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枭雄:杜月笙
5929500000003

第3章 水果行里做个小伙计

一九〇二年春天,杜月笙终于踏进了令众多冒险家魂牵梦绕的上海滩。此时,他只有十四岁。

杜月笙在上海滩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位于十六铺的一家叫鸿元盛的水果行。这家店的老板是杜月笙老家一位邻居的亲戚。十六铺一带地处上海水陆交通要道,当时许多中外轮船公司都沿黄浦江建有码头,商贾云集,熙来攘往,甚是热闹。

见到老板后,杜月笙赶忙拿出外婆给的介绍信。老板看完信,又打量了一下杜月笙,觉得他身体虽不算强壮,但脑子看上去比较灵活,就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当学徒。所谓学徒,就是听老板和师兄们使唤,跑跑腿、打打杂。不过,学徒只管吃住,没有工资,每月只有两块钱的零用钱。

最初的几个月,杜月笙老老实实待在店里,随时听候老板和师兄们的吩咐。他勤快,头脑又活络,总能将事情做得十分漂亮。渐渐地,他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开始受到重用。

鸿元盛做的是水果批发买卖,从更大的水果行或者直接从到码头的轮船进货,然后再转手批发给专门零售的水果行和小摊贩,从中赚取差价。

杜月笙得到老板的赏识后,开始参与码头接货和联系小水果行、小摊贩,很快就摸清了店里的经营方式,再加上他比较聪明能干,将兜揽生意做得蒸蒸日上。

从水果行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后,杜月笙开始见识到了上海滩的丰富多彩。虽然这仅仅是大上海的小小一角,但这足以让从乡下来的杜月笙大开眼界。

十六铺的街道上,大烟馆、赌馆、花烟间应有尽有,鳞次栉比。其间,车夫、小贩、赌徒、小流氓等各色人等,鱼龙混杂。进入这个环境之后,杜月笙如鱼得水。之前,他虽然在水果行里老老实实地干活,但那不过是初到上海滩为了生存不得不为罢了。

杜月笙知道,外边的世界虽然精彩,此刻却还没有他的半点位置。不过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这江湖上会有属于他的名号。

此时,也许没人会理睬一个小小的水果行伙计的弥天梦想,但多年之后,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杜月笙把这个誓言变成了现实。

在外边跑了一段时间后,杜月笙很快就对十六铺的每条街道每个巷子都了若指掌。他发现有一个叫小东门的地方,特别有吸引力,因为那里有数不清的小赌摊和小赌馆。

杜月笙从小就有赌瘾,自从发现了这个好地方后,他潜藏已久的赌瘾被再次激发。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跑到小东门一试身手。由于囊中羞涩,他只能在路边的小赌摊上玩玩掷色子,输赢不大,聊慰心瘾。

渐渐地,杜月笙就对此失去了兴趣。小打小闹不符合杜月笙的性格,于是他暗暗积攒零花钱,想到大一点的赌馆里去一试身手。

一天,杜月笙怀揣攒了许久的几块钱,钻进一家赌馆,玩起了推牌九。这是杜月笙的挚爱,直到他飞黄腾达,成为上海滩的大亨之后,依然对推牌九情有独钟。

这天,杜月笙的运气不错,到快要天黑的时候,他口袋里的钱已经翻了好几倍。眼看着天色已晚,水果行就要关门了,他只好忍痛收手,恋恋不舍地走出了赌馆。

不料,刚走出赌馆没多远,杜月笙就被几个专门敲诈陌生赌徒的小流氓给拦住了。

为首的一个敦实威武,一把扯住杜月笙的领子,说:“小瘪三,知不知道这是谁的地盘,赢了钱就想走?赶紧把钱拿出来,哥几个饶你不死。”

杜月笙哪会那么容易就把到手的钱掏出来,他不软不硬地说:“凭什么?”

为首的小流氓没想到今天碰上个硬茬儿,微微一笑道:“凭什么?就凭爷爷的拳头硬。”说罢,他大手一挥,“给我打!”

他身后的几个小流氓听到命令后,一拥而上,瞬时,拳头、棍棒一齐朝杜月笙打来。

杜月笙也是打着架长大的,他一点都不畏惧,左冲右杀,与这帮小流氓混战成一片。无奈,对方人多势众,不一会儿就被打翻在地,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阿根啊,你们咋又跟人打架了?”

