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女性:从传统到现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145200000004

第4章 儒家婚姻中的两性观念(1)

一 序言

中国的传统婚姻制度与婚姻礼仪在周初基本完备,是周贵族家国一体化与儒家尊卑秩序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婚姻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但因这种婚姻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之上,所事宗庙,所继后世,所指都是男本位。这种婚姻是妇女在世界范围内历史性失败基础上建立的,男女两性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天与地的关系,体现的是“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的两性观念。

父权制下家国一体化或曰家天下的最大特点是人伦、政治、道德一体化,统治需要流着自己纯正血统的后代,子孙必须在长幼尊卑人伦关系的家庭中成长,要拥有众多的子孙后代必须有众多的女人生儿育子,因此婚姻成了统治与子孙来源的源头,所以儒家说:婚礼是王化之基,人伦之端,万世之嗣。

儒家一方面重男女夫妇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易·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

一方面又男尊女卑,男主女顺,男女有别。男女夫妇之重要,主要指作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的传宗接代与宗法家庭的香火延续。男权制下,男女夫妇家庭人伦再重要,也是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性别原则之下的性别关系。

但在父系男权制前,男女关系并非男尊女卑,而是相对平等的两性关系。女性甚至比起男性还略微更受尊敬。《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也。[2]但《淮南子·览冥训》高绣注却说: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开天辟地的神在三国之前是女娲,但到了三国之后被篡改为盘古。到了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由原来的创造世界变成了后来的辅佐;由原来的主导者变成了后来的附属品。周代以后连辅佐的资格也取消了,完全困在狭小的家庭中,成为附属品,男言不入,女言不出。从神话到哲学基础再到礼乐典章制度,当历史进入父权制度完备的周朝,男尊女卑的观念被确立,一系列重男轻女的制度与风俗形成。最终男性将女性彻底赶入婚姻家庭,就是在婚姻家庭中,也是男性说了算。男权制后中国的婚姻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二 男女不同的地位

男权社会把女人挤出政治舞台,赶出公共领域并束缚在家庭中,还不罢休,还不断强化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目的是彻底征服与统治女人,以达到性的忠贞与婚姻中的顺从。原先的女人并非现在的女人,而是商代妇好那样的女人,可领兵打仗,可统治国家,因此男人是害怕女人的,所以为了矫枉过正,就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周贵族统治者与儒家,正是出于对女人的不放心,才规定了许多现代看起来非常过火的原则与规范。什么“三从四德”,什么“男尊女卑”,但正是通过这不近人情的规则的一代代的强制与压迫,最终才建立男性统治的男权社会。儒家经典中对女人种种规范的制定,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从周初开始,儒家从神话到哲学再到典章制度一步步将女人变成男人的奴隶。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做的。

先秦时代的《诗经·小雅·斯干》这样形象的说明男女的不同地位: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漳。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禓,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3]

男女的待遇不同,还要加一句不要给父母惹麻烦,岂有此理,有必要这样过分地强化男女的尊卑吗?有,只有不断地强化,才能让女人接受她们卑贱的命运,生为女人变成了一种不幸,生为男人变成了一种幸运,只因这是一个男权社会。这段话又反证了儒家虽然重男女夫妇人伦之端,但却轻视女人。女人是宗法家族社会传宗接代的人类生产者,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但因为失去了权力,就变成了卑贱者。中国的整个两性史,统治者及儒家不断告诫、警告女性自己卑贱的地位;告诉女人:卑贱者必然遵守卑贱者的规矩,遵守卑贱者的道德。这样分别对待是有意的,后来就变成了观念与习俗。女人事实上成了男人的被征服者,成了男人的奴隶。而男人成了征服者,成了主人。主人为奴隶规定好了一整套的伦理道德与劳动分工。女人一生: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一个女人的一生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前二十年,在父母家,为将来嫁到公婆家伺候公婆、丈夫做准备,学习家务劳动与女红;第二个阶段,大约二十年,做了人家的媳妇,直到自己熬成了婆婆,受着各种的限制与奴役;第三阶段,做起了压制媳妇的婆婆。男人则像下面《礼记·内则》描写的那样,被培养,被重用,被尊敬,是室家的君王,国家的栋梁,世界的主宰者,社会的主人。所以男女的教育与成长自然不同。《礼记·内则》:

