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祸福!土豆与黄金
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与占领,不但给美洲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给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人类也带来巨大影响。首先是美洲丰富的植物,给欧洲人民的菜篮子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比如南瓜、菜豆、辣椒、西红柿都是美洲原产的。水果、零食里面,有花生、番石榴、菠萝、腰果等。还有那惹人喜爱的可可,也是由印第安人最先食用的。
菜篮子还在次要,美洲还有多种高产农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农作物经过改良培育后,其亩产比之前欧亚大陆的水稻、麦子等要高好几倍乃至10倍以上。虽然吃下去肠胃感觉没那么好,毕竟数量多啊!在那个民以食为天的年代,这种产量简直就是救苦救难!靠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同样大小一块地,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也是倍增。包括咱们中国,也正是在明末清初引入了这几种高产作物后,才实现了又一次人口大爆炸。
如今让世界各国“瘾君子”们欲罢不能的烟草也是美洲原产的。哥伦布的船员们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吞云吐雾,从此烟草冲出美洲,走遍全球,害得卫生组织每年喊破了嗓子“吸烟有害健康”。美洲不但产烟草,还产古柯,古柯是毒品可卡因的原料。金鸡纳树产出的奎宁,则是治疗疟疾的秘宝。依靠奎宁,人类战胜了热带病,欧洲人也借此在19世纪全面入侵非洲大陆。
还有棉花。欧亚大陆原本也是有棉花的,但那是印度的“粗绒棉”,产量低,纤维粗短不适合机器纺织,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另外两种,包括强度高的长绒棉和产量高、品质好的细绒棉,都是原产自美洲。靠这些品种,广大人民穿衣服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从美洲出来,不过两三百年时间,已经完全改变了地球人的生活。由于拉美地区相对欧洲,人少地多,土壤肥沃,初期的殖民者们靠着背后的母国撑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从印第安人那里霸占大片的土地,在美洲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种植园。有的种植园面积甚至比欧洲很多国家还大。在这些种植园里,白人庄园主使用大批奴隶(先是印第安人,后来是黑人)进行粗放式劳作,生产出堆积如山的经济作物,然后运到海外销售。比如巴西的甘蔗种植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制糖中心。还有美洲本地特产的棉花、可可、烟草以及从非洲引入的咖啡等,都成了美洲的重要出产物。而在土壤相对没那么肥沃的地区,白人圈出了大片牧场,喂养牛羊,搞起了畜牧业,出口肉和皮,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依靠这些出产物,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牟取了大量的收益。而当地那些白人大庄园主、大牧场主,也因此变得有钱有势,成为殖民地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未来,这帮地头蛇对美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既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在美洲抢班夺权,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底层人民福利提升增加了不少障碍。
除了农产品之外,美洲,尤其是西班牙占据的拉丁美洲,还有另一项重要的出产物,那就是黄金、白银。
当初,哥伦布之所以向西航行,就是为了到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亚洲去找金子。后来发现他到达的是美洲,曾让西班牙人很是不爽。然而很快,他们发现美洲原来也有黄金白银,印第安人身上穿的戴的,那都在闪闪发光啊!直接从印第安人手中抢现成的,可比千里迢迢跑去亚洲做生意要划算多了。对黄金的贪求,促使科尔特斯和皮萨罗对美洲进行征服。据说单是印加皇帝送来赎身的黄金白银,就有黄金6吨,白银12吨,可惜这么多金银献出去了,皇帝还是被强盗绞死了。
