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道御史杨鹤言:辽之错,不料彼己情形,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进止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臣观今日功罪不别,赏罚不明。风闻杜松鏖战身死,杀贼亦多。经略反言杜松之轻进,不问李如柏之逗遛,何以服死事之心?……养虎遗患,致有今日,李成梁父子也。李氏所遗之患,自当责李氏收拾之。然如柏兄弟,与奴酋有香火之情,三路之兵,俱败何以如柏独全?(《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
大战结束,明、金双方都各自总结失败和胜利的原因。后金方面的总结很可笑,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次决战中获胜,全是“天命”,老天爷注定了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大明万历帝罪恶太多,明兵施放的千千万万枪炮,都是弹弹虚发。明兵射箭、砍刀、刺枪,都是个个落空。然而英明汗的兵,射箭、刺枪都得天神之助,刺则中,砍则断,岂非天助?”(《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第二册)相对而言,明朝方面的分析和总结就认真和深刻得多了。
萨尔浒败讯传回朝廷,“京师震动”(《三朝辽事实录》卷一)。
对于这场大战的失败,朝内很多人都把原因归咎于杨镐指挥的失败,指责他不该“分兵四路,分进合击”。
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场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的战争。
虽然明军总体人数占优,在武器装备上有压倒性的优势,炮兵部队的大将军炮、虎蹲炮、佛郎机炮射程远,威力大,骑兵部队又配有火铳,步营则拥有大量鸟铳和多管火枪,并且在冷兵器,如长刀、矛、槊、弓箭等打造上,锋利和抗击打强度、耐度和韧度上均远胜后金,防护器具中的铁甲、皮甲在数量上也远超后金,但我们也说过,决定战争胜利的走向绝对不是仅仅只有这些,还有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的名字叫做“气”——战斗的勇气、战斗的士气、战斗的杀气!
不错,明军军队里是有很多兵油子,这些兵油子并不是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来参军的,对他们来说,当兵只是一份职业,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到军队中来,就是为了领那每月五钱银子的生活费,犯不着一上阵就玩命。
但毋庸置疑的是,明军军队中也不乏那种素经训练,上阵有进无退的悍兵,如这次全部阵亡的九边边兵、川兵、浙兵等。但就整体实力而言,其战斗力比后金军队就差得多了。
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声音,说后金的八旗兵为同期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不服气。可只要你通过客观分析和全面对比,你将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因为篇幅有限,本书不准备对此作太多的论述,只提如下几点,相信你会对萨尔浒明军之败有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女真是渔猎民族,世代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以畜牧渔猎为生,没有农业,没有纺织业,他们穿着兽皮,拎着武器,在深山老林里转悠,与狼虫虎豹打交道。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如果体魄不够健壮,身体素质不够剽悍,缺乏过人的求生能力,没有与狮子老虎搏技的本领,他们早就活不下去了。
在生存的原始动力下,在渔猎活动中,他们个个力大无穷,精于骑射,堪称丛林的杀手、天生的斗士。打仗对他们来说,跟平时的一场场大型围猎没有区别,您见过哪个猎户在出猎之前是战战兢兢、忧心忡忡的?而一旦把这些恐怖的猎手训练成军队,其所迸发出的爆发力,展示出来的战斗力将是惊心动魄的!
