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6281600000005

第5章 儒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既牢笼天地,又包蕴精微。孔子和历代儒家思考的,是如何取得社会安宁与和谐的大问题,因而,举凡人世间的一切都在儒学的视野之内。然而,尽管儒学思维宏阔,也有多重维度,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内在精神才是其核心和精髓所在。正因如此,历来的儒家才都有天下情怀与社会关切,儒家文化熏陶濡染出来的士人才“以天下为己任”,才“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一、儒学精神是一种深层的哲学文化

按照文化学理论,文化不仅包括表层的文化(物质文化),还包括中层的文化(制度文化),更包括深层的文化(哲学文化)。儒学精神是一种深层的哲学文化,蕴含或承载着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等,它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与支配作用。

(一)文化学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使得它成为一个包罗宏富的、综合的“复杂”文化事项。文化学是显著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有精到、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启发我们以文化学的视野来综合审视儒家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对儒家文化的准确理解和认识,而且对今天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家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1.从“文化”概念看儒家文化

何谓“文化”?从文字上看,“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文化”往往与自然、质朴或野蛮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成果,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它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从本初的意义而言,文化乃是指“人化”意识支配之下的“人文化成”或者“以文教化”。《易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本来与“天文”相对。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文化”的内涵也变得十分博洽。

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儒家文化与文化的本初意义完全相吻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继承了三代的历史文化,而最为重要的是继承了三代的人文教化传统。孔子儒学形成以后,其影响逐渐扩大。

夏商周时期,司徒之职、典乐之官都是从事社会人心教化工作的官职。在周代,王公大夫及庶人子弟八岁就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时,贵族子弟、“民之俊秀”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所说的就是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家希望发挥人的善端,导人向善,以达到社会的“至善”。宋代以后重视《大学》,就是为了学者修己治人,为了国家化民成俗。

两千多年以来,我国十分注意修身做人的教育。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其人生价值理念一直主导着士人知识分子。古代书院与官学平行交叉,存在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模式,它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它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科举制度是传统中国基本的人才选拔制度,儒家经书是考试的重要内容。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一百一十年,关于它的功过是非,现在比以往看得更加清楚。科举制度存在弊端,但它对于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文化生态平衡,对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社会生活运行起到了枢纽与调节作用。科举制度是历史演进中凝聚起来的制度文化资源,科举时代,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身份,保持了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借此获得社会的尊重,进而主导与组织社会与文化生活。取消科举制度后,农村文化生态开始失衡,此后便开始了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态不断失调与退化,出现了严重断层,开始过度依附城市并失去了自主性。

2.文化的层级与儒家文化

由于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关于文化的结构问题,人们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层级划分,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它包括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出来的人们的去、取、好、恶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底层文化即哲学文化,它包括人们的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

不难理解,文化的层级划分,有助于加深对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一般说来,文化的表层和中层反映着底层的内涵,而底层的内涵渗透于中层和表层;表层和中层的变化渗漏并影响着底层,底层则制约着表层和中层的变化。儒家哲学、人生价值观属于儒家文化的底层,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制度文化属于其中层,而体现儒家理念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属于其表层。比如,我国有深厚的礼乐传统,儒学特别强调礼。礼可以划分成礼俗、礼仪、礼义三个层级,它们分属于礼文化的表层、中层和底层。礼俗游离于礼乐制度之外,产生于社会群体自发的生活实践,是人们自觉的循礼行为,它约定俗成、积久而形成。礼仪指具体的仪式礼节,是关于礼的具体制度规定。礼义指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指人们遵守礼的道德自觉。礼义属于最根本的东西,中国早期思想家认识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礼义要求社会成员自觉接受约束,具有秩序意识,以营造有序的社会。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之际,有人虽也能勉强做到一些礼的仪节,但往往仅保留了作为文化中层概念的礼的仪式,礼的本义已经丧失。

儒家的仁学也是如此。在本来的意义上,仁在于修己。战国时期的古文“仁”字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这已经得到新出土战国竹简的证明。儒家强调修己、修身,正是“仁”的本义。由修身而亲亲,进而推己及人,从而仁民、爱物,显然有层级的不同。按照文化层级理论的启示,我们可以对孔子学说的阶段性进行体认,将其大致分为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显然,孔子的思想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可以从深度不同的角度理解为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孔子的思想方法、哲学思想是整个儒学的基础,它作为儒学体系的根本,影响着仁学、礼学。文化三层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而表层和中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最为直接,二者相互牵动,互相制约,孔子的仁学与礼学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

