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海权论(战争论丛书)
6179100000010

第10章 海权组成要素的探讨(3)

把大不列颠群岛分开的爱尔兰海,像一个港湾而不是一个实际的分界海,但历史已经表明,它曾给联合王国造成威胁。路易十四时期,当法国海军几乎相当于英国和荷兰联合舰队总和时,爱尔兰出现了最严峻的危险,该岛几乎全部被当地人和法国人控制。然而,与其说爱尔兰海对英国是一种威胁——英国交通线的一个薄弱环节,还不如说它对法国非常有利。由于法国不敢让它的战舰冒险进入爱尔兰海的狭窄水域,才把准备登陆的远征军派往英国南部和西部海岸。在决定性时刻,英国南部海岸附近的法国大舰队彻底地打败了位于英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与此同时,25艘法国快速帆船被派到圣乔治海峡,攻击英国的交通线。驻守爱尔兰的英国陆军被敌对人民包围,处境十分危险,幸亏博因河之战和詹姆斯二世的外逃,挽救了英国陆军。这种进攻交通线的行动,严格来讲属于战略问题,与1690年的进攻一样,都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同一个世纪,西班牙没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把各个领地紧密连接在一起,这种分散造成的虚弱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西班牙在强盛末期,还仍然占领尼德兰(现在的比利时)、西西里和一些意大利的领地,更不用说在美洲大陆还有许多殖民地了。但是,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已经非常衰弱,因此一位见识广、头脑清醒的荷兰人曾明确指出:“在整个西班牙海岸上,只有几艘荷兰舰船在航行。自从1648年西荷议和以来,西班牙只有寥寥无几的舰船和海员,以致他们开始公开租用我们的舰船驶往西印度群岛。从前西班牙人非常小心,他们不准外国人进入西印度群岛……”他继续说道:“很明显,好比是西班牙腹部的西印度群岛(因为西班牙的所有收入几乎都从那里来),必须通过一支海上力量与头部西班牙本土相连,而那不勒斯和尼德兰像两支不能为西班牙出力的臂膀,若不运用海运,西班牙就不能从这两个地方得到东西,和平时期他们能利用荷兰的海运,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利用荷兰的海运就存在许多困难。”半个世纪前,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重臣苏利,把西班牙描绘成“一个双腿和臂膀强壮有力,而心力却极度衰竭的国家”。自从苏利时代以后,西班牙海军遭受的不仅是惨重的损失,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是耻辱而且是堕落。海权衰弱的结果主要是海运被毁,制造业也随之消失。西班牙政府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不是分散于各地的屡遭打击后幸存下来的贸易和工业,而是依靠几艘运宝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这白银就像涓涓细流,使西班牙财政免于枯竭,而这些运宝船经常受到敌巡航舰的阻击。不止一次,由于损失6艘大帆船,使运宝船的活动被迫瘫痪一年多。荷兰在尼德兰战争期间便控制了海洋,他们阻止了西班牙军队由海路增援。陆上的长途跋涉让西班牙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同样的原因,西班牙的必需品供应短缺,以致双方达成了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协议,即由荷兰舰船为西班牙提供必需品。这样荷兰舰船就供养了本国的敌人,可是反过来荷兰人得到了在阿姆斯特丹交易备受欢迎的硬币。在美洲,西班牙人不能得到本国的支援,只好尽可能躲在共济会背后保护自己;西班牙人在地中海没有受到侮辱和伤害,主要是因为荷兰人对地中海不感兴趣,而法国和英国还没开始争夺那片海域的制海权。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班牙帝国由于没有海运,原本属于它的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梅诺卡岛、哈瓦那、马尼拉和牙买加相继脱离它的统治。总之,西班牙海运的萎缩正是它全面衰退的一个预兆,它是西班牙陷入深渊的一个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西班牙还没有恢复元气。

除了阿拉斯加,美国还没有海外领地——没有一块地方通过陆路不能到达。美国的外形使它几乎没有什么突出部造成的弱点,反而所有比较重要的部分都容易抵达——乘船便宜,乘火车迅速。即便最薄弱的国境太平洋沿岸也远离最危险的潜在敌人。美国的国内资源与现时需要相比,极其丰富。用一位法国军人对作者说的话来说,“在我们的小角落里”,我们能够无限期地依靠自己生活下去。可一旦这个小角落被一条新的通过地峡的贸易航线干扰,美国就可能猛然唤醒那些曾放弃所有人生来就共有的海洋权利的人。

