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所谓的稳定,其实是在浪费生命: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
6188200000009

第9章 主动出击,赢得机遇(2)

虽然分数不理想,但李开复并没有直接放弃,依然积极准备着申请材料,期待奇迹出现,能够被哈佛录取。同时,李开复也没有放弃其他的机会。一般来讲,一个学生最多也就申请三五所学校。不过李开复没有这么做,他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在李开复看来,想要获得更多的机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机会。

虽然心存侥幸,但李开复还是收到了哈佛的拒绝信。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很快,他就从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了,因为他收到了其他学校的录取信。李开复一共收到了两个学校的录取信,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两个学校李开复都比较了解,因为之前投递申请材料的时候,他就搜集过相关的资料。最后,经过认真考虑,李开复决定,去上哥伦比亚大学。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过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他之所以能有做出这个选择的机会,跟他主动积极寻找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积极准备,他不是申请了12所学校,那怎么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机会呢。

李开复经常会给年轻人讲自己的经历、故事,上面列举的这件事也是他经常提及的一个。他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听者,不管什么时候,机会可以放弃我们,但我们绝对不能放弃机会,不但不放弃,还要主动寻找,只有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才更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一直在抱怨没有机会,埋怨命运不济,觉得社会不公,却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是要不得的。无论是什么人,都受内在、外在两种因素的影响,内和外配合好了,就能成功,配合不好就会失败。所以,当我们处于困境的时候,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当整天抱怨的时候,就想想李开复曾经做过的事情,他投出的入学申请是其他人的三到四倍,我们为了梦想而付出的比别人多了三到四倍吗?如果没有,我们有什么资格抱怨没有得到李开复那样的好机会呢?要知道,那是他靠着毅力,积极主动寻找来的啊!

我们无法决定外界事物,但可以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会错过,争取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创造机会。这需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每个人都要明白,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不劳而获只能出现在梦境中,现实里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空想,一味等待,而是要学会主动出击,用自己的努力、付出,积极寻找机会,让机会提前到来。机会多了,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机会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一定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李开复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更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有准备的人会分到更多的机会,而是他们能够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有准备、懂得拼搏的人更能把握住机会,能将机会变成成功,其他人则往往与机会擦肩而过,甚至有的始终都没能看出那是机会。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人们常会有一种错觉,觉得那些成功的人身边的机遇比别人更多,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情况是,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机会跟我们是一样多的,不过他们能够把握住的更多些而已。

想要把握机会,说起来不难,但也绝不简单。一般来说,只要准备足够充分就可以抓住机会了,但是如何准备,怎样才能做到坚持准备、全力准备,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了。在这方面,李开复是有一定的经验的。李开复认为,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靠之前的储备,更要靠争取过程中的付出,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有效把握机会,让自己成就更大的事业。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期间,有一天他的老板突然问他何时才能够接替自己的工作。李开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说自己经验还不够,缺乏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还没有办法接替老板的位置。没想到,他的老板却说这些都是可培养的,而且,他希望李开复两年后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

老板的这番话,对李开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这也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一个绝佳的机会。意识到这些之后,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最后,李开复成功了,两年后他真的接替了老板的工作。每当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李开复都会从内心感谢老板,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也庆幸当时的选择,因为他最清楚,那两年自己做了多大的努力,他明白,如果没有那两年的全力拼搏,领导给的机会再好,他也是把握不住的。

其实,李开复身上的这种拼搏精神并不是进入苹果之后才养成的,他早就懂得拼搏的重要性。在读博士的时候,李开复通过努力,将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40%提高到了80%,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告诉他,只要把这个成果写成论文就可以直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李开复并不想就此停止研究,他心里明白,这个成就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个机遇,更大的成功应该在后面。李开复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很简单,80%的识别率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但并非最佳的结果,它还可以更好。而自己的成果发布之后,会有很多的科研机构和公司进入这个领域,如果自己放下研究而去写论文,那么相信不久就会被别人超过。

抱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李开复又开始埋头苦干。很多人都应该有类似的经验,想要从60分提到90分容易,但想要从90分提到100分就相对困难了。因为成绩越高,对人的要求也越高。但李开复没有害怕困难,他几乎整天都躲在实验室里,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为此,他甚至还推迟了论文答辩时间。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从不休息,每周工作7天,每天16个小时,其间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苦总是不会白吃的,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李开复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将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这绝对可以算是最佳结果了。而他在获得导师肯定的同时,也拿到了《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面对机遇,李开复又一次靠着自己的拼搏取得了成功。

世间事往往就是如此,总有很多的共同点,就像面对机遇的时候,如果你找到了把握机遇的方法,那么下一次机遇出现的时候,依然能够很好地把握;如果方法不得当,那么你总是会与机遇擦肩而过。李开复把握住了机遇,当然也掌握了应对机遇的方法,他的办法很简单——全力拼搏。我们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它念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就难了。需要一定的毅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这些是李开复所拥有的,但只要努力,你一样可以拥有。

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

要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就要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李开复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人比较保守,喜欢等待,有的人则比较开放,爱好进攻。如果对那些成功者进行一下统计,你会发现,他们当中,喜欢进攻的会更多些。原因无他,会主动出击的人,往往能够赢得更多的机会。我们都明白,在面对同一个机会的时候,善于争取的人胜算会更大些,因为他们懂得展示自己,会将自己的能力很好地显露出来;而那些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主动出击的人,则往往会失去机会。因为虽然你很有能力,但是如果不展示的话,别人也是无从了解的。这就是主动出击的人能获得更多机会的秘密所在,我们要意识到,只有别人看到并认可的实力,才是你真正的实力,如果你的一项实力,除了你谁也不知道,那么,别人凭什么给你机会呢?要记住,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

李开复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微软工作期间,曾收到一份求职申请。与其他求职申请不同的是,这份申请当中不仅介绍了申请人的简单情况,还描述了其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她为什么认为自己适合这份工作。此外,申请中还附上了申请人曾经发表过的论文、导师推荐信,以及她希望到微软研究院之后做的课题等。

这份不同于其他人的申请引起了李开复的兴趣,他认为,虽然申请人并不是来自名校,但从这份材料可以看出,这个人有热情,也很真诚,应该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人。于是,李开复给了她一个面试的机会。

在面试的时候,除了回答李开复提出的各种问题之外,这个申请人还经常在合适的时机提醒李开复:“我们还没有谈到某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对以后的工作很重要。”而她提到的问题,通常都是其所擅长的。

最后,当李开复完成了提问过程,问对方有什么要问的问题时,申请人说:“请问您对我还有什么顾虑?”当时,李开复对她确实有些顾虑,听到她的提问后,就说了自己的真实意见,而对方,则用自己做过的两个很有说服力的项目打消了李开复的顾虑。

最后,李开复录取了这个非常善于自我推销的应聘者,他觉得这个懂得进攻的年轻人正是自己想要的员工。这个申请人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里最出色的中国博士张黔,她后来被MIT的《科技评论》评为“世界百名青年创新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