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143600000007

第7章 论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陶瓷艺术创作

——由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主题发言稿

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城市的发展上等,同样也体现在人们的心理变化、精神追求,还有审美价值的选择等方面。本文试图以笔者自己陶瓷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的变化,来说明这一变革时期的种种特性。

我原定要讲的题目是《中国陶瓷的审美精神》,后来考虑到我是一位艺术家,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的文化思想变化,也许会更有意义。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最活跃和最敏感的部分。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人类社会新的文化运动都是以艺术为肇始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同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城市的发展上等,同样也体现在人们的心理变化、精神追求,还有审美价值的选择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常常是通过艺术来体现的。我是一位艺术家,主要是从事陶瓷艺术,我希望通过探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来讨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折射在艺术家身上的种种变化。通常学者们一般认为文化有三大系统:第一是技术系统;第二是制度系统;第三是思想意识系统。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三个系统的互动,因为陶瓷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不一样的就是,它不仅仅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劳动,是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系统为其服务的,同时又是具有观念性的,它需要表现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

在我三十年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一个是计划经济时期;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包容,从相对本土性走向相对国际化,从经济相对贫乏走向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的过程。下面我想以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为例,来体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过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相对单一的艺术创作风格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陶瓷工厂都是国营的、国家的。那是一种大工业化生产的模式,陶艺家普遍没有自己的工作室,因为陶艺家跟一般的艺术家、绘画家不同,他需要有窑炉,有一系列的设备条件,所有的创作原来都是在国营工厂完成的。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需要创作作品,都是由学校开一张介绍信,带到工厂去创作。所以在那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们很难在材料上和自身特殊语言上来表达,来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当时的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是在釉上进行彩绘。没有条件拥有自己的窑炉和工作室,也就没有条件去尝试在泥性、釉料、烧成等方面做实验。作品主要是在工厂现成的白瓷上做彩绘装饰,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也很难体现陶瓷艺术自身的火与土的语言。

二、新的技术条件带来的新的艺术风格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活跃,中国的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艺术家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而我本人也一样,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窑炉。当时中国窑炉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后来我们借助他们的技术,开始自己建造,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很普遍了,建一个窑炉不贵,很多陶瓷家都能拥有它。新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让许多陶瓷艺术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开始运用不同的陶瓷材料以及窑温来进行新的陶瓷艺术语言的探索。有了窑炉以后,陶瓷艺术的烧成就不像国营工厂那样都是一个温度,可以根据作品的效果来控制温度,还可以在泥土的肌理上进行一些探索。这样的探索使中国的现代陶艺进入了一个风格多样的活跃期,并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关注。

三、新生活的需求促进新的陶瓷艺术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国家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期,但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显现。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本人试图将陶艺的创作拉回生活的原点,让现代陶艺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让人们在用的时候重新体悟物的珍贵性,从而尊重物质的创造,从尊重物到尊重生命,同时新的生活需要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器物。这是一些对陶瓷在新生活中用的思考。当然,自古以来,陶瓷艺术就是为生活、为用服务的。但在近代社会,现代陶瓷艺术的产生,使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远离了用。而中国新的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我们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所以在这个时期,我做了许多与生活有关联的陶瓷艺术品,如:《绅士的晚宴》、《蓝色的梦》、《夕阳·炊烟·人家》等都是以餐具、茶具等生活用具呈现的,而且在这个时期我开设了一门名为“生活陶艺”的课程,并招收这方面的研究生。

四、现代陶艺在现代环境空间中的运用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城市越来越成为水泥的森林,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具自然亲和力的材料来缓解现代生活空间给人们造成的压力。同时也需要考虑陶瓷材料与其他领域的运用关系,与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的关系,让陶瓷艺术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于是在本人的陶瓷艺术创作中,就越来越关注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环境空间的关系,创作了一系列与建筑相结合的大型环境陶艺,并且开设了一门有关环境陶艺的课程。在这些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九江市民广场的“莲”系列陶瓷雕塑与装置壁画,规模很大,装置壁画沿着一口长满荷花的湖,有一百多米。2010年世博会时,我还为上海浦东机场做了一个陶艺装置壁画,这是因为上海市政府希望在世博会期间,通过机场建筑,向世界作一个很好的文化艺术的表达,这个题目是叫《惠风和畅》,是以蓝天白云为题材做成的,中国意境。2011年,我还在天津的“瑞吉”酒店大堂做了一幅大型的陶艺装置壁画,题目叫《流金岁月》,这个酒店是天津最好的,超五星的酒店,是美国的国际品牌。以上许多城市重要的建筑物和重要的公共环境空间,都让类似我这样的艺术家来做艺术品,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了文化的发展,包括了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和重视,这是新的国家形象所带来的新的审美追求。

五、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艺术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国家,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上,也体现在艺术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上,而且这种合作不仅是国与国之间,也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跨地区、跨专业、跨文化的合作几乎成为一种世界的发展趋势。以我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2002—2006年我被邀请为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做系列的陶艺装置壁画。麦粒财团的负责人希望将这座建筑用陶艺作品建成一座陶瓷艺术的宫殿,开始想邀请美国的著名陶艺家来做。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中国美术馆买书,正好看到了我个人的陶瓷艺术展。他觉得我的作品更有东方特点,所以临时改变主意,邀请我来做。当时和我合作的是韩国著名的建筑师俞杰先生,还有韩国汉阳大学建筑系音响专家、国际音响标准化委员全镇龙教授,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用高温瓷做成的音乐厅,不管是艺术效果,还是音响效果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其音响试验是在韩国的汉阳大学实验室做的。音乐厅落成后,在世界音响界引起很大的反响。2004年,我和全镇龙教授一起参加了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国际音响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所有的与会学者到首尔麦粒音乐厅聆听了音乐会,反响非常好。现在这座音乐厅在韩国非常有名,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文化景点。这不仅是一个跨国的,也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项目。

六、国家的力量给艺术的发展平台

国家的力量是艺术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是在1997年,当时我还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老师,展览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的。后来我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又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地方举办个人展览,都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化部的大力支持,这是国家的力量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七、国际交流带来的新视野

全球一体化给中国的艺术家带来的是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更加频繁的国际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不仅让中国艺术家学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艺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不同的国家参加展览会,举办个人展,参加各种陶艺研讨会,并被邀请到各个国家的大学做讲座。从1995年我第一次到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展至今,我曾到过韩国、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陶艺展览,还到不少国家参加国际陶艺联展。2009年,我还被邀请到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被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做讲座。同时还曾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弘益大学、圆光大学等邀请做讲座。这样频繁的国际交流,是在中国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它代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文化包容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泱泱大国。

结语

以上我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了陶瓷艺术不仅是贯穿理念,产生视觉审美,也有物质和材料本身的效用,还包括了如何引领当代人的生活潮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一种新的哲学精神,以及对环保的关注,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关注,对生命的珍爱等。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完成了对工业文明的推进,而且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应该参与其中,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今对我们中国陶瓷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与责任。同时艺术家命运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是紧密相依的,其艺术创作必然会打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不懂得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甚至宗教活动,但是我们都能欣赏不同国家的艺术,因为艺术不需要文字、语言,其实可以用心灵来沟通和感受的,艺术是可以超越国界的,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以艺术来搭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让不同的文明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做到费孝通所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