书城教材教辅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
5806200000004

第4章 伦理学讨论班实录(4)

同学27: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层面。他们在这个船上的时候,他们的情景、伦理学处境和文明社会不同,所以行动也会不同,当他们回到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有一套准则,用法律来裁判,这当中有一个跳跃。我们不应该用文明社会的法则去要求他们。这两个法则有它自己适用的不同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如果强行用一个去评价另一个,就会形成文明对我们所谓野蛮的侵略的正义性。比如**,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也认为是文明对于落后的一种拯救,如果要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样危害性就会很大。

同学28:我觉得这里边不愿意吃,吃了之后又去告发的这个人是最道德的,或者说是最值得肯定的一个人。首先是从法律上来讲,他是守法的。他把人吃了,自己觉得是犯了法的,所以他去告了我们这个团伙。从道德上来讲,他在吃人的时候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所以说我觉得这个人是最应该值得肯定的。如果我自己站在那三个人当中,我会选择不吃,让他自己死了,再选择吃还是不吃。

同学29:我觉得这跟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关系,这事发生在有君主的时候,有赦免的可能,如果是搬到我们现在,我们怎么去判?(李泽厚:这件事发生在1884年。)赦免是偶然性,当时判他死刑是追求一种(公正)。

李泽厚:判了两个人死刑。女王改为六个月刑期。其中一人后移民澳大利亚,始终认为不应判罪。

十、船上杀人案:经验与先验之争

同学29:两个人死刑,遵循杀人偿命的普遍法则嘛。赦免是偶然性,不是一个普遍的东西。放在现在的民主社会,这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怎么看,它是经验的还是先验的?如果道德是先验的,那么我们追求民主,从民主程序来考虑,可以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我们去杀哪一个。然后再民主投票,谁杀这个人。最后法官再民主投票判决杀人的人,全部走民主程序,这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是民主的、先验的。这种民主程序的认同,是先验的问题。(同学30:民主杀人。)对,这是我们社会历史当中一个民主认同的问题。

同学31:李先生在他书中不断强调援情入法、儒法互用的问题,比如董仲舒的春秋决狱[7],在你考量、判决某个案子的时候,你可以用理性原则,但你要把情的因素加进去,强调情理结构,就不会像他们那样裁决,因为更多地把人情的因素加进去了。所以我觉得对这个案子的话,就我个人来看,我不会判死刑。

同学32:西方法律的陪审团投票,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习俗,有道德评判在里面,所以它的法律并不是先验的法律条文。

李泽厚:对此有什么回应没有?

同学29:经验和先验是可以互换的。什么叫先验?先验我们最终可以追溯到上帝、宗教上去。但是经验的是什么?经验的是在当大家形成共识以后,形成的制度性实在。我们是有三个实在,物理性实在,制度性实在,技术性实在。如果形成一个制度性实在,人类都认同,对于个体来说,它就是先验的。所以我说就像语言、货币一样,我们现在都认同它。我们的法律来源于习俗,但是习俗经过大家共同认同以后,它对个体来说就变成先验的了。

同学9:我想对先验和经验作一下解释。这对概念出自康德。在康德那里,对先验的理解,可能和您的出入比较大。康德看来,经验和先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什么叫先验呢?先于经验并能为经验所检验的被称为先验。至于你所说的语言、货币,它们已经存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固有的东西,但用先验这个词来概括可能有点过了,因为先验这个词是有它的适用范围的。

同学29:对,这是康德的理解,但康德不一定是正确的。

同学9:在经验和先验的界定和区分上,最早或最出名的是康德,我们应该回到公认的康德的意义上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您的观点是错的。

李泽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三个概念,经常混淆,先验、经验、超验(有些人翻译成超绝),这三个词是不一样的。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因为这个词现在一般都是在康德的语境中说的,特别是先验和超验的区别。我们讲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些到底是属于什么?

