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经典里的中国(全集)
6149400000015

第15章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8)

对女生的警告,包在前后的桑树比喻中,连起来看,那就清楚了:要女孩子别急着将自己的青春交出去,换取一时的嘻乐,因为青春一逝,女孩就像过了季节的桑叶般失去了价值。

“耽”字有强烈的时间意义,指胡混无目的度过的时间。男人可以这样混啊混着,女人没办法,混一下,青春就过去了。

我们还能从诗中人称的改变,察知“我”在心情上的转折。刚开始叫这个人“氓”-那个小子,接着换成“子”“尔”-你、你的,到这里又变成“士”-那些男人、男人们。中间有着明确亲疏距离的变化。

距离感从那里来呢?看下一段: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恶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自从“我”到你家之后,三年中都一直很穷。然后这里突然插入了“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两句渡河的描述,什么意思?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时“我”想起当年坐你的车渡过淇水,因为是春末了,淇水水位很高,溅上来淹湿了车帷幔。这应该是个不祥的预兆,提醒了你不是个信守诺言的人,约好在水位较低的秋天来迎娶,你却拖了那么久的时间,但“我”那时沉浸在幸福的想象中,完全没有料到嫁过去会有这样遭遇的啊!

另一种解释是:借由这两句,告诉我们原来这整首诗的时间与场景,那是“我”嫁过去三年之后,被丈夫给赶了出来,要回娘家去,车渡过淇水,水淹上来溅湿了车帷幔,使她分外感伤。

“爽”字是“差错”的意思,成语“报应不爽”指的即是做了什么就得到怎样的报应,不会有错。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做错什么啊,是男人会改来改去,不守信用,男人不只三心二意,说话不算话,而且根本没有个底线(“士也罔极”),什么都能说,什么都敢做。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弥有朝矣。嫁过去三年为人妇,家屋里没有一件事不是“我”要操劳、要照顾的。“弥有朝矣”表面意思是“没有早上”,这是简省的句法,从“没有早上,没有中午,也没有晚上”简省而来的。今天台湾还有“没早没晚”的说法,差似近之。指的是忙到没有时间感,从早到晚没有差别,都在忙,无法休息,同时也是忙到没有了“早顿、晚顿”,连吃早餐、吃晚餐的时间都没有。“我”三年来过着贫穷忙碌的生活,早起晚睡,整天不得休息。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前头追求“我”时,说了那么多话,后来呢?却换成了对“我”凶暴的态度。“我”娘家的兄弟还不知道这样的事,如果知道了,他们会如何嘲笑“我”啊!

“我”在夫家受到这样的虐待,娘家不知道,但为什么说要是兄弟们知道了,会嘲笑呢?这两句显然是呼应前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这男人根本没找媒人,没有按照婚嫁的规矩来,“我”却不顾娘家的反对,兴冲冲收了东西就走了。所以兄弟若知道她的遭遇,一定会嘲笑她当时那么急着跟人家走啊!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静静想着、回忆着,“我”只能替自己伤心难过,甚至得不到兄弟家人的同情。“及尔偕老”,希望能和你一起老去,是周代婚姻中的套语,就像基督教婚礼中牧师要引导新人说“till death do we part”是一样的。想起男人当时说“及尔偕老”的承诺,尤其是那个“老”字,分外让“我”愤慨,说什么“老”,才三年,早已全都不算数了。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有河岸,就算范围更广的湿地,也有其边界。这是用自然现象来呼应前面的“士也罔极”,为什么就是男人做事没有底线,可以如此胡来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未结婚前的发式,“晏晏”则是温和舒适的样子。唉,回想起当年的快乐,那时你脾气很好,很容易相处。“旦旦”原意是如同大白天。所以当年的承诺、誓约可不是偷偷摸摸讲的,讲得那么直接明白,这些你都不记得,都不想了吗?你都不记得,都不去想,那也就没有办法,就算了吧!