3.领土范围——最后一个影响国家能否发展成海上强国的自然条件是领土范围。这里所说的领土范围只涉及国土本身,不包括居住在那里的人民。这样就可以简明扼要地说明这个问题。

影响海权发展的领土范围,不仅是一个国家总面积的平方英里数,还包括它的海岸线长度和将要被考虑的港口的特点。有关这些,应该说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是一回事。海岸线的长度会依据人口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根源。在这一点上,一个国家就像一座堡垒,守军必须与驻地匹配。美国的南北战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演示。如果南方拥有更多的人口与尚武精神,并且配备一支拥有足以与海上强国匹敌的舰队,那么它漫长的海岸线和无数的港湾,就是其雄厚实力的组成要素。北方人和当时的联邦政府对能够封锁整个南部海岸非常骄傲。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是,如果南方人口再多一些,而且又有众多海员,那么要想取得这种成就是不可能的。但那里的情况不是像前面说的那样,而是面对不仅不习惯海上生活,而且数量不足的人口,这样的封锁完全可行。那些能回忆封锁是怎样坚持下去的,还有战争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执行封锁任务的各级舰船的人,深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计划是正确的。但面对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这个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北方联邦的舰艇分散在南方海岸线上,以单舰或小分队状态守护阵位,得不到支援,它们面对着大片便于敌军进行秘密集中的内陆水上交通网。在第一道水上交通线的后方,是一些较长的港湾和分布各处的坚固要塞,南方舰船总能退入这些港湾和要塞,躲避追踪或者得到保护。如果南方有一支海军能够利用上述这些条件,或者利用北方舰艇的分散状态,北方舰队就无法分散部署,它们为了不被各个击破就必须集中起来,这样南方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对外贸易。南方海岸线长又有众多出入口,既可能会成为一种实力的源泉,也可能会遭到大面积的损害。打通密西西比河意味着整个南方将持续受到打击。北方战舰从海岸线上的每一个河口进入,曾有利于南方运载财富和支援南方脱离联邦的贸易渠道变成不利因素,它们把敌人引入内地。南方各地区呈现一片惊慌、不安、无能为力和失败情绪,这些地区如果在一些比较乐观的人主持下,可能会在经过战争之后仍然保持活力。海权的作用过去从没像在这场战争中这样重要,或者这样具有决定意义。这场战争在北美大陆上继续保持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不是分裂成几个敌对的国家。北方联邦虽然对所取得的荣誉感到自豪,并且承认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于海军优势,但那些了解这些事实的美国人,绝不应忘记提醒他们过于自信的南方同胞,他们能获胜,是因为南方不仅没有海军,它的人口与它必须防御的海岸线的长度还不相适应。

4.人口——在考虑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后,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影响海权发展的人口特征。其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活在这个国家领土上的人数,因为人口与领土范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说过,领土范围不仅仅是指面积,而是要考虑与海权有关的海岸线的长度和特点。同样,就人口而论,不但要计算人口总数,而且必须把能当海员或至少能在舰艇工作和可以生产海军物资的人数计算在内。

例如,从法国大革命之前至革命之后的几次大战,虽然法国人口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就总的海权状况而言,这包括平时贸易和军事效率,法国远不如英国。在军事效率上,法国的劣势就更加突出,因为就战争爆发时的军备而言,法国多次处于优势,但法国不能保持这种优势。例如1778年,战争爆发时,法国按照注册的海员人数,一次就能配备50艘战舰,但英国由于海上力量遍布世界各地,使它在本土征集能配备40艘战舰的海员都很困难。但是到了1782年,英国服现役或可以迅速进入现役的舰船就有120艘,而法国却未能超过71艘。1840年,当英、法两国在黎凡特地区再次发生战争危机时,当时一位杰出的法国军官说道:“我们能够集中21艘战舰组成分舰队之后就无法征集预备役战舰;没有一艘战舰能在6个月内服役。”这不仅是由于缺少战舰和像样的装备,尽管这两者都是必需的。他继续说道:“因为我们为了配备21艘战舰,把注册船员都征用了,而在各地建立的常设征募机构,很难找到人员去替换已经巡航3年以上的海员。”

