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保健参照书
6202600000002

第2章 生理与保健(1)

一、生殖系统与乳房的保健

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门和阴道。阴门是指阴道以外的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

(1)阴阜:阴阜位于下腹部,耻骨的前方,主要是由皮下脂肪构成,在青春发育期后就开始长出阴毛,形态很像一个倒三角形,向下到阴唇上及四周也部分长毛和男性阴毛呈菱形不同,主要和性荷尔蒙的机能有关。

(2)阴唇:是由褶叠状的皮肤所形成,又可分为大阴唇和小阴唇两部分。大阴唇自阴阜向尾背部方向延伸,外面生有毛并且色素较多而色暗,内面平滑有皮脂腺分布。小阴唇在大阴唇之内,是由海绵体所构成,其形状大小,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差异。

(3)阴蒂:又称阴核,相当于男性阴茎的部分,是外阴部中最敏感的地方。阴蒂大小如黄豆,在性兴奋时会变大变硬而直立,并会使阴道分泌出液体来润滑阴道和腔前庭,以便接受男性阴茎,所以在性交时受到阴茎的刺激,而使女性达到性高潮。

(4)前庭:在阴蒂下方,阴唇内部的区域就称为前庭,呈舟状形,其下部有一开口为阴道口,阴道口的上部有另一开口为尿道口。前庭腺的开口处还有处女膜,处女膜是一层极富弹性的薄膜,在处女时其周围宽度约可容一双手指伸入,因此月经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一般人常常把尿道口误以为是阴道口,甚或误以为尿道和阴道同开口于一处,其实尿道和阴道是两个不同的开口,女性的尿道口和男性不同,尿道口附近有一组神经肌肉控制,所以在性交时,不会有排尿现象。

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及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又称为“子宫附件”。

(1)子宫:呈倒置梨形,位于小骨盆的中央,是由平滑肌构成的空腔器官,靠一些韧带和盆底的肌肉组织维持正常的位置,具有行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子宫上部较宽大处,称“子宫体”;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段较为狭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颈内腔呈棱形,称为“子宫颈管”,成年女性子宫颈长约3厘米,其下端暴露于阴道上端,称为“子宫颈外口”,未产妇的子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于受分娩的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分为上下两唇。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子宫颈管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黏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黏液,为碱性。子宫颈的阴道部分为鳞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光滑。在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子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中间为肌层,内层为黏膜层,亦称“子宫内膜”,内膜层随着卵巢的生理周期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成年人的子宫一般长7~8厘米,厚4~5厘米,宽2~3厘米;子宫重约50克;宫腔容积约5毫升。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因年龄而异,婴儿期为1∶2,成年人为2∶1。

(2)输卵管:为从子宫底部左右两端伸出的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是输送卵的通道,每一条管道长约8~14厘米。根据其形态可分为4部分。

间质部:靠近子宫角的部分,管腔最为狭窄,长约1厘米。

峡部:间质部外侧的一段,管腔也比较细小,长2~3厘米。

壶腹部:位于峡部的外侧,管腔比较宽大,长5~8厘米。

漏斗部:亦称“伞端”。是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长度不等,多为1~1.5厘米,有拾卵子的作用。

输卵管的重要作用,是每月1次周期性地把卵巢所排出的卵子输送到子宫腔内,卵子的游动借助输卵管自身蠕动和在子宫内膜上皮生长的绒毛运动。通常受精在壶腹部进行。受精卵借助输卵管蠕动和绒毛运动,约1周后被运到子宫腔的内膜上着床,这时便认定已“妊娠”。当卵巢处于排卵时,输卵管收缩,并在卵巢表面蠕动。

(3)卵巢: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的后下方,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是卵子的巢穴,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激素的源泉,是女性身体最本质最重要的器官。青春期以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排卵以后,卵巢表面呈凹凸不平。成年女性的卵巢大小约4厘米×3厘米×1厘米,重约5~6克,外观呈灰弊色,组织柔软且小巧玲珑。绝经期以后,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减少,卵巢逐渐萎缩变小、变硬。