(男子)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4]

男女七岁开始有别。十岁始,男子外出读书学本领,为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准备,至三十岁才始理男事。以后他们在公共领域所做的任何事都尊崇的不得了,都有关国家社稷、家庭命运,所以他们受到格外的尊敬。女子则十岁不再出门,只是在家学习桑蚕、酒食之事,为将来嫁到婆家服侍丈夫公婆做准备。女子从十岁开始干家务一直到死,她们没有机会学习、受教育,只是一味地劳作,与男子三十岁才始理男事相比,女子一生承担更多的家庭劳动与义务,甚至实际她们同时承担着养家的责任。但这样的男女分工,因为一味地强调男性工作的重要与崇高,对女性的家务劳动不仅没有重视、尊重和充分承认,反而贬低女子的劳动价值,说她们的劳动容易、不创造价值,靠男人生活。这样截然不同的成长与教育经验,还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使男子博学多闻,备受重视;女子无知无识,受尽歧视。男女不仅地位不同,识见差距也大,又反证了女子不行的男尊女卑观念。男女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提醒他们的尊卑,从此以后不断强化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婚礼使这种灌输达到高峰,婚后是这种思想的实践。男人一生用两字概括:发展,学做主人;女人一生用两字概括:顺从,学做奴仆。

男权传统婚姻观,男本位,所以对男家有利就是福,对男家不利就是祸,《国语·周语》中说: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男家)则福,利外(女家)则取祸。整个社会男统女顺,家庭内部男帅女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传统社会的两性价值观,男外女内是社会的劳动分工,三从四德是家庭中对女性的原则要求。三项齐备为女性一生的做人准则。男权社会一切以男性的利益为准则,为了确立男性的统治,树立男性的权威,只能以极端的办法压制另一个性别,让其彻底的屈服,彻底的服从。为此让他们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待遇,不同的人生。但儒家又特别的重视结婚这件事情,重视结婚的礼仪,因此人们以为儒家也是重视女人、重视妻子的,其实不然,婚礼之重要是借婚礼之机灌输男女不同的规范、原则、责任、义务,并宣告一个男人传宗接代的开始。传统思想大多通过习以为常的风俗灌输、接受。以为本该如此,其实是有意为之。

三 儒家婚姻观

为什么要有婚礼?婚礼的意义是什么?《大戴礼·感德篇》:

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妇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道也。故有淫乱之狱,则饰婚礼享聘也。[5]

《淮南子·泰族训》:

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乱。……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别。[6]

……待媒而结合,聘纳而娶妇,而亲迎,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淫也。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礼记·昏义》说得最清楚: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7]

婚姻既然这么重要,婚礼当然要非常的隆重。儒家结婚的婚仪“六礼”,表明对婚姻的重视与隆重。结婚必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被看成是父母、国人皆贱之的非礼之举。儒家将婚礼抬到礼之本的位置,婚礼为别男女。婚礼的仪式是灌输男尊女卑观念的时机,儒家通过婚礼的仪式再一次地告诫妻子,应该怎样:成妇顺,明妇责。而且要明白“壹与之齐,终身不改,夫死不嫁”。男先于女。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从一而终”与“三从四德”的教谕由此进一步确立。

儒家这样论述夫妇及婚礼。《礼记·郊特牲》曰: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8]

儒家在这里将婚礼的价值说得明明白白,结婚为了生育。结婚仪式告诉男女的是:主从、帅从关系,更告诉女人,三从特别是从夫是女人的命运,且要从一而终。而且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婚礼安排好了男女的命运。婚礼礼节多、隆重,预示一个男子可以传宗接代。女人的一切由男人代理,所以女人的荣辱附属男人。女人没有独立地位,独立人格。从夫,事人,唯一的价值是生育。

婚仪“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问名、纳吉是议定婚约的节目,“纳采”是男方向女方家求婚;“问名”是男家写帖派人到女家问女子的名字;“纳吉”是订婚前的卜求吉日;“纳征”是正式订婚,男家下聘帖派人给女家送聘礼;“请期”是请女家同意婚期;“亲迎”是正式迎娶,“亲迎”是娶妻节目的高潮环节,除天子外,贵族平民都要亲迎。孔子的弟子们编撰的《礼记·昏义》非常详细地记述了婚礼的这个过程,现录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