这样进行的对比表明,在持续作战能力或预备役力量方面的差异比活动在海上的实力差异还要大,因为庞大的船队在海上活动,除海员外,还需要大批雇员从事各种不同的手工作业,帮助制造和维修海军器材,或从事其他多少与海洋或与各种船舶有关的行业。从事类似行业的人,一开始就要具备适应海上工作的能力。有一件趣事说明英国杰出海军将领爱德华·佩洛对此事很有见识。1793年战争爆发,英国发生了缺少海员的问题。由于急于出海,佩洛除了配备一些没出过海的人员以外,别无他法,只好寻找康沃尔矿工充当海员。他认为他们能迅速适应海上生活。结果证明他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做避免了一种很难避免的拖延,还在一次单独作战中,俘获了一级快速帆船。最有教益的是,虽然这些矿工才服役几个星期,而对手已经服役一年多,但是双方的损失几乎不相上下。

可能有人固执地认为,这种预备役力量已经失去了昔日一度具有的重要性,因为现代舰艇和武器的制造需要很长时间,而现代国家发展本国全部武装力量的目的,是为了在战争爆发时,在敌人将力量组织起来前对其发动致命的打击,即某种程度让一个国家没时间组织抵抗,要首先打击已经组织起来的军事舰队,如果舰队投降,其余组织机构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尽管现在预备役力量的重要性在程度上不如过去,但拥有一支预备役力量总是正确的。假定两支敌对舰队相遇,如果其中一支舰队被歼灭,而另一支舰队仍然有战斗力,那么,舰队被歼灭的一方,能够依赖海军进行那场战争的希望会比过去更小;结果将是惨重的失败,而且失败的惨重程度与国家对海上力量的依赖程度成正比。举个例子,如果当时英国舰队与联合舰队一样,是国家力量的主干,如果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被打败的是英国,那么战争对英国受到的打击一定会比对法国大得多。

然而,回顾过去这些灾难,就能说明低估以适合军事生活的居民数量为基础的预备役力量是正确的吗?前面提到的打击,是由一些天才人物,指挥训练有素、有团结精神和有威望的武装部队,对那些充满劣势和以前的失败、士气低落的对手进行的。奥斯特里茨会战紧接着乌尔姆战役之后进行,在乌尔姆,3万名奥地利人未经一战就放下武器,从前几年的历史成了一部大量记载奥地利失败和法国胜利的历史。特拉法尔加角海战发生在几乎连遭失败的巡航战之后,确切地说是发生在一次战役之后。再往前,可追溯到圣文森特角海战和尼罗河口之战。除了耶拿战役,这些毁灭性的打击,不只是单纯的惨败,而是决定性的打击。在耶拿战役中,双方在数量、装备和整体战备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使耶拿战役不适于用来充当衡量一次单独胜利可以产生什么样结果的例子。

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在蒸汽铁甲舰时代,它保持了木帆船时代就具有的优势。法国和英国是两个拥有最强大海军的国家。如果可以把双方从事海战的物质力量看成相等的话,究竟哪个国家更强大呢?一旦冲突发生,能够设想由于人员或者是准备上的不同,一次战斗或战役可能会导致力量对比的决定性差异吗?如果不能,那么预备役力量将发挥作用。首先是有组织的预备役部队,然后是航海从业人员、熟练的机械工人和财富等预备力量开始起作用。英国有这样的优势,它熟悉在机械工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会提供一支由机械工人组成的预备力量,他们能够很快熟悉现代铁甲舰。此外,英国的贸易和工业由于受战争拖累,多余的海员和机械工人将因而转移到武装舰船上去。

预备役力量能否发挥作用的全部问题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在一次战役中,如果一方被打败,那时可能很快取得决定性结果吗?普鲁士对奥地利的决定性胜利,德国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都是一个较强的国家战胜一个较弱的国家,不管衰弱是由于自然原因,还是由于政府的无能。像普列文之战[6],如果土耳其有可动员的国家预备役力量,对战争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