杜月笙一看来了救星,赶紧大喊:“阿姐,救我啊!”

那几个小流氓一听杜月笙喊“阿姐”,马上都停了手。因为这个女人是附近一家小妓院的老鸨,其外号正是唤作大阿姐。杜月笙喊她阿姐,几个小流氓都以为他跟大阿姐有什么关系。

而大阿姐只看了杜月笙一眼,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长相俊秀、眼神活泛的少年。于是,她继续跟那个叫阿根的说:“都是自己人,干吗下手这么狠啊,瞧给打的。”

看起来大阿姐在阿根面前比较有威望,听到大阿姐的话后,阿根赶紧把杜月笙扶起来,抱拳说道:“不知道是大阿姐的人,得罪了,得罪了。”

杜月笙打量了一番那个叫阿根的人,发现他身体强壮、勇猛过人,是个不凡的人物,于是有心结交于他,就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掏出来,递到阿根的手里,说:“刚才是兄弟我冒犯各位了,这点钱留给哥几个买酒喝。”

阿根见杜月笙如此豪爽,又当着大阿姐的面,哪里好意思要,便推脱道:“不能要,不能要。刚才得罪了兄弟,还没谢罪呢!这样,钱你收好,我们哥几个还要请你喝酒。”

杜月笙则坚持要把钱送给阿根。

这个时候大阿姐发话了,她接过杜月笙的钱,塞进他的兜里,说:“钱你收回去,阿根你也不用请客。今天阿姐我做东,请你们吃酒,从今往后,你们就都是兄弟了。”

小哥几个都大声说好,一块儿跟着大阿姐朝她的小妓院走去。在路上,杜月笙悄悄地把钱塞到大阿姐手里,坚持要她收下。大阿姐拗不过他,就收下了。

席间,杜月笙得知,阿根本名顾嘉棠,原来是一名花匠,人称“花园阿根”。阿根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会武术,后来成了杜月笙的得力干将,为杜月笙扬名立万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同时,在大阿姐的授意下,杜月笙正式拜她为干妈。

当晚,喝完酒之后,杜月笙回到水果行时已经很晚了。不出所料,他被老板一阵训斥。杜月笙丝毫没在意,他知道水果行不是他的久居之地。之后,杜月笙的心越来越野,经常夜不归宿,老板看他不再专心干活,就干脆把他打发走了。

杜月笙从此无拘无束,开始流落街头,与那帮小兄弟们混在一起。

自由是有了,但自由的前提是得吃饱肚子。跟杜月笙混在一块儿的那些小混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让杜月笙很失望,但他又找不出生钱的门路。没办法,如此胡混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只好重新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卖水果。

恰好,自己在鸿元盛时的师兄王国生,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叫潘源盛的水果行。当初,杜月笙跟王国生的关系不错,他便找到王国生,希望能在潘源盛谋得一个差事。

王国生向来对杜月笙比较欣赏,认为他脑瓜聪明、讲义气,于是便收留了他,并对他礼遇有加。

杜月笙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王国生这么对他,令他十分感动,他决定不再胡混,好好帮着王国生做生意。

杜月笙心思活泛,又讲义气,在他的帮助下,潘源盛的生意越来越好。王国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跟杜月笙说:“月笙啊,如此做下去,我敢打赌,不出两年,你也能独立门户,开一家自己的水果行。”

杜月笙的志向虽不在此,但听到王国生这么说,内心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如此过了数月。

直到有一天,杜月笙在外出要账的时候,碰着了顾嘉棠。

顾嘉棠一见杜月笙,立即埋怨道:“好久不见了,是不是把兄弟们给忘了?”