等把印第安人手中的金银珠宝抢光后,欧洲人又发现了丰富的金银矿山。比如哥伦比亚的金矿,西班牙人从16世纪中叶开始挖,200余年里总共挖出了800多吨黄金。而墨西哥、玻利维亚等地的丰富银矿,在200多年里则为西班牙政府提供了10万吨以上的白银。葡萄牙在更晚的时候,也在巴西发现了金矿,而且产量比哥伦比亚更大,仅仅在18世纪就挖掘出黄金近千吨。
西班牙、葡萄牙原本就是海上霸王,现在又从美洲捞了这么多金银,应该是锦上添花,更加富强无敌了吧?可是结果却正相反,他们迅速衰亡了。为什么呢?简单来说,美洲的这些金银落到西班牙、葡萄牙的王室贵族手中后,这帮人没有把这些钱用来发展经济、建立本国的产业基础,反而只顾着花钱买外国的奢侈品,另外就是雇佣军队打仗,争霸欧陆。反正手里有钱嘛,造不如买,与其费劲投资产业,还不如直接买外国的方便呢。这么一来,美洲的金银在他们的口袋里打了个转,很快花出去,流向了英国、法国的工厂,变成了对这些新兴国家的生产投资。而西班牙本国的老百姓和企业主,不但没有得到半点好处,反而因为这些金银的涌入,物价飞涨,生活更加困难,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再加上英、法等国产品的倾销,西班牙、葡萄牙本土的企业纷纷破产,经济萎缩。整个国家财政,简直变成没有造血能力的一团赘肉,全靠殖民地输送的金银支撑着。总之,美洲金银没让西、葡两国强大,反而使他们腐化堕落。就好比一个不成器的小子,彩票中了500万,既不说拿这钱去搞财务投资、学习充电,也不去搞感情投资、扩大人脉,却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毛病,连原有的一点工作能力也全部荒废了,成天黑白颠倒,无精打采,虽然还在吃香喝辣,但在外人看来却已是一副日薄西山的潦倒模样。再加上西班牙君主醉心于“王霸之业”,经常打仗。打仗就得哗哗烧钱。从16世纪晚期开始,西班牙打仗胜少败多,家业越糟践越不像话。折腾了100多年,到18世纪初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绝了后嗣,欧洲列强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大战一场,最后还是法王路易十四拳头大,替他的孙子腓力抢得西班牙王位。此时的西班牙虽然还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却已从欧陆霸主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西班牙的战争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德皇查理五世,1516—1555年在位)身兼西班牙国王、奥地利大公和德意志皇帝,是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他任用科尔特斯、皮萨罗等人征服拉美,并在意大利打败法国。其子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胜利结束了意大利战争,并搞了个“西葡合并”,把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全球性帝国合并成一个超级殖民巨无霸。但随后西班牙开始走下坡路。1566年反抗西班牙的尼德兰革命爆发,经数十年血战,荷兰独立。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军歼灭,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衰败了。这支舰队的成本相当于美洲殖民地的5年收入之和,腓力二世因而破产。
1595年腓力二世被法王亨利击败,夺取法国王位的计划破灭。在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中,西班牙站在奥地利一边,被英、法、荷、瑞等国同盟打败。
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后没有继承人,欧洲列强为争夺王位大战10余年,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各方签订合约,瓜分遗产。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西班牙王位及海外殖民地,但其在欧洲的领土则被割让给奥地利,西西里岛归萨沃依公国。
