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清淡卫生,三餐定时定量。夏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不能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及大量的水果和冷饮。
注意保暖。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躲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使用空调时,不能将温度调得过低,温度控制在27℃左右,并且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睡熟以后,腹部要盖上毯子,此外,应避免空调出风口直接对着身体。
调节好心情。炎热的夏季,容易使人焦虑不安、烦躁恼怒,易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疼痛、腹泻、便秘等症状,还会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加重或复发。因此,夏季要善于调节好心情。
秋季
秋凉,胃肠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对寒冷的刺激很敏感,护理不当就会引发胃肠病或使原有胃肠病加重。那么,秋季该如何养护胃肠呢?
做好保暖工作。秋季天气转凉,患有胃肠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胃肠部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适度“秋冻”。
饮食有节。秋季,天气凉爽,经过苦夏的人们,在此时胃肠口大开,饮食常常无所节制,暴饮暴食,结果使虚弱的胃肠负担更重,胃肠病多次复发或病情加重。
冬季
冬季天气寒冷,胃肠经受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稍不注意,就会使胃肠病病情加重,所以,冬季养胃肠非常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保暖放第一位。由于胃肠靠近腹壁,没有肌肉、脂肪等物质包裹,易受“凉”,所以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并且要避免吃冷食,多吃温热食物,有助于养胃肠,尤其是早饭,一定要吃好。
不要乱吃解热镇痛药。冬季,感冒的人群明显增多,有些人常乱服解热镇痛药,结果是治好了感冒,胃肠部却不舒服了。
循序渐进的进食。为了抵御冬季的严寒,人们的进食量普遍增加,冬季适当多吃一点是没错的,但要循序渐进,控制在“七分饱”,老年人可每天吃“三四五顿”,每顿少吃一点,不要一次吃得过饱,使胃肠无法适应突然的变化。
TIPS:不同胃肠病保健各不同
不同胃肠病患者在饮食保健上也是不同的,胃病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相应的饮食保健,对防治胃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慢性胃炎。每天餐次可安排1~2次,每次吃得少些,食物要松软易消化,如稠粥、馒头、蛋糕等。
急性胃炎。初期应进食流质膳食,如牛奶、稠米汤、豆浆、鸡蛋羹等。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半流质食物,如煮得较烂的面条、肉汤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患者胃酸分泌过多,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睡不好,建议晚上吃点珍珠粉,有镇静安神、控制胃酸的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患者分泌胃酸的功能下降,可多吃浓缩的肉汤、鸡汤,及带酸味的调味品如醋等,以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这类患者常有上腹部灼伤样疼痛症状,尤其在空腹或夜间的时候,情况更加明显,可多吃瘦肉、鱼、牛奶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六、便血可能是肛肠疾病的信号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常常是肛肠疾病的危险信号,出现便血的情况,切莫大意,因为它有可能是某种危险疾病的症状,比如肠癌等。那么,出现便血后,有可能是哪些肛肠疾病呢?
内痔
内痔出血多见于一二期内痔,一般没有疼痛感,以手纸带血、滴血为主,有时为喷血,解完便后,出血便停止。出血往往伴随大便干结、解便费力等症状,吃辣、饮酒后发生几率较高。
肛裂
有肛裂导致的出血,多见于青壮年,有大便干燥、便秘症状,便血为绛红色,伴随着针刺般或撕裂般的肛门疼痛,一般在排便10~20分钟后疼痛消失,下次排便又出现便血和便痛,少数患者可持续疼痛几个小时,从而引起对排便的恐惧。
直肠、结肠息肉
由直肠、结肠息肉导致的便血有一定的特点: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患者可有肛门坠胀、便秘或便次增多、有息肉脱出肛门等症状。
肛周慢性湿疹和炎症
肛周慢性湿疹和炎症导致的便血,除了便后手纸有血迹外,还会出现肛门瘙痒或肛周潮湿的症状,女性患者还容易导致一些妇科炎症的并发。
直(结)肠炎
直(结)肠炎患者可有肛门坠胀、排便不净、大便不成形,伴有暗红色血便或粘液样血便等症状,另外,还伴有腹部绞痛,便后疼痛减轻。
直肠肿瘤
直肠肿瘤患者大便中往往混有脓血、黏液或腐臭分泌物。直肠癌会导致患者便意频频,到了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大便变细,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便血,然而多数人却对此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甚至简单地认为便血是上火、痔疮引起,可不治自愈。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调查发现,患有严重肛肠疾病的患者几乎都有相当长时间出现过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畅、肠功能紊乱等不适症状。但绝大多数患者不够重视,任其发展,直到便血不能控制或疼痛难忍之时才去就诊,这样不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增加了医治难度,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还要忍受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痛苦。
因此,一旦出现便血,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及时治疗,不仅仅省下的是金钱,最重要的是赢得健康的身体。
TIPS:怎样辨别真假便血
便血是指大便中带血,主要原因是由食道、胃、肠道有出血情况,血液经过消化液作用后,解出的大便可表现为暗红色、柏油样等各种颜色。出现这些情况,都属于病态,应及时就医。但是有些“便血”却不是因为疾病导致的,称为假便血。那么,该如何识别真假便血呢?