杜月笙忙说:“怎么会?只是最近手头的活太多,实在是忙不过来。”

“几个月不见,你变得这么老实了。”顾嘉棠看他一副诚实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杜月笙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

顾嘉棠接着说:“我刚发了一笔小财,走,走,一块儿去试试运气。”

杜月笙知道,顾嘉棠是要拉他去赌博。之前,他已经下决心戒赌,所以刚开始杜月笙不肯,但实在拗不过顾嘉棠的盛情,就跟着去了。他想,就破这一次戒,下不为例。

但到了赌场后,杜月笙就像一匹脱缰了的马,一发不可收拾。他一赌就是三天两夜,直到把自己积攒的钱和刚讨要回来的账目上的钱都输光,才失魂落魄地回到潘源盛。

王国生看到他这副模样,立刻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告诫杜月笙道:“凡事都得有个度,你这样连着几天不回来,太耽误店里的生意了。”在得知杜月笙把店里的钱也输光了之后,王国生更是一声叹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杜月笙则在心底暗暗发誓:“我一定会把账上的亏空补上。”

王国生语重心长地说:“账上亏空就亏空了,只要你以后好好干活,别再去赌就行了。”

王国生的大度,让杜月笙愧疚万分。

但赌瘾一旦上来,就如洪水猛兽,他根本控制不了。况且,他还想着把账上亏空的钱赢回来。

就这样,杜月笙的赌瘾又泛滥成灾,成了赌馆的常客。

杜月笙的运气实在太差,几乎每赌必输,账上亏空的钱也越来越多。到最后,杜月笙一发狠,决定豁出性命,试一试自己的老千之术,把钱给赢回来。

抽老千是赌场的大忌,一旦被觉察,即使不丧命,也会被弄成残废。杜月笙深知这一点,但此刻,他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了。

很遗憾,大概是杜月笙的千术太拙劣了,他刚使出来,还没赢得一个铜板,就被人发现了。

好在杜月笙机灵,他拔腿就跑。

这次他的运气不错,赌场的人居然没有追上他。

一口气跑到潘源盛水果行之后,他二话没说,就昏倒在地上。这可把王国生给吓坏了。他赶紧扶杜月笙上床,并派人赶紧去请大夫。杜月笙一病就是一个多月,在王国生的悉心照料下,总算是可以下床走路了。

生病的时候,看着王国生忙前忙后的身影,杜月笙心里非常难受,他太愧对这个老板了。

“国生哥,我欠你的太多,将来我发达了,一定报答你。”

王国生却说:“自家兄弟,不说这个,你先把病养好再说。”

王国生越是宽容大度,杜月笙心里的愧疚越重。他觉得自己没脸继续在这里待下去了,再待下去只会继续拖累朋友。

从鬼门关走了这一遭,杜月笙变得更加无畏了,他决心在上海滩闯出一片天地,可这个理想靠在水果行里老老实实地卖水果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病好了之后,他就离开了潘源盛水果行。

杜月笙又跟那帮小兄弟混在了一起。

他常常跑到江边的赌摊上掷骰子、押主,后来又进赌棚推牌九,上江边小船上搓麻将。赢了钱,就请那帮朋友大喝一顿;输了钱,再去偷、抢、卖水果。

当时,杜月笙经常领着这帮小兄弟在十六铺一带徘徊。看到有水果船开来,就潜登上去,半偷半抢,然后一起在大街及茶楼、烟馆、赌场叫卖。

在这段时间,由于娴熟的削水果的技巧,杜月笙被人送了两个外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但杜月笙知道,卖水果只能赚几个小钱度日,是饿肚子的时候才不得不做的事情。

后来,他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营生——抛顶宫,于是便领着一帮小混混专心地干起了这个营生。

“顶宫”即帽子,是旧上海小混混说的黑话。抛顶宫就是几个人配合,趁行人不注意的时候,抢走他头上的帽子,然后转手卖掉。

不得不说,杜月笙确实聪明,干一行就能精通一行。没多久,杜月笙又练出了一手抛顶宫的好功夫。通常,他跟在一个人后边,待走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往前轻轻一挤,这人头顶上的帽子就不翼而飞了。接着,那顶帽子就像安装了发动机一样,从上空掠过人群,十分准确地落在十丈远的一个同伙手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干脆利落,堪称一绝。一天下来,几只顶宫到手,然后拿到旧货摊上一转手,便有几块银圆进账,小兄弟几个又可以吃喝几顿了。

在这一行干久了,杜月笙又渐渐感到不满足了,这毕竟只是些小混混干的勾当,要想发达,必须从小混混混成大混混,必须有靠山。而上海滩黑道上,最有势力的当属青帮。

于是,杜月笙决定拜老头子,入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