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有一个叫姚玉京的年轻寡妇,她家的屋梁上有一个燕巢,住着两只燕子。这个青年寡妇孤单单地住在这里,生活非常寂寞。这两只燕子飞来飞去,每天呢呢喃喃地鸣叫,打破了院子里的沉寂,好像在向她诉说什么。
不消说,燕子飞来的时候,就是姚玉京最高兴的时候,瞧见它们那熟悉的身影,她的脸上会泛起笑容,她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她把这两只燕子当作最知心的朋友,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它们身上,不仅特意为它们准备一些食物,还时刻提防不怀好意的猫爬上屋梁伤害它们。
这两只燕子仿佛也了解她的心情,领受她的深深情意,总是在她的身边飞来飞去,把自己的欢乐分给她,安慰她。
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其中一只燕子被鹰啄死了,只剩下一只孤燕。像那个青年寡妇一样悲伤,它整天在院子里孤独地飞来飞去,好像丢掉了魂似的。
凉爽的秋风一阵阵吹起,这只孤燕拍着翅膀要离开这儿了。姚玉京舍不得和它分别,也担心它独自长途远飞,会在半路上遭遇不幸,就把一根红丝线拴在它的脚上,对它说:“燕子啊,明年春天你再回来陪我吧。”
那只燕子经不住越来越冷的天气,终于拍打着翅膀起飞了。它尖声哀鸣着,带着那根红丝线飞走了。第二年,它又带着红丝线飞回来,这样来来往往六七年,随风拖曳着那根红丝线,和别的燕子不一样。后来姚玉京死了,那只燕子带着红丝线飞回来,但找不到她,整天在院子里悲伤地叫着。人们知道它在寻找什么,指给它看姚玉京的坟墓。燕子悲伤地叫着,带着那根红丝线死在她的坟前。
春天来了,燕子回来了。
瞧呀,两只熟悉的身影低低掠过天井,笔直飞到屋檐下面,找到了它们从前住的旧巢。
听呀,它们兴奋地呢呢喃喃,不知在说什么事情。是互相倾诉回家的喜悦吗?是向屋子的主人问好,说一声:“您好!还认识我们吗?”
主人当然认识它们呀!人们早就知道燕子有千里迢迢飞回来,寻找旧巢的习惯。古时候,人们把黑色的小燕子叫作元鸟。春秋时期的《礼记》里,就明明白白记述着“元鸟归”的句子,表明早在那个时候,人们就知道燕子是飞来飞去的候鸟了。
北宋宰相诗人晏殊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好一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点明了燕子归来的时间是春天快要结束的落花季节。好一个似曾相识燕归来,说的就是去年来过的老燕子,现在又飞回来了,十分准确地找到了从前住过的地方。另外,元代诗人刘秉忠写过“衔泥旧燕垒新巢”,说明燕子飞回来重新修补旧巢的情况。
为什么燕子每年总要飞来飞去呢?主要是气候环境的影响。
一阵秋风一阵凉。秋季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北方首当其冲。对燕子来说,不仅是因为天气逐渐变冷,还因为气候变化,作为食料的小虫子也一天天少了。本来在这里住得好好的燕子,只好告别旧巢,成群结队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去度过漫长的冬天。
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不仅大地回春,气候变暖,更重要的是在暖和的季节里,许多昆虫大量繁殖,给燕子提供了丰富的食料。一群群燕子又飞回北方,在老地方营巢繁殖。燕子是名副其实的候鸟,每年这样飞来飞去,与其说是气候冷暖的单纯原因,还不如说它们是追逐食物的天空游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