和《谷风》一样,诗结束在对于美好过去、婚姻尚未变质时的怀念,不过《氓》多加了一句无奈自弃的感慨。

爱情来了

再来读一首好玩的小诗-《静女》。

《谷风》记录了婚姻的破灭,《氓》记录了婚姻的毁坏,《静女》则记录了爱情的开端。还是讲男女关系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在此不见得是安静、文静的意思,比较接近广东话的“靓女”,简单说,就是漂亮女孩。“姝”字也是形容美丽,所以“静”字、“姝”字重复交叠,强调女孩有多么美。漂亮女孩跟我约好了,在城墙底下,角角隐秘的地方等我哟!这开头,就显露出男生心头呯呯乱跳,既兴奋又紧张的模样。

他赶了过去,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里的“爱”字,应该是“暧”的意思,“暧昧不明”原本指的是因为光线不足,昏暗情况下看不清楚。怀抱着高度期待,跑到墙边隐秘处,在那充满暗影的地方,东找西找,都不见漂亮女孩的踪迹,于是抓着头走来走去,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娈”字和“姝”一样,还是形容美丽的字。正不知所措时,漂亮女孩出现,感觉上更加漂亮了,她还带了一只红色的竹管来送给我。拿到了这份礼物,忍不住称赞:“红色竹管还有光泽呢,你多美啊,我多么欣赏你的美啊!”表面上说竹管,实质上当然是借说竹管在赞美女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归”字是带回的意思,原来漂亮女孩去了城外,随手带回了茅草尖,这茅草尖真是又美又奇特啊!这说明了为什么漂亮女孩要约他在城下了,或许是她借着出城踏青的机会,偷偷来会情人,带了红色竹管,顺便还给他一把刚刚摘采的茅草尖。刚接过茅草尖,他兴奋地说:“哇,茅草尖实在太棒了,跟我看过的其他茅草尖都不一样呢!”这样说完了,意识到话说得太夸张,连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对着茅草尖说:“啊,不是啦,不是你真的有多美、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漂亮女孩送我的缘故。”

这是移情作用。喜欢这个女孩,加上之前找不到她那种心慌,以至于她的出现所带来的狂喜,投射在物品上,使得再平常、再简单的东西,映在他眼里,都会发出特别的光,那是爱情与幸福的光吧!

这首诗有很细腻的因果层次。如果不是知道女孩已经在等了,不会匆匆忙忙赶去,以至于在慌乱中找不到人。如果不是一时找不到人,就不会在女孩出现时,刺激出那么强烈的高兴反应。如果不是那么高兴,就不会夸张地称赞女孩送的礼物。先用那种方式称赞了女孩特别准备的礼物,接着又用同样的方式称赞女孩随手摘采的、既不珍贵也不特别的茅草尖,因而显现了其中的荒唐,以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重点不在茅草尖,而在漂亮女孩的心意啊!

一首简单却巧妙的好诗。

热闹的青春戏谑

还有另外一种歌的形式,可以借《桑中》这首诗来认识。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唐”是一种可吃的野菜,“沬”则是卫国的一座城。诗里说:到哪里去采唐草啊?到沬城的郊外去采唐草。云谁之思?美孟姜矣。然后问:你在想谁,在打谁的主意啊?回答:我喜欢的是姜家的漂亮少女啊!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要到沬城郊外采唐草,一路想着姜家的美少女,描述和她约会的情况-“她先在桑中这个地方等我,两人见面了她就邀我一起去上宫,分手之前她还一直送我到淇水岸边呢!”

后面两段,和第一段几乎一模一样,只有换韵连带换几个字而已。第二段是: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到哪里去采麦呢?到沬城外的北边去。想着谁呢?我喜欢的是弋家的美少女。第三段: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到哪里去采芜菁呢?到沬城外的东边去。想着谁呢?我喜欢的是庸家的美少女。

这首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不适用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层次结构。这首诗没有层次,因为它的形式与层次无关。形式上,这是集体的少男情歌。我们不能拘泥从文字表面来解释歌中的意思。看文字表面,那要么有一个男人,不要脸地先追求姜家少女,又追求弋家少女,还追求庸家少女,而且跟她们每个人约会都是一模一样的过程,这像话吗?