从理论上讲,文化的三层应该是完整的一体,但人类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完整的状况。如前所说,孔子的思想就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家学说形成后,早期儒家致力于宣传与推广,使儒学影响逐渐扩大。但是,在儒学影响扩大的过程中,人们对儒学的认识当然会由表及里,也是先看到儒学的表面与枝节,所以,当人们还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孔子儒学的思想体系时,不少人往往仅仅看到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而不能认识儒学所以治理天下国家的大经大法,故而,排斥儒家与儒学的现象会常常出现,屡见不鲜。

文化的发展与变动,说明文化具有开放的性质。儒学也是如此,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是,文化的三个层级之间应当有序互动,否则,如果出现层级间的明显断裂,将形成社会动荡。

3.文化的系统与儒家文化

文化的整体都可以分为若干个亚文化,而每一个亚文化还都可以继续区分为若干个次亚文化……各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它们未必完全并列,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纠葛。

按照文化系统的观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和诸子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本来,学术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庄子称这个整体为“道术”。与之相比,其他各家的学术则被称为“方术”。庄子一般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认为,各家学术虽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但由于各家自执一端,往而不返,遂使得贤圣不明,道术割裂。但道术的存在是客观的,庄子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告诉我们:“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超出了“百家之学”。

西汉前期,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也看到各家皆“务为治”。不过,司马谈与庄子不同,他倾向于道家的学说。也许他没有看到儒学的博大和整体思维,认为儒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但他仍然看到儒家礼学在为政治国中的作用,认为“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当然,这仅是儒学的一端,并非儒学的深层内涵,他的认识深度不及庄子。

4.文化发展规律与儒家文化

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变动不居、多元多彩、吸收异质、表动底静等都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这些,有利于增加对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文化的发展做出判断和抉择。

文化的发展是变动不居的,儒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中。文化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应的,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社会经济的过速发展会对自然界带来巨大破坏,这种破坏往往远远大于自然界的修复速度,西方工业化就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同时也给文化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破坏。文化变化的速度是国家活力的象征,但如果文化相对停滞或过速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乃至危险。从这样的意义上看,中国文化特别注重天人合一,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这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我们今天注重和强调文化的“时代融入性”,强调弘扬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还符合我们今天的社会实际。

文化变动的动力有内外之别。层次和系统内部的冲撞是文化发展的内动力,而异质文化的接触和冲撞则是文化发展的外动力。就儒家文化的发展而言,无论孔子以后的“儒分为八”,还是孟、荀战国两大儒的学术分别,无论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之争,还是后来王肃对郑玄之学的攻击,都可以看作儒家文化内部的冲撞和激荡,是儒学发展的内动力。儒学发展的外动力也有很多,例如,儒、佛、道“三教”之争与宋明理学的产生,中国近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等。可以说,儒学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乃至清初实学等,都是儒家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态。

文化发展是多元多彩的。在中国社会中,儒家文化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儒家文化并不排斥其他的文化。一方面,儒家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吸收其他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非儒家文化的文化因素始终表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文化发展往往表现为吸收异质。所谓异质文化,是指基于不同地理、历史、文化、生产等因素而形成的文化。异质文化间的接触与冲撞方式很多,例如战争、商贸、移民、通婚、联络等都会引发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接收异质文化的过程。

文化各层级的稳定性有所不同,最基本的特征是表动底静。表层与中层的文化不断下渗,时间久了,也可以撼动作为根基的文化底层。例如,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念我们不可须臾离开,但外来文化的冲击却在物质文化的层面不断渗透和影响着儒学的价值观,使很多人对儒学观念心存芥蒂。当然,文化的三层变动速度不同,作为制度层面的中层文化变动尤甚,但中层如果与底层、表层严重脱节,常常会出现断裂的危机。历史上,像秦朝的二世而亡,与其并吞六国,实行暴政,“仁义不施”等密切关联,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5.怎样对待儒家文化

按照文化学的层级理论,一个时代的文化,其底层应当清晰,不能含混模糊,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要制定文化发展对策,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对文化现状有着清楚而科学的估价。

一个自信的民族应是开放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有坚实的文化立足点。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积累,经过圣哲先贤的阐发提炼,已经凝结成强大而厚实的民族文化精神。不过,儒家文化尽管已成为民族的心理积淀,但近百年来的淡漠、误解乃至摧残,传统文化几遭灭顶之灾。我们认识到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弘扬应当是发扬与接续传统,弘扬离不开继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弘扬,培育是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培育。

如果文化的底层欠晰,就必然使作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现状不容乐观,这也必然导致表层文化莫知谁属。与此相应,雅文化孤芳自赏,俗文化杂乱无章,亚文化提升乏力……人们就感到迷惑:到底中国城市的表层文化属于哪一家?目前,儒学应该走出“学院”,应该发掘传统文化精华,改变不少国人乃至知识阶层对民族文化知识与情怀的缺乏,引导大众文化,彻底改变俗文化自生自灭的状况。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唤起民族文化的有力传承,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