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枭雄:杜月笙
5929500000001

第1章 前言:传奇杜月笙

微博、微信流行后,所谓名人名言成了被广泛批发传播的鸡汤食品。大家爱传播,说明这类食品有需要它的胃。于是,韩寒、白岩松、莫言等名人迫不得已被转行,当起了煲汤大厨。后来,杜月笙也被迫加入其中。

但是,情况渐渐起了变化。

某日,我在某个“杜月笙二十大名言”的帖子里看到了以下两条:

一、流泪的男人一定有爱心。

二、打什么都别打女人,打了,你就什么理由都没有了。

作为老杜的粉丝,我哭笑不得。你们知道杜月笙是什么人啊,就敢让他这么说话?

鉴于此,在这本写杜月笙的书中,我觉得有必要先作一下简要介绍:杜月笙是谁?

简单粗暴地说,他就是旧上海叱咤风云的青帮教父。

但准确地说,他是个传奇。

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成为上海滩说一不二的人物,这样的经历大概只有“传奇”两个字能够解释。

他十五岁独身闯荡上海滩,从卖水果的小伙计做起。但天性不安分的杜月笙,不可能甘心一辈子做个小商小贩。于是,他告别水果行,加入到了街头混混的行列中去。靠着一身胆气和智慧,他渐渐闯出了点名气。拜老头子、入青帮,这是杜月笙扬名立万的序曲;而进入黄公馆,则是他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在黄公馆这个绝佳的舞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几次漂亮的出手,他终获黄金荣的赏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取代黄金荣的位置后,他更是长袖善舞、纵横捭阖,不仅将传统的烟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进军工商界,成了令人咂舌的商界大佬,社会地位急速上升,成了黑白两道都不敢小觑的社会名流。

该如何评价杜月笙的一生?这是个问题。

他是如此复杂,复杂到几乎分裂。他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多棱镜,稍微旋转一下,就能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前一秒钟,这色彩可能是黑;而后一秒钟,它可能又是白。在他身上,有一个词语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矛盾。

因此,对于杜月笙来说,所有简单的标签都是失效的。唯有从布满矛盾的碎片中,才能窥见他那张不动声色的脸。

杜月笙出身黑道,少不了打打杀杀。但他从不以勇武为荣,而瞧不起读书人。相反,他对知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自己读书少,他就重金聘请说书先生为他说书,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子女的学习,他也是十分重视,一旦成绩不佳,他就会严厉批评,有时候甚至施以体罚。而与文化名流的倾力结交,也说明了他对文化的仰慕。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为他改名的事情,一时传为美谈。

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杜月笙甘为马前卒,手上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尤其是他设计诱杀工人领袖汪寿华,更是增添了自己的罪孽。但是,面对日本人的入侵,他却铮铮铁骨,积极组织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还帮助戴笠创建抗日别动队,全力以赴支援抗日。一九三七年,上海沦陷前,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当汉奸。虽然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并不含糊,但毕竟有多年的反共历史,在国民党败走台湾时,最终无脸投向人民,选择了避居香港。

关于旧上海的三大亨,时人有个评价:黄金荣爱财,张啸林能打,杜月笙会做人。这里的“会做人”,重要的一条就是仗义疏财。杜月笙一生经手的钱财何止亿万,但他留下的遗产却只有区区十万美金。这让众亲友唏嘘不已。即使落到这样寒酸的境地,在临终前他还是坚持烧掉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所有欠条,这种境界的确非常人所能达到。

这就是杜月笙的传奇,这就是传奇的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