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与笼子
5857700000007

第7章 权略·权策:让廉洁也透明起来(7)

回想这几年道路交通领域严查严治酒驾,成效卓著,涉及的人、涉及的面那么广的酒驾醉驾都能治,这官员干部的胡吃海喝怎么就治不下去?对于“解构”政令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解构”他的权力。从2014年1月起,北京警方实行“史上最严厉禁酒令”,规定“民警除在家饮酒或经过报告审批饮酒外,一律不得饮酒”,否则一律按违规论处;这禁酒令还要求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可想而知的是,不仅“家属”同意签字,全国百姓都会“举手同意”!

不管是否春节到,官场都应酒戒掉;若是在家里,那么最好是:饭吃七分饱,酒喝三分好。

三个顶梁柱

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这是和谐社会里的“三个顶梁柱”。这三者当中,政府廉洁尤为重要。2009年3月10日,“两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工作报告,诸多数字引人注目:去年全国法院受案总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因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而落马,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有1200名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最高检还查处涉嫌不公不廉司法工作人员2620人……从中可看出,一年来“两高”在反腐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政府廉洁与否,很大程度反映在干部官员身上,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有些官员的行为则行走在腐败与亚腐败的临界线上,比如公款出国旅游。作为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的政协委员屈万祥说,公款出国旅游是个老大难问题,出国人数与前几年相比大量增加,有关人员大肆弄虚作假——“邀请函是假的,日程是假的,考察报告也是假的,都是网上抄来的,全套的弄虚作假,这种情况从省部级到县市级都有”;有些领导出国,就拉一个国企老总走,“那不就是拉着个钱箱子出国吗?”

全套资料是假的,只有出国游玩是真的;不花公帑是假的,拉个人家的“钱箱子”是真的……源头堵不住,查处则更难。屈万祥说,要争取用两三年时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场硬仗,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对这一决心,百姓听了一定很高兴,可这个事情难就难在如何才能“发现”,没有“发现”,查处与通报似乎就无从谈起。现在有些地方县处级以上干部一年出国一次还嫌少,最好两次或两次以上;考察是名头,旅游是实质,但最终真正被查处和通报的有几次?现在比较出名的几次被查处,还是网友偶然的机缘发现后,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严肃查处”的。

也有的事情似乎与腐败、亚腐败不搭界,但真切地反映了政府为谁办事为谁花钱的问题。屈万祥说到一个外人不太知道的情况:医保基金大量结余,证明地方政府失职。我国医保基金结余率高达32.8%,而发达国家在10%以下。那些钱是财政部拨付下来为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可那么多基金还放在那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还屡禁不止”。由于缺少透明的阳光、缺少有效的监督,暗箱中的挪用,轻易就能完成,种种“胡作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要认为高层不掌握内幕情况,许多腐败内幕信息,还是百姓这头“信息不对称”;现在最难的,是如何制度性治本和完整性落实。“制度防腐”和“制度反腐”,并非虚置的“词汇”。比如官员财产收入实行公开制,如果做得真实而不走过场,那就是有效的,这已被国外诸多经验所证明。

为何说政府廉洁“尤为重要”?2月28日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得明白:“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才能够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公正。”两会前夕,新华网统计,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反腐败而非金融危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政府廉洁之重要。栋梁栋梁,栋之上还要有梁;建立廉洁政府,政策之上是法律。中央党校专家就曾建议尽快制定“反腐败法”。“顶梁柱”孤零零立在那里是不牢靠的,栋柱之上还需优质之梁,而“反腐败法”就应该成为其中一根重要的“梁”。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2010年岁末,首部《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发表。第四部分专讲“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其中明晰地提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三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从而构成我国权力的结构及运行机制。

决策权如果没有制约,就会导致拍脑袋决策甚至拍屁股决策;那大抵就是权力的轻率使用,从而带来巨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失。执行权如果没有制约,可怕的后果还不是“执行力”不够,而是执行扭曲,甚至政令根本就出不了中南海。监督权如果不受制约,那就会导致“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

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是,权力要制衡,权利要平衡。这两句话中,开头、中间和最后一个字都是相同的,但“权”有两种,“衡”有两类:权力的必然趋势是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的名言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所以对权力要制衡,这才是对权力真的好;权利的必然趋势是被侵蚀与缩小,所以要竭尽全力保护权利,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衡与均衡,达到包容与共享。权力与权利一定要区分清楚,吉他是不能当成琵琶弹的。