生殖系统邻近器官

女性生殖系统邻近器官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等,其中任一器官的增大、收缩、充盈或排空,都必然影响到其他器官;而某一器官的创伤、感染,或发生肿瘤等,亦可累及到周围的器官。了解这些邻近器官的构造与功能,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尿道:女性的尿道是一条狭窄的管道,长约4厘米,具有排尿的功能。位于耻骨联合后面,包埋于阴道壁中,它的方向向下,向前,稍有弯曲,以膀胱三角尖端开始,穿过泌尿生殖膈,终止于阴道前庭部的尿道外口。由于女性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阴道和肛门,故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并易由此引起急性肾盂、肾炎。

(2)膀胱:为一空腔器官,位于耻骨联合之后,子宫之前。其内腔表面由黏膜所包裹,外部为很厚的平滑肌。具有将尿暂时储存下来,等达到一定量时自由将其排出的功能。由于膀胱的充盈可直接影响到子宫和阴道,所以女性在做妇科手术前必须排空膀胱。

(3)输尿管:在腹膜后,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在骶髂关节处,经过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骨盆继续下行,于阔韧带底部,向前内侧方向走行,在临近宫颈约2厘米处,子宫动脉的后方,与之交叉,又经阴道侧穹隆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在壁内斜行1.5~2米,开口于膀胱三角底的外侧角。妇科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

输尿管长约30厘米,粗细不一,最细部分的直径仅有3~4毫米,最粗部分可达7毫米。管的外部为肌肉层,内壁为黏膜所包裹。尿并不像自来水通过管道那样连续流个不停,而是由肾盂和输尿管的周期性蠕动(每分钟蠕动1~5次),使尿由输尿管口喷进膀胱内。由于输尿管口的构造像个阀门,所以在排尿时即使膀胱收缩了,膀胱内的尿也不会逆流到输尿管里。

(4)直肠:长约12厘米,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前方有子宫及阴道后壁,后方为骶骨。直肠上段由腹膜遮盖,到了直肠中段腹膜折向前上方,覆盖于子宫颈及子宫后壁,形成子宫直肠凹陷。直肠下部无腹膜遮盖。肛管长2~3厘米,在其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肛门外括约肌是盆底浅层肌肉的一部分。因此妇科手术或分娩处理时均应注意避免损伤肛管和直肠。

(5)阑尾:阑尾的位置、长短、粗细变化较大,正常情况下位于左腹髂窝内,有的下端可达右侧输卵管或卵巢的部位。在妊娠期间,阑尾的位置可以随着妊娠的月份增加而逐渐向外上移。因此女性患阑尾炎时,经常可以累及子宫和附件,在临床诊断时应十分注意鉴别。

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一生要经过6个时期,即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这是一个由出生到衰老的渐近发展过程,每一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和特有的征象。

(1)新生儿期:指婴儿出生1个月以内的时期。女性胎儿出生前,由于在母体的子宫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出生后可能出现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阴道黏液,乳房隆起,甚至有少量乳汁分泌的现象。这种现象大约持续2~3周,然后自行消失。

(2)儿童期:指新生儿至10岁以前的时期。在此期间,儿童的身体发育很快,但性腺和生殖器官则维持幼稚状态。阴道狭长,其黏膜上皮薄而无皱襞,阴道内酸度较低,容易感染。子宫小,子宫颈占全子宫长度的2/3,子宫肌层薄。输卵管细。卵巢狭长,卵泡成批生长和发育,但无成熟的卵泡。到了10岁以后,丘脑下部和垂体的激素分泌量开始逐渐增高,刺激卵泡进一步发育并分泌少量性激素。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乳房和内外生殖器官开始发育,脂肪分布也逐渐呈现女性特征。

