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实用关系学
5898300000010

第10章 实用心经之识人为明(2)

发掘人才要快速

作为一名白领,欲想较快地识别和发现潜在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听其言识其志

潜在人才都是尚未得志。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杂音”的本质之声,因而就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刘邦和项羽在未成名之前,见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巡行,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两个都有称王称霸的雄心,短短一句话,刘、项二人的志向表露得清清楚楚。

(2)观其行别其求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企业家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析其异辨其才

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质。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或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或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过人之处。总之,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一位善识人才的“伯乐”,正是要在“千里马”无处施展腿脚之时识别出它与一般马匹的不同。

(4)闻其誉察其性

人们对潜在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古往今来许多人才都是用人者听到别人的赞誉而得知的。刘备就是听到人们对诸葛亮的赞誉而“三顾茅庐”请得贤才的,周文王也是在百姓的赞誉声中得知渭水边的贤才姜太公的。潜人才多出身卑微,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们的赞誉,就是其价值得到了“民间”的承认,用人者就要大胆启用。

选人要问自己的心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普通老百姓中的确有许多优秀人才,普遍下属中也潜藏着出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关键就看上司的选才观是不是正确。只要白领善于发现,下属中就有用不尽的人才。

世界第五大百货公司萨耶·卢贝克公司创业之初只有萨耶和卢贝克两人,他们密切合作,公司第一年营业额达40万美元,第二年发展更快。他俩决定为自己的生意找个经营管理人。

为上百万元的生意找个经营人,比较伙计难多了。这种将相之才本来就很稀少,即使有这种人才,恐怕也早被人抢走了,萨耶和卢贝克三番五次地谋划,最后决定改变思路,到一般的小商人中去寻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萨耶发现了一个名叫路华德的小布贩子,推销手段十分高明。从他的目光中,发现了一种飞扬的神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萨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想请你参加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想请你去当总经理。”路华德要求给他三天的时间考虑。萨耶说:“可以,但你不要再接受其他公司的邀请。”就这样,萨耶又一次表现出他思维敏捷和处事周到。果然,第二天就有两家化妆品公司请路华德去主持推销方面的业务,如果不是有言在先,路华德完全可能被其他公司拉去。

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知遇之恩,天天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萨耶·卢贝克公司生意兴隆,10年之中营业额增加了600多倍。现在,该公司拥有30万员工,每年的售货将近70亿美元。对于零售行业,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内不避亲,外不避仇

识才必须至公,而不为私利所感,不为个人感情所欺,不为外部压力所屈,实是不易。要做到至公,除了白领本身具有以公为上的高尚品质以外,还要跟自己的憎恶喜好斗争,还要游离于亲性之外,还要能抵制外部来的压力,做到不避亲仇。

毕竟“血比水浓”,常人对自己的亲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在外工作或是呆在家里,都希望能为亲人做点什么。对朋友也是一样,凡个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那份感情真是剪不断也诉不完。那么在识才用才的问题上,白领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呢?

几千年前,一个叫祁奚如的人说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即识人用人必须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自己的仇人,只要是才就必须努力地去识去用。在识才举才中,祁奚如也真正做到了不避亲仇,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选才为公,必成大业

春秋霸主齐桓公不计前仇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起初由于襄公乱政,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国外,分别由鲍叔牙和管仲辅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所逃至的莒鲁两国分别派兵护小白、公子纠回国争王位。管仲率兵埋伏于小白从莒国回来的途中,见小白到,张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使派人急报公子纠,叫护送公子纠的鲁兵不再急于赶路,六日后才到齐。这时,先到的小白已被立为齐君,是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带上的金属钩,小白佯死倒地,等管仲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齐,帮提前得立。

事后,桓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活齐,即高溪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色。”于是桓公就从鲁国要回管仲,封之为大夫。管仲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能被识破用,一方面得力于鲍叔知贤识贤且与管仲从小亲近,更重要的是桓公能以大业为重,不记前仇,予以重用。假若桓公是气量极小之人,这世间人才又少了一个,而在后世也绝少有人会知道齐桓公。

知人而不为亲仇所束缚,真的很难,而正是由于不易,才使得齐桓公的识才更加光辉,对齐桓公本人也评价极高。

识人不能太主观

要真正透彻地了解一个人、做到知人善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了解掌握每一个下属的能力和特性,才能更恰当地使用他们,更有效地指导他们。所以,每个白领都要不断提高判断人、鉴别人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1)不要仅从表面看人

单纯从表现看人常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文凭取人;三是以年龄取人;四是以言取人;五是以资历取人;六是以表面是否忠顺、老实、听话取人,等等,这些都是应注意防止的。

就拿文凭来说吧,日本索尼公司已经把公司所存的职工学历表全部烧掉,其真意并不是说学历没有一点儿用处,而是要彻底防止单凭用学历来衡量人。诸葛亮对人的表里不一也有论述,他说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如果只看外表,就容易看错了人。

(2)不能先入为主

对于一名下属,在上司全面接触他之前,总会得到一些间接的材料或反映,如“某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或“某人谦虑谨慎,忠诚老实”等。这些材料和议论,只能作为上司考察下属时参考,不能把它作为有色眼镜来用。一个下属究竟怎么样,应通过在使用中观察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3)不以一时一事看人

一个人某一句话说得好,或某一件事办得漂亮,就说这个人如何之好;某人一时说了错话,或哪件事没办好,就说这人如何不行,未免失之偏颇。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必须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4)不凭个人好恶看人

有的人专门喜欢唯唯诺诺、善于逢迎的人;有的格外宠爱对自己有过好处的人;有的格外信任自己那个小圈子里的、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还有的习惯于用自己那套“模式”来衡量人,等等。这种凭个人好恶、恩怨、亲疏、得失看人用人的现象,是任人唯亲的反映,它容易使一些德才平庸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受到青睐,而使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受到冷落和埋没。

(5)不把人看死

就是说,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看人。过去有错误或功劳,不能记在今天的账上。同样,今天没干好,不等于明天也一定干不好。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是会变的。我们不能说任何人是“出窑的砖——定型了”,而要通过积极的努力,促使其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好的方面向坏的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