可持续的权力,一定是受制衡制约监管监督的。监督方式有很多,而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约束住权力张牙舞爪的“牙”与“爪”。

在任何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广义之人类还是狭义之人们,都应树立分享意识,尤其是树立权力分享的意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三权分说,本身就体现了权力分享意识——当然这个“享”并不只是享受,更意味着责任。至于不受制衡制约的权力,绝不可能变成可分享的权力,而是要变成特权、变为权贵。不可分享的权力是不可持续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决不允许社会主义被“权贵资本主义”取而代之。

政者,正也

盘点梳理一年的政事,往往能积思顿释。

《都市快报》推出2009浙江新政排行榜:率先实现养老医疗社保制度全覆盖、改革基层管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全省1990万流动人口告别暂住证、试点农民置换公寓上市交易、将行贿人黑名单扩大至所有行业、在慈溪推出廉情公示制……

后两者关乎廉政,前四者统统关乎民生。民生,是为“人之福”;廉政,是为“己之正”。己身不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一句空话。要取信于民,要使百姓满意高兴、拥护赞成,民生廉政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说过,现代政府的有效治理,依赖于政治领导层与普通民众之间能否建立一系列复杂的信任关系。是的,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是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性前提。

“政者,正也”,“正”为“政”本。“正”不是虚拟之词,慈溪推出廉情公示制,就是谋正之道,其中干部财产公示部分反响最为强烈。这是“最早吃螃蟹”之一,尽管还只是迈出第一步。而发轫于宁波北仑检察院、防治商业贿赂的“行贿人黑名单”,已扩大到所有行业,且已逐步在全国开花。重治受贿、轻治行贿,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法制”现实;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就是有效之法,这是防腐之网。

为政者,往往因为腐败,所以失败。由此我想到“不行贿的王石”之可贵。在中国企业家中,王石可能是唯一一个敢于公示自己从不行贿的老板,尽管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掌声。一次论坛上,王石和一位嘉宾先后发言,“我讲我不行贿,下面没有掌声;他讲他行贿的时候,下面掌声雷动,坐在台上我多少有点尴尬”。我不知道那些鼓掌者中有没有官员。这里涉及一个严肃的冰冷的问题:政企之间,是“同志”关系呢,还是“同腐”关系?而建立反腐防腐的“行贿人黑名单”,可能会让一些人不爽,但公众知道了一定都会击节欢迎,它大大有助于建立政府与民众间的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就是一种正效应关系。从本质上说,它来自“以人为本”而非“以民为本”。尽管“信任”是两者之间的事,但最好的“信任关系”是两者融为一体,不是官民关系,也不是鱼水关系,而大家都是水。这正是我们只说“以人为本”而非“以民为本”的缘由。

我为时政领域的每一次改革、每一点进步鼓与呼。因为我一向支持改革,反对倒退,支持开放,反对封闭,支持进步,反对保守,支持公平,反对不公。

为政者,为正之外,要努力做到视野最开阔、思想最活跃、问题意识最敏锐——那么,无限风光在时政。

腐败中人并无治外法权

2012刚开年不久,就有了一次重要会议——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检验“纯洁性”的最好试金石,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腐败肆虐,那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肯定就会受损——因为贪官们那些贪腐来的钱都来自民众。

1月7日这天,山西女富商丁书苗被撤销了省政协委员资格。因为卷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丁书苗一年前接受调查。自打结识了刘志军,她的资产两年增加40亿。她与权力走得很近,在刘志军的“助力”下,她在高铁这口“大锅”里分得了一杯羹。而丁书苗“赚来”的钱、刘志军贪得的钱,哪个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拿下刘志军,是中国反腐败历程上的重大成果;而忽然扫掉了足坛一系列贪腐官员,则是出人意料的反腐败大收获。2011年岁末开审足协官员,“打头阵”受审的是中国裁判“太上皇”、足协裁判委员会前主任张建强,他曾操纵2003年“上海德比”一战,申花赢得冠军后送来70万,张建强分给“金黑哨”陆俊35万元……面对央视镜头,张建强说了五个“没有”:没有道德、没有规范、没有制度、没有制约、没有监督。还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称陆俊为“金黑哨”。球场上的陆俊,原本是说一不二的黑衣法官,而在真正的法官面前,他萎靡呆滞,六神无主。可他全部涉案金额为81万元人民币——多少读者听到这个数字后连呼“不值得啊真不值得”。是的,我们得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而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腐败本身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想想连“金哨”陆俊都被拖下水,这是一个如何的“酱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