(3)青春期:女性的青春期约在13~18岁之间,此时生殖器开始发育,性功能也逐渐成熟,卵巢已开始发育长大,它所产生的激素进入血液,被送至全身,于是生殖器的各部分从幼稚形变为成人形。阴毛和腋毛开始生长,乳房发育增大,全身皮下脂肪增多,臀部和胸部更为显著,出现女性所特有的体形,同时出现音调变高,乳房膨隆,乳房增大,并且月经开始来潮。在此期间,少女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往往不稳定而易变,家长应加以注意和关心。

(4)性成熟期:女性从月经初潮到绝经时期,一般需持续35年左右。在25~30岁之间为卵巢功能最旺盛时期,产生了周期性月经和排卵。此时也是女性生育能力的高峰阶段。

(5)更年期:女性的生殖功能由旺盛时期转向衰老期的过程即为更年期。一般从月经紊乱开始,到月经停止来潮(绝经)结束。历时因人而异,一般在45~50岁之间。此时卵巢机能逐渐消失,生育机能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故而表现出月经不调,少数妇女可出现面部潮红、烘热、汗出、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血压忽高忽低、情绪容易激动、肢体麻木等症状,即所谓“更年期综合征”,甚者可影响工作和学习。

(6)绝经期:女性进入绝经期,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表现出卵巢萎缩,月经停止,生殖器官萎缩。由于物质代谢变得迟缓,有些女性开始有发胖迹象。此外,由于骨代谢失常而引起骨质逐渐脱钙而疏松,易造成骨折或骨质退行性病变。为了防止骨质疏松,可以服用小剂量的雌激素和钙片,若一旦发生病变将很难复原。

月经机理与生理

我国中医学理论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天癸共同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也就是说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对月经产生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其中所论述的生理功能与现代医学所揭示的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相对应,月经周期性的出现,主要是丘脑下部、垂体、卵巢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天癸是影响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物质基础。它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之精微的不断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但必须是在肾气旺盛的前提下,否则便不能蓄积而生,发挥其作用。

当然,月经的产生,与冲、任、督、带4脉及脏腑、气血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肾气的充盛、冲任二脉的通盛关系更为密切。

肾中元阴之气通于任脉,在天癸作用下任脉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与冲脉相资。冲脉又得肾精充实,聚脏腑之血,按时满盈,溢于胞宫,经血才能来潮。除此之外,月经的产生还与督脉的调节、带脉的约束有一定关系。

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气血不但是最根本的物质,而且它们之间又是互相滋生、互相为用的关系。因为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的运行和统摄又有赖于气的调节,同时气又要靠血的营养。

气血来源于脏腑。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胃主受纳腐热,与脾同为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因此五脏安和,气血通畅,则血海按时满盈,经水如期而至。由此可见各脏腑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上都有重要作用,尤以肝、脾、肾更为重。

总之,虽然肾气、天癸、冲任督带、脏腑气血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各有不同作用,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从而保证了月经的正常生理活动。

月经是性功能成熟的一项标志,每一个健康的成熟女性都会有月经,这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青春期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约在13~15岁,但早到12岁以前或迟到18岁也属正常现象。其早晚与环境、气候、营养状态、身体情况及遗传等有关。如果超过18岁以上,月经仍未来潮有可能是闭经,应及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2)月经周期:指上次月经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来潮间隔的天数。提前或错后在3~7天之内仍属正常现象。但若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均属异常,应及早检查诊治。

(3)月经表现:月经一般持续3~5天结束。月经期第1天经量稍少,第2、3天较多,第4天后逐渐减少,总量约为30~50毫升。经色多为暗红色,开始时较浅,继而逐渐加深,最后又为淡红。一般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气味,亦可略有血腥味。

月经期大多数无明显不适感,但也有部分在经行前后出现轻微的腰酸,小腹坠胀,乳房胀痛,或情绪变化等现象,月经过后诸症自行消失,不属病理反应。

少数少女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月经初潮以后,有时不按周期而来,有的则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行经,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肾气未充之故,待身体发育成熟后,便可逐渐正常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