同学9:我觉得它不能在先验的意义上说。

十一、结语

李泽厚:这些观念怎么来的?你讲天赋人权,好像有道理。但真的是天赋人权吗?天是什么?西方有宗教传统,到现在为止,大小哲学家,康德也好,桑德尔也好,罗尔斯也好,我觉得他们始终没有背离那个传统,它变成了集体无意识。有些(人)不信上帝的,康德一生好像没进过教堂,他显然不相信有个人格神,上帝,但是,我始终觉得他的学说中有上帝的影子。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根本原因在哪里?一个是一个世界,一个是两个世界。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西方始终是有两个世界的,它就有超验,有超越于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而且那个世界比这个世界更加重要,这个世界是从那个世界来的,本源、真理也在那个世界。当然我是不赞成有个超验的东西在那里的。所以天赋人权也好,人皆平等也好,这都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只有十分钟,还没来得及讨论代孕问题,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我在一篇文章里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有一笔钱,你是养你九十岁的父亲,还是捐给十个非洲儿童?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是先养父亲吧,尽管他已经九十岁了,活不多久,为什么会作这个选择?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讲情理结构,情本身是有价值的。这“情”不是指动物本能,而是指人的“情理结构”。一开头我讲过,为什么要把正义改成公正,原因就是用正义的情感性丰富一点,太近中国,不符西方。为什么《回应桑德尔及其他》后面附一个“儒法互用”呢?也是这个意思。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问题怎么展开,西方这方面的学说已经有几百年了,很厉害,影响至今。我们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我八十年代就讲了,不是因为现在政府提倡我才说的。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埃及、巴比伦、玛雅、印加都不行。为什么中国,为什么中国人,能活这么久?我说过许多次,九十年代初,一个美国学生问我说:你们中国人不信上帝为什么还能活这么久?你得有信仰啊,你不信上帝为什么还能够维持这么久?我提出情本体,就是考虑走出一条中国的有自己特色的路。所以我在《伦理学纲要》里面讲了,西方是思辨的智慧,中国是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血液都是不纯的,都不是pure,每个汉族人都流着很多不同种族的血。我经常举满洲的例子,满洲有它的语言,有它的文化,有整整一套制度,而且是统治阶级,统治了三百年,结果后来姓都改成了汉姓。在北京很多姓金的、姓赵的,都是满族,为什么姓赵呢?赵钱孙李,我第一嘛。再比如,犹太教,现在我们在开封,在扬州,还能找到它的遗迹、后人,这是最难同化的,也被同化了。基督教从明朝就传入中国了,但是在知识分子中没有地位——当然,在农村地下教会很多。其实中国式的基督教,包括我在美国碰到很多留学生,他们信的基督教,也不纯,在知识分子里面,没有成为普遍信仰。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表现为在中国哲学中,伦理学是最主要的。在这方面,特别看你们年青一代、再下一代,能不能做出点东西来。美国现在的Care Ethics,也就是关爱伦理学,希望下次有人讲讲。这是一个时髦,我不是很赞成,但是它有一种观点:你们现在都是男性伦理学,因此你们讲的都是独立性,而我们要讲相互依存。你们讲的都是权利,我们就讲责任;你们讲自由、平等、原子个人,我们就要讲关爱、关心、相互联系。极力攻击男性伦理学,在美国很流行,而且也很出风头,我估计国内也有研究的,这种学说恰恰讲的是情感。但它们能不能成立?它与“男性主义的伦理学”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国也讲关系主义,中国的关系主义和他们又有什么差别,或者相同的地方?这些都涉及情感,桑德尔与我的根本差异是他不谈情感,情感就涉及心理,政治哲学可以不谈,但伦理学必须谈,因为道德就是你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你的道德心理状况。你的道德来源是同情、移情,就是休谟、亚当·斯密这条线,也包括叔本华。或者你的道德来源是康德的义务论,即道德心理是理性主宰而非情感当头。我来看你并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这么做。讨论道德心理,就牵扯到所谓人性问题。道德跟伦理的关系,是因为你有同情心,然后有道德行为,继而成为一种制度,还是先有制度,先有秩序,先有风习(风俗习惯),然后形成你的道德行为,道德心理?是由内到外还是由外到内?这些问题就更复杂了,是下几次的讨论题目,已经十一点三十分了,已经到时间了。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同学33:我们探讨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最终的答案,但我们很想了解先生最终的看法,不管是探讨电车试验,还是探讨海上杀人,实际上并没有结论。但一个核心人物的思想它可能会给大家某一个方向的引导,让大家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

李泽厚:简单说,你就是要我发表意见?

同学33:对!(笑声)

李泽厚:我的意见我已经发表了。堵电车的问题,若你是旁观者,你当然不应该推他,若你是司机,你要按照规则行事,有时必须牺牲少数,那没办法,你要服从这个法规。我还是赞成康德的意见,法律你应该遵守,不对的话,要设法改正,要批判的武器,不要武器的批判。船上吃人的案例,有同学讲过,按照中国传统,绝不会判死刑,所以我很赞成中国特有的死缓,在这个例子里,死缓也不应该判,所以最后把他赦免了。这不是出于什么功利主义,它就是出于“情”。中国讲合情合理,但是合情不是不讲理,它讲的是超出一般既定法规或法律的更大的理。可见,“情本体”恰恰不是以动物也有的情,而是以人所独有的“情理结构”为体,这才是合情合理。谢谢大家!(掌声)

郁振华:谢谢李老师,谢谢各位。

注释

[1]李泽厚:《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繁体字),均2014年出版。

[2]参见《公正》,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5页:失控的电车。主要内容是:一辆电车在高速运行,前方轨道上有五个工人在施工,电车刹车失灵,不远处有一个岔道,岔道上有一个工人。你是选择撞死五个人还是选择撞死一个人。如果你不是司机,而是站在桥上目睹这一情况发生的人,现在有一个胖子在你身边,如果推他下去足以使电车停住,但胖子会死,你是否会推?

[3]杰克·伦敦(1876-1916),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旧金山。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19部中长篇小说、15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3个剧本和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海狼》、《铁蹄》等小说。这里讨论的是他的短篇小说《一千打》:白人戴维·拉森雇佣一个黑人和他一起运鸡蛋去遥远的加拿大的道森,因为他觉得那地方少鸡蛋,运到后一定会发大财。最后,鸡蛋运到了,却全臭了,白人只好自杀。

[4]这里的“两本书”指桑德尔所著的Justice(《公正》)和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

[5]指《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6]船上杀人案,参见《公正》,第34-37页。主要内容如下:1884年,一艘英国游船米尼奈特号(Mignonette)出海,船上一共有四人,船长托马斯·达德利(Thomas Dudley),水手埃德温·斯蒂芬(Edwin Stephens)和埃德蒙·布鲁克斯(Edmund Brooks),侍者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帕克十七岁,是个孤儿,没有成家。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暴,其他三人为了生存,杀了帕克,并且吃了他,后来得救了。回到英国后,被以杀人罪起诉,这一案子引起了巨大争议。

[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还可以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