可以说,对后金骑兵而言,战争就是一种乐趣,战争意味着宣泄,意味着释放,意味着猎取,意味着获得。
事实也是如此,后金骑兵所到之处,无不杀戮、抢掠。
相对而言,大明军队的士兵大都来自农耕文明的农家子弟,惯用锹犁的手和侍弄庄稼的劳动方式使他们乐于安享现态,原始人应有的暴戾之气已退化得一干二净,你要他们二话不说操起刀子就和后金骑兵拼命而毫无心理障碍,是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另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战争中形成了兵民合一的八旗体制,以旗统兵,八旗旗主对旗内兵民拥有绝对的权威,生杀予夺。因而八旗组织就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收敛力,使得努尔哈赤指挥起军队来得心应手,如臂使指,“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
这样的队伍,在战场上冲杀起来当真纵横驰骋、毫无畏惧,其结果就是无往而不利!可以说,后金军就是一支充满了战斗的勇气、战斗的士气和战斗的杀气的劲旅。
此外,他们还拥有着一样大明军队难以比拟的东西——骑兵。因为马匹数量充足,士兵骑术精湛,他们在战斗中倏来倏去,来如雷,去如电,电闪雷击,以极快的速度予对手杀伤,他们虽然没有明军的枪炮、火铳,但他们的攻击太快了,往往在明军换弹换药之际就“刃已加颈”。
就是这样一支既精于骑射,又长于搏杀,还凶悍无情,而且数量还相当庞大的军队,在属于他们的地盘上,在适合他们作战的寒冬时节,你说你有什么必胜的把握去跟他们争锋?!
所以说,萨尔浒之战是明一方在不了解后金实力的情况下贸然发动的征战,纵是戚继光重现、李成梁复生也难以改变其战争的结局。
大明政府必须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万历身患重病,从病床上惊起,传圣谕到阁部,说:“总兵杜松等出兵违期,贪功不利,堕其奸计,殒将丧师,大辱国体,深切警惕。朕自三月初一日以来,偶感微寒,头目眩疼,心腹烦懑,又且痰湿,注足未愈,如今正在服药调摄,文武各官因前线战事紧急,等着朕的处理意见,阁部可传示各官,各于本衙门办事,静听谕旨,特谕。”(原文见《明神宗实录》)
他并没过多责怪前敌总指挥杨镐,不日,又给兵部下了一道旨,说:“奴酋犯顺,罪在必诛。昨已兴师进剿,不期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诸文武将士,死有可悯尔,当破格优恤。马林应援失期,罪亦难辞,姑著待罪立功。尔部便马上差人传与经略杨镐,严行各路将领,虏势猖獗,战守事宜,务要相机进止,不得仍蹈前辙,如有逗遛观望,不遵节制者,偏禆以下赐剑从事尔。杨镐受兹重任,当申严号令,今失将损军,难辞其责,已有旨著,策励供职,勉图后效。其遣将征兵转饷等事,著该部作速酌议具奏。故谕。”(原文见《明神宗实录》)让杨镐继续留任原职。
对于李如柏,就以他的弟弟李如桢接替他的职位任总兵驻守铁岭。
马林则谪为事官,御守开原。
就这样,处理完毕。
的确,三路大军败是败了,但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却虽败犹荣。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仍能保持顽强的斗志,奋勇杀敌,宁死不屈,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大明王朝的尊严,用热血来书写历史。
不过,人们对李如柏的逃跑行为始终不能原谅。户科给事中李奇珍上疏奏称:“李如柏曾经纳努尔哈赤的侄女为妾,其膝下第三子便是该女所生,导致辽东流传着‘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民谣。”(原文见《明神宗实录》)
兵部右侍郎杨鹤也说:“今日之祸,全是李成梁父子养虎贻患所致。本来嘛,李家种下的祸根就该李家人来摆平,但又岂料李如柏兄弟竟与努尔哈赤有香火之情?!现在三路兵俱败,何以李如柏一路独存?全是因为李如柏之不愿抵挡奴酋,而奴酋也不愿意攻击李如柏之故。”(原文见《明神宗实录》)
说得也是,李如柏的表现实在太不像样了。
你说你既然娶了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妻,难免就有通敌的嫌疑,要想洗刷这个罪名,其实也很容易,打仗就主动一点嘛,卖力一点嘛。他倒好,战前就拿杜松开涮,说要将头功相让。在出征中又拖拖拉拉,本来他的进军路线离赫图阿拉是最近的,道路也最平坦,出了鸦鹘关也就走半日路程就能到达赫图阿拉,可直到杜松、马林相继战败,他还在若无其事地慢吞吞赶路。甚至刘都战死了,他还在一路逗留观望,你说你不是通敌,鬼才信!