有时因吃了某些食物和药物后会引起大便变色。如服用补血的铋剂、铁剂、碳粉、中草药,或吃了动物血、猪肝、蕃茄、甜菜等食物后,大便可呈暗褐色、红色。此外,口腔或鼻腔内出血咽下后,也会导致大便颜色的改变。这些都是假性便血,无需治疗。
排除了以上因素,如出现黑色、暗红色、果酱样或赤豆汤样粪便,就是真的便血了,它可能是食道、胃、肠道内出血导致的。如肛门周围肠壁损伤出血,则表现为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幼儿便血常有腹痛、腹泻、发热、呕吐及全身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七、怎样预防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更容易发生肛肠病。肛肠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且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干预肛肠疾病的发生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预防肛肠疾病的措施如下:
生活有规律
生活规律紊乱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也是痔疮、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的常见发病原因之一。再者整天迷恋麻将、电脑,活动时间减少,静坐时间太久而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诱发痔疮等肛肠疾病的发生。
控制饮食,合理搭配饮食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粗粮、豆类、蔬果,纤维素能增加肠蠕动,利于排便,排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者,更为适宜,可减少肛肠病的发病机会。
此外,应少吃高脂肪食物,因为脂肪的某些代谢物质有诱癌作用;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酒等,以减少对肛门、直肠的刺激。
注意饮食卫生
卤菜、熟食最好热过再吃;生的、熟的食物分开存放;不吃生冷食品及剩菜,这样可预防胃肠炎的发生。不可酗酒,酒在中医学上被认为是热毒之品,对肠粘膜刺激很大,有扩张胃肠血管和痔静脉血管的作用。特别是高度酒,其酒精的作用更为强烈,更易诱发痔疮及脓肿的发生。
适当运动
人体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姿态,如久坐,排便时间过长,会影响血液循环,肛门直肠血液淤积,痔筋脉充血、曲张、隆起,从而引发肛肠疾病。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肛肠疾病发生的几率。
从事久坐、久立、久蹲职业的人应经常变换体位,适当地增加活动,参加一些课间操,做做仰卧起坐等运动,能增加腹肌力量,对于提高排便功很有帮助。
老年人可根据各人的体力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做早操、散步等,促进全身气血流畅,胃肠活动加强,食欲增加,植物神经得到调整,排便顺利通过。每日做二次提肛运动,每次30下,有益于防止肛肠病的发生。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每天1~2次为宜。不要久忍大便,避免形成习惯性便秘,减少干硬的粪块对肛管直肠所造成的冲击压迫和撕裂伤。老年人于每天早饭后排便为好,此时结肠有一次较大的收缩蠕动,这时排便较为容易,排便时间最好每次不超过5分钟。
节制性欲
性生活时可使背部和臀部的肌肉高度紧张收缩,同时直肠也会出现抽搐收缩,导致会阴肛门部充血、痔静脉回流障碍。如果性生活过度,则易引起痔静脉曲张和血液瘀滞而形成痔疮。因此,人们应该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减少性欲方面刺激。
TIPS:怎样从根源上杜绝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肛肠病患者率高达60%。肛肠疾病发病率之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肛肠疾病的发病因素,从根源上杜绝肛肠疾病的发生。
1.职业原因。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长期站立或久坐,导致痔静脉回流不畅。
2.慢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瘀血;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变、腹泻也是导致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
3.不良排便习惯。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易造成肛门直肠内瘀血而诱发疾病。排便用力过猛,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用力,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致疾病发生。
4.排便异常。腹泻和便秘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
八、生活中如何预防痔疮
一提肛肠疾病,人们很容易想到痔疮,因为痔疮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病,俗话说十人九痔嘛。痔疮的形成与饮食不洁、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还与久忍大便、酗酒、嗜食辛辣、妊娠、久坐久行等都有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