要不然是有三个男生,第一个喜欢姜家妹妹,第二个喜欢弋家妹妹,第三个喜欢庸家妹妹,而三对情侣的约会场景凑巧都一样,这又像话吗?

这是首年轻男生集体欢唱的歌。固定套装的歌词,轮到谁唱,谁就把“云谁之思?”后面一句的答案,改成自己的意中人。如此一来,歌也就有了公开告白的功能,让大家知道这个男生爱哪个女生。而套装歌词讲的是女生“其我乎桑中……”于是告白的男生也给自己留了面子,好像女生也喜欢他,说不定唱的过程中,那个被点名的姜家少女就羞红了脸说:“不是我!”或“我才没有邀他呢!”充满了青春戏谑的热闹。

破碎的家庭

对比、对照一下,我们来读最悲惨的《葛藟》。

还是自然景象的开头: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葛藟是藤蔓类的植物,近水,会在河边绵延地生长。“浒”字是水涯的意思。“在河之浒”因而给了我们不只是河边有葛藟的意象,还让我们感觉那一大片葛藟一直长到和河水混在一起,分不清边界了。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葛藟在河水的滋润下,这样连绵长成一大片,我呢?我却连最亲近的兄弟都永久分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找亲人,怎样才能有亲人相照应呢?就算我去叫别人爸爸,人家也不会理我啊!

这是描述离乱孤独的痛苦。显然,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家族纽带,人是借着和兄弟、亲族间的关系,才取得安全感,甚至才有了生命的意义。灾害或战争带来的离乱,最严重的,就是使得人和家族断绝了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诗经》中那么多和家庭有关的诗,让我们明确看到周代以家族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秩序,早已经深深植根在一般平民百姓心中了。

第二段: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意思和第一段一样,只换了韵,换了几个字。流离失所,就算想认别人做母亲,别人也不会收容我,拿我当她儿子啊!

第三段: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漘”是岸边低地的意思。失去了自己的兄弟,跑去叫别人“大哥”,别人连听都不要听啊!

三段意思是重复的,但形容的方式却一段比一段悲哀。刚开始想找父亲,因为父亲有能力照顾家人,但无处去找。接着退一步想找母亲,得到一点归属的安慰,也找不到。再退一步,找个大哥可以听听我的哀痛吧,竟然连这一点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

“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虽然只变化了三个字,那痛却是一层层、愈刺愈深呢。

翻墙求爱的男子

也该读读这样有趣的诗,《将仲子》,这是一首少见从头到尾直叙的诗,感情奔放活泼,全无掩饰收敛,而且都没有引用自然现象来作为比喻或呼应。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开头“将”字音qiang,是语词,没有文义,却有声音上的提示与记录效果。像打锣一般的声音,指示着激动叫唤,有着“叫一声……”的作用。

所以这是:叫一声仲子啊,你别爬绕着我们这个里坊的墙,别把里墙边种的杞树折断了。激动唉呦叫完了,接着赶紧解释:“不是我舍不得杞树,是因为怕我爸妈啊!虽然我很想念仲子,可是爸妈骂人的话,我还是会怕,还是得听啊!”喔,这样我们了解了,仲子之所以要爬墙,是为了来见诗中说话的这个女孩,而且他们两人思念相爱,是没有得到女方父母同意的。这不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戏中,罗密欧偷偷爬上阳台私会朱丽叶的画面吗?

第二段: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叫一声仲子啊,不要爬我们家的墙,不要折坏了我们加种的桑树。杞树是标示里门位置的,是景观树;桑树却是养蚕用的,是家里的财产了。但女孩还是解释:我不是可惜桑树的价值,而是担心亲族兄长们骂我。“诸兄”通常指的范围较广,不单是自家哥哥,而是叔伯亲戚里的兄长都包括在内。我虽然想你,但还是不能不在乎兄长们的教训啊!

第三段: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畏人之多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叫一声仲子啊,不要越过我们家的园子,不要损坏了园子里的檀树。不是我舍不得园子里的树,而是我害怕别人的流言。我很怀念你,但别人的八卦流言,我还是不能不害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