大家一致要求严惩李如柏。
万历还是不愿意深究,只是下诏令李如柏回京听候发落。然而面对举朝悠悠众口,李如柏一口气没咽下,自尽了。
李如柏一死,杨镐就紧张了。
杨镐的日子也不比李如柏好到哪儿去。
他日日遭朝臣弹劾,待罪管事,忐忑惶恐,坐立不安。
显然,万历这种善后工作做得很不够。
当然,为了重整旗鼓,再伐后金,万历还是召开了中府公议进行讨论。但国库已经空虚,财源紧缺,群臣含糊其辞,苟且支吾,相互推诿,悬而未决。
会后,礼科给事中亓诗教提出再发兵十万,每年用饷银三百万(《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三),但考虑到后金骑兵战斗力实在太强,又复议募兵十八万,每年兵饷仍然不少于三百万两。
去哪里弄这三百万两饷银?!
兵部尚书黄嘉善率领九卿、科、道等官到文华门前叩头,请万历发放内币。恰在同一时间,山海关总兵柴国柱又从前线告急,说辽东形势危险,为防不测,请发内币二百万。三百万加上二百万,一共是五百万,可怜的万历帝,头都大了,再发兵讨伐后金之议,只好不了了之。
明军无力攻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自己来了。
同年六月,努尔哈赤攻打开原、铁岭。
这两地的军民奋发抵抗,战事异常惨烈。
马林、副将于化龙、参将高贞、游击于守志、招兵游击任国忠等将领拼死力战,最后均以身殉国。
铁岭守将是李如柏的弟弟李如桢,他跟他的兄长李如柏一样,怯懦畏战,根本不敢到铁岭赴任,而是龟缩在沈阳,明知铁岭危如累卵,仍缩朒观望,见死不救。但铁岭军民的抗战激情并未受到这位鼻涕主帅的影响,和开原军民一样,英勇奋战,血战到底,他们在游击喻成名、吴贡卿、史克泰等人的带领下,放火炮,发矢石,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
可惜,这两地都是由于奸细做内应,城门被打开,陷于后金之手。
对此,明兵部尚书王在晋不无沉痛地说:“开原未破而奸细先潜伏于城中,无亡矢遗镞之费,而成摧城陷阵之功,奴盖斗智而非徒斗力也。”(《三朝辽事实录》卷一)
拿下了铁岭,努尔哈赤恼怒自己的军队死伤太多,兽性大作,传令屠城。
据朝鲜李民寏的《栅中日录》中载:“奴酋陷开原,屠害人民,亡虑六七万口,子女、财帛之抢来者,连络五六日。”仅仅一日的时间,后金屠杀了六七万人,心态之残忍,手段之血腥,令人发指。而他们掠夺女人、牲畜、财物,五六日未尽。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也同样载述:“收人畜、财物,三日犹未尽……论功行赏毕,毁其城郭,焚公廨并民间房屋。”抢掠完毕,还将城池烧成了白地。
开原城中的军民在后金的兽行之后,情况更为惨烈。据《李朝实录》记载:“开原城中最多节义之人,兵才及城,人争缢死,屋无虚梁,木无空枝,至有一家全节,五六岁儿亦有缢死者。”数百年之下,读之仍让人心如刀绞。和开原一样,铁岭“一城皆忠义”,军民拼死守城,一朝失陷,城中士卒尽遭屠杀。后金屯兵三日,将所获人畜,赏赐三军。
后金攻陷了开原和铁岭,不但打开了辽、沈的门户,并且成功切断了大明和蒙古、叶赫的联系。
作为辽东的最高统帅,杨镐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黯然下课。
这样,明末镇守辽东疆土的重量级人物熊廷弼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