另一方面,这些金银和原材料,同样也给殖民地本身带来了灾难。由于拉美殖民地资源太丰富了,土地太充裕了,宗主国只需要用最原始的方法,在这里开矿或种植经济作物,直接一船船地拉到欧洲卖就来钱,于是他既不需要发展本国的工业,也不需要建设殖民地,满足于维持这种“卖资源”的“单一化经济”模式。殖民地没有建成自己的手工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商贸体系,甚至连人吃马嚼的粮食都未必能自给自足,殖民地唯一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被宗主国压榨。这种片面依靠农业产品和矿产出口的“单一化经济”模式,让拉丁美洲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打下工业底子,从而在发展上比欧洲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相对来说,北美地区的英、法殖民地,出产没那么丰富,结果因祸得福,经济体系反而要健全不少。
3.4 罪恶!奴役与虐杀
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白人来了。于是,印第安人遭逢了一轮又一轮劫难。最初是科尔特斯、皮萨罗等人的征服战争,杀得尸山血海;战争中活下来的印第安人,大部分被白人殖民者作为奴隶,在所谓“委托监护制度”下被强迫干苦工。于是,曾经发生在加勒比群岛上的惨剧,又一次在整个拉丁美洲出现了。可怜的印第安人,有的在种植园里种甘蔗,有的在条件恶劣的矿山里劳动,稍有过错,便遭到严刑拷打,甚至被处死。尤其从1555年之后,西班牙人使用水银来提炼银矿,印第安劳工被迫在水银蒸汽里面辛勤劳作,体内吸入大量有毒的重金属,一个个器官衰竭,痛苦地死去。据估计,拉丁美洲死于银矿的印第安人,总数在1000万人以上。在西班牙人开采的堆积如山的金银之下,是更为庞大的一座印第安人的尸骨山。
印第安人的悲惨处境,连白人中的有识之士都看不下去了。尤其是一些宗教界人士,他们是怀着虔诚的拯救世人的心态来到新大陆,眼看白人同胞们对印第安人如此残忍,丧了天良。如同在加勒比群岛上一样,他们有的苦口婆心劝阻同胞们不要太过分;有的向国王申诉,希望政府阻止这种暴行。另一方面,西班牙朝廷在取得这一大片殖民地后,也不希望殖民者们采取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把印第安人逼得太狠。于是他们试图取消监护人制度。美洲的殖民者对此很不高兴,甚至不惜起兵造反来捍卫自己的罪恶权益。直到18世纪初,西班牙国王才取消了“委托监护制”,改为“劳役摊派制”。
巴西方面,葡萄牙国王曾在17世纪初宣布所有的印第安人都不受奴役,结果同样遭到了白人殖民者反对,他们发动了叛乱战争,国王被迫让步,重新允许这些家伙继续欺凌印第安人。北美的英法殖民地倒是没这些问题,因为他们那儿的印第安人本身数量不多,也没有被彻底征服,与白人殖民者间处于“有的敌对,有的结盟”的形式上的平等。
在西班牙人的残酷压榨下,加上天花等疾病的传染,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活下来的,有的属于和西班牙人合作的“友好部族”,西班牙人不好意思欺负得太过分。而且印第安人毕竟是在本乡本土,被逼急了逃个难,造个反什么的都便当。总之,单靠掠夺本地人当奴隶,是不够用的。于是乎,第三种人种也被带到美洲,填补奴隶的缺额。这就是不幸的黑人。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不久,殖民者就把黑奴带到了中美洲。相对于黄种印第安人,黑人在炎热环境下的劳作承受能力更强,而且他们离乡背井,跨洋过海来到陌生的美洲,别说反抗,连逃跑都没地方跑。这样一来,白人殖民者发现,黑人比印第安人更“适合”做奴隶。
最开始的黑奴是从西班牙本土运过来的,他们先从非洲被抓到欧洲,再从欧洲被运到美洲。到1518年,第一艘从非洲直接开出的贩奴船到达美洲,从此开通了非洲——美洲直接贩卖黑奴的历程。此后,随着欧洲人在美洲不断扩充殖民地,开辟的新矿场和种植园越来越多,劳动力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往美洲贩卖黑奴的数量也逐年上升,从每年几百人增加到每年数万人。据估计,在16—19世纪的三百年中,奴隶贩子们至少往美洲运了1000万~2000万黑奴,在很多地方黑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白人殖民者,也超过了本地印第安人。这些黑奴,大部分都是在非洲部族的战乱中被抓捕的俘虏,或者被专业的武装贩奴队(既有黑人和阿拉伯人,也有少数欧洲白人)攻打村庄后“围猎”得来的。由于抓捕中的死伤、运输中的残酷虐待致死等,非洲因此至少损失了1亿人口。在一些传统的非洲国家,由于奴隶贩子的抓捕贩卖行为猖獗,国家人口大幅度减少,以至于走向衰亡。
那时的欧洲船只,发明了“大三角”贩运项目。即首先在欧洲购买廉价的工业产品,如布匹、烧酒、劣质枪弹等,从欧洲运到非洲,卖给当地的酋长、土王和奴隶贩子,换来黑人奴隶,此为第一段。然后横跨大西洋,把非洲黑奴运到美洲,贩卖给种植园主和矿业主,换来美洲出产的农业产品和原材料,如蔗糖、棉花、烟草、金银等,此为第二段。最后再度横跨大西洋,把美洲的原材料卖给欧洲的工厂企业,此为第三段。这样三段航程,每段都能大赚一笔,整个一趟毛利润高达1000%。金钱哗哗地流向了商人们的腰包,同时流下的是非洲黑人的汩汩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