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前世情人”·
常看到有爸爸说“带小情人去玩咯”,然后妈妈假装吃醋,偶尔也能看到妈妈称儿子为“小情人”。说实话,我们实在搞不懂爸爸妈妈们这么说的用意和意义何在。
我们不对孩子们这么说,也不和他们开与此相关的玩笑。我们希望孩子们知道,两个人相爱,是需要庄重、需要虔诚的事,不是随口说说的玩笑,也不可以拿来做玩笑的话题,也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能够庄重、虔诚地对待自己的爱人。
·不搞浪漫仪式·
我们不为情人节搞浪漫仪式,也不会为某个纪念日特别当着孩子的面“表演”一番。
内心深处,我们认为,刻意装点的浪漫,并非爱情的实相,999朵玫瑰、心形的蜡烛和蛋糕,并不比一顿亲手做出的家常饭菜包含更多爱意、代表更久远的忠诚。我们也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如此对待自己的爱情。
·快乐分担家务·
我们更愿意孩子们看到一对虽不浪漫,但可以快乐地分担家务、共同为爱持家的父母。爸爸除非有事,不会在家外流连;妈妈会精心地为全家准备饭菜、整理打扫,爸爸会尽可能地参与家务;爸爸妈妈不会为谁做家务多少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也不会将照顾家庭视为负担,更不会将家务推给保姆和小时工,事实上,我们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保姆,也不请小时工了。相信这样的示范,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正面影响。
·共同赞美生活·
我们在家里赞美孩子、赞美家常饭菜、赞美舒适的床单、赞美闪亮的地板、赞美生活中那些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孩子们也每天快快乐乐,经常哼着小曲、踏着舞步在家里来来去去。晚上躺在床上,我们经常感叹自己也感叹孩子:满意度多高的父母!满意度多高的娃儿!
我们也见过因为爱情不足而对生活诸多抱怨的父母,他们挑剔衣食、挑剔彼此、挑剔孩子,随时都可能为芝麻绿豆的小事白眼相加,这样的父母,即便会在情人节有浪漫仪式,又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彼此的几分爱意?
·理性讨论问题·
可能因为有多年共同工作的经历,我们夫妻有在家里讨论问题的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务,都可以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意见,很少出现各执一词、绝不妥协的情况。
我们觉得,能够理性讨论问题,不用撒娇、嗔怪、斗嘴的方式相互沟通,是成熟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能够从父母身上学到这些,也算是做爸爸妈妈的为孩子未来美好的爱情生活尽了一点责任。
·面对孩子,父母一体·
经常看到有孩子被别的成人开玩笑地问,“在家怕爸爸还是怕妈妈”,也经常看到有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或半真半假或无奈地说,“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就得他爸爸/妈妈来管”。让孩子在爸爸妈妈中间选择一个来“怕”,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并非一体,这样不好。
应该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时,是一体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果在某件具体小事上意见不一致,那么就讨论一致了再共同面对孩子),在承担家庭责任上是并肩携手的。这样,孩子在未来他自己的小家庭中,才更容易和爱人、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而不是经营出一个“爸爸妈妈不是一条心”,具有“分裂感”的家庭。
·彼此敬重,不互相贬斥·
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会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贬斥,爸爸贬斥妈妈智商低,妈妈贬斥爸爸不顾家,各种生活细节,也都可以拿来做互相贬斥的话题。有些是认真的,真是彼此看不顺眼,有些是玩笑式的,可能被当成“闺房乐趣”的一部分。无论真假、无论是否当着孩子的面,夫妻间的互相贬斥都十分不妥。
古人讲相敬如宾、讲举案齐眉、讲琴瑟友之,用到今天,其实也并不过时。夫妻间应互相敬重,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敬重。有敬重,才不会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纯粹依附、一方对另一方的纯粹控制,才能在婚后的悠长岁月中经营出彼此都舒畅、轻松的关系。让孩子们从小看到这些,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也会大有益处。
·在孩子面前,保持庄重·
说了敬重,再说“狎昵”。好的感情,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应该是不近狎昵的,父母更不应该在家中,将言语、肢体上的狎昵展现给孩子。
父母之间亲近而不狎昵,会给儿子做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尊重未来恋爱对象的示范,会给女儿做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自尊自重的示范。要让孩子在自己的家庭中慢慢学会,爱是灵与肉的高级关系,不仅是“滚床单”,更不是亵玩。
·不为无谓小事拌嘴·
有多少成人,是在自己父母每天的争执拌嘴中长大?又有多少孩子,依然重复着自己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经历?夫妻每天拌嘴,实在是太常见了,以至于很多父母认为“谁家不是这样”?
真不需要这样,也不能这样的。如果夫妻间互相尊重、大事小事可以理性讨论,就不需要为无谓小事争执拌嘴。大人间每天争执拌嘴,会让小小的孩子每天生活在紧张、惊恐当中,那种体验,相信每个在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人都不想重复,那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孩子推到其中呢?
·理性吵架·
夫妻之间难免吵架,我们也一样,结婚二十多年,互相了解日深、默契日增,也不过是将吵架的频率从最初的一两周一次降到十年前的三月一次再到现在的一年一次。
遇到吵架的情况,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有一些事情需要争论,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回自己房间去。”然后两个人再继续争吵。
我们争吵的原则是,就事论事,不骂人、不说伤感情的话,绝不动手,绝不冷战。两个人摆事实、讲道理,互相争论,吵到道理讲明白了、气消了,一场“战事”就算结束,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争论完了,没事了”,然后一家掀过一页,该干吗干吗。
不吵架当然最好,吵架了,也不是爱情末日。最糟糕的做法是,不能控制地把架吵到好像明天就不过了的程度,然后俩人要孩子做出选择,是爸爸对,还是妈妈对,是支持爸爸,还是支持妈妈。要知道自己是成人,夫妻吵架是两个人自己的事,不但不应该把孩子裹挟进来,更应该尽量保护孩子不受爸爸妈妈吵架的影响。
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扮演”相爱,爱是扮演不来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庄重、虔诚地经营自己的感情,然后把美好的感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一点一滴地分享给孩子,让他们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成家、相处、相守的能力。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乐于家务传承爱
关于爸爸妈妈的成长,除了前面说的,还有一个和孩子特别直接相关的问题值得讨论,就是要不要求孩子参与家务。
可能您会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问题,应该放在培养孩子自主生活的章节中讨论,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父母对自己责任的认知问题,如何看这个问题,关系到父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