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苑耕耘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146700000007

第7章 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主要特征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作出的新回答和理论概括,是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此,邓小平文艺理论既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新阶段的邓小平文艺理论,具有哪些理论特色呢?这是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文艺理论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邓小平文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创造性、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实践特色。正是这种鲜明的理论特色,使邓小平文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

一、完整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作为邓小平理论有机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文艺理论,以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其理论发展的清晰线索,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组成的有机整体。

邓小平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内容结构来看,可分为不同的理论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如文艺的本质和特征、文艺与社会、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的继承与借鉴、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等。这些都是邓小平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的一些基本原理。邓小平文艺理论继承了这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成果,又依据新情况新问题有所发展和丰富。第二个层次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作出的新回答和理论概括。如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命题、社会主义文艺主旋律问题,等等。这些是邓小平文艺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是邓小平贡献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三个层次是邓小平在阐述党和国家如何领导文艺问题时,提出的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及针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各方面问题的揭示和思考。

邓小平文艺理论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理论观点、具体论述之间,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应当从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的整体上,从不同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割裂整体,孤立地看待或片面地强调某一提法而不顾其余,更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邓小平观察、分析、研究文艺现象,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邓小平文艺理论坚实的科学基础。由此决定,邓小平文艺理论不是片言只语的堆砌,不是个别观点的罗列,也不是散在理论的拼凑,而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相对独立的文艺理论基本原理包括:“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的继承与借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等。这些基本原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各自要回答的问题和不同的内容,有其特定的本质。然而,它们又是处在不同理论层次的文艺理论原理和观点,在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

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主旨是党如何领导文艺。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这是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基本理论。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对文艺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从党和国家如何领导文艺的大局来阐述的。众所周知,邓小平对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开展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文艺批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尊重艺术规律、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化艺术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论述,都是围绕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有的放矢地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丰硕的成果。

应当看到,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文艺理论原理和观点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文艺理论原理在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组合中都有特定的位置,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列组合起来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抽掉其中的某一环节,都可能造成邓小平文艺理论整体内容上的缺陷和不完整性。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精髓,贯穿于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文艺理论虽然散见于他的报告、讲话和谈话之中,没有形成专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但却构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框架的,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科学的文艺理论体系。

当然,作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文艺理论有一个长期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如果从文艺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酝酿和形成远在新时期之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文艺理论已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属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作是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的重要文章《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变革,新时期文艺实践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为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邓小平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吸取和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回答了历史转变向社会主义文艺提出的一系列急迫课题。以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为起点,邓小平文艺理论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成熟的科学体系。此后,邓小平又在《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一系列论著和讲话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方向、特征、地位、职能、作用等基本原理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论述,使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科学体系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

二、独特的理论创造

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三十年来文艺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摆脱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据我国历史新时期的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

邓小平文艺理论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去审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文化建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精神文明却受到严重破坏。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科学地论证和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79年,他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文化艺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崇高神圣的职责。无疑,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审视文化艺术的性质和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独特创造。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及时调整党的文艺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长期以来,文艺总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当作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文艺工作的是非功过。在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安定团结的促进派,维护祖国统一的促进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并明确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提出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的判断标准。邓小平文艺理论把文化艺术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文化艺术工作,这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上是有创造性的。

在确定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后,邓小平还进一步要求文艺家要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邓小平关于文艺“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论述,是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的,是在新时期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中,还有许多文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曾经提出过的,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又有所补充,有所发挥,有所创新。例如:在正确处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问题,强调按艺术规律指导艺术实践,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问题等,邓小平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正如江泽民所说:“邓小平同志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4]

三、鲜明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运动着的科学,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每一项重大的理论突破和贡献,都是时代的呼唤,都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结合。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就在于邓小平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把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加以认识,敏锐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并从这一时代特点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科学阐释,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文艺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邓小平正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敢于摆脱陈腐的思想观念和清规戒律的束缚,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我国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政治舞台。这位极富开拓精神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勇敢地面对现实,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起点的,这就决定邓小平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发展文艺生产力,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精神。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例如,邓小平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就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从发展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而作出的文艺政策调整。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并进而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把文艺作为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血与火中“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当然,毛泽东的这一文艺思想,有它产生的历史合理性。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原有的合理因素已发生变化。如果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进行调整,就会导致社会主义文艺指导方针的严重失误,阻碍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及时对新时期文艺的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整。他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已明确提出,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政治任务”。1980年1月,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5]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党中央把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向明确规定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显然,这一提法更全面、更科学,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再如,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人”的科学概念,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文艺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来阐述,也体现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时代精神。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塑造无产阶级新人形象的理论主张,号召文艺工作者着力描写和培养代表时代方向、体现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主义新人。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把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到政治的高度,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寄予厚望,要求文艺创作把讴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他说:“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7]他还殷切希望文艺工作者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毫无疑问,邓小平提出文艺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时代精神,在他对社会主义文艺继承与借鉴问题的论述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条件下,正确地把握世界格局和认识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继承与借鉴学说,特别是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多次强调,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1983年,他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明确提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8]“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9]邓小平主张积极大胆地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认为“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主张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外来文化加以鉴别、分析和改造,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有害的、庸俗的文化,不能“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因此,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必须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照搬这两种错误倾向。我们要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通过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和吸收,创作出能表现新时代独特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

邓小平文艺理论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因为它适应新时代文艺的时代变化,用新的文艺观念去阐释新理论,认识新问题,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向社会主义文艺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四、强烈的实践特色

江泽民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中说:“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文艺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邓小平文艺理论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一再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0]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头,他都针对当时的文艺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例如,早在1975年,他就针对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作出治理整顿的战略决策。他明确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11]显然,邓小平把文艺作为治理整顿的突破口之一。粉碎“四人帮”后,他在文艺战线拨乱反正,推倒“黑线专政”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做出实事求是、合乎实际的评价,从而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文艺创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文化艺术市场迅猛发展,给文化艺术事业带来新的转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对文艺的发展也带来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产生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切向钱看”、“精神产品商品化”、庸俗低级的文艺作品泛滥等。他在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严肃指出,文艺作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并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1985年,他再次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12]邓小平要求文化艺术部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精神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今人类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就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对实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论概括,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到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文艺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色,是因为它来源于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来源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是对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反过来再指导文艺实践。因此,它不是繁琐的经院哲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深奥理论,既没有故弄玄虚的花架子,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而是管用务实,具体明确,对社会主义文艺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不断地在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接纳新鲜的经验,不断地吸收全党的智慧来充实和丰富其理论体系,充满着发展更新的创造活力。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3期)

注释:

[1]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3]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4]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1998年4期。

[5]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

[6]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7]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8]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9]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11]邓小平:《各方面都要整顿》,《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2]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