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439300000002

第2章 绪论:桂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1)

广西是一个沿边、沿海、沿江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鲜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民族特色。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赶超跨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机遇。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广西成为大西南出海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成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北部湾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形成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将广西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连成一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广西迎来“海上新丝路”建设的最佳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广西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随着广西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区域文化研究潮流涌动,桂学相继徽学、楚学、蜀学、湘学、浙学、鲁学、晋学、岭南学等地方之学兴起,形成区域研究特色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著名民族学专家梁庭望指出:“在中国人寻梦的热潮里,桂学横空出世,在岭南挂出了一道靓丽的彩虹。作为关注广西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为激活广西各族人民智慧而出世的壮举,对岭西未来的改革开放步伐和各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广西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浓郁的稻作文化,有开发海洋的积累,有维护领土安全和领海安全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又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地域性途径,了解自己的短板,所有这些,都需要总结,需要提升,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将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只有桂学这种区域性、整体性、多棱性的宏观视角,才能够做到。桂学就是要从广西各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历史上所创造的多种文明要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使广西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以前瞻的思维推动广西的社会发展。”[1]桂学立足于沿边、沿海、沿江的南疆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之“桂”,构建具有区位优势与民族特色的广西之学;致力于开辟桂学的学科、学问、学说、学术、学派之“学”;依托南海海域、北部湾区域、南疆边境线、西江流域、南岭走廊等地缘优势,构建具有国家战略以及国际性与区域性发展战略意义的地方之学。

桂学研究拥有深厚的学脉渊源和优良的学术传统,百年前康有为在桂讲学时以《桂学答问》首提“桂学”概念。桂学上溯渊源,源远流长,柳江人、甑皮岩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史前新旧石器文化;上古时期古越人开创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先河;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岭南,形成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先声。广西世居族群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花山崖壁画、铜鼓、傩舞、壮锦、壮戏、侗戏、绣球、歌圩、歌堂、坡会、“三月三”歌节、刘三姐山歌文化、侗族大歌、《布洛陀》与《密洛陀》史诗等民族文化传统。桂学承上启下,自近现代以来,广西地位凸显,桂学研究滥觞;改革开放时期,广西民族区域优势强化,民族文化建设成就显着,文化研究特色彰显;近年来,广西学界亮出“桂学”旗号,标志着桂学研究兴起,文化桂军、学术桂军集结,形成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研究态势,推动广西区域文化研究提升到新的阶段。

2010年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多次主办桂学研究讨论会、座谈会、调研会,开办“桂学讲坛”学术讲座;通过项目招标方式设立了几十个专项研究课题,发表桂学研究论文上百篇;创办《桂学》会刊与《桂学研究信息》简报,建立“广西桂学研究会”网站,有组织地开展桂学各项活动。广西文联、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研究院、广西桂林图书馆以及广西各高校积极响应,形成桂学研究崛起之势。尤其在广西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见长的广西师范大学,率先成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设立自治区级“桂学研究”特聘专家岗,建立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创新团队”,设立广西首个“桂学研究基地”。桂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主持“桂学研究”获得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将区域研究项目提升到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研究高度,也将桂学研究推向更高台阶,形成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及其跨越式发展格局。

桂学研究从“学、根、本、魂、用”入手,拓展和深化广西文化学术研究空间。所谓“学”,指桂学理论及其学科基础研究;所谓“根”,指桂学渊源及其学术史研究;所谓“本”,指桂学研究资源的发掘利用,包括历代文献典籍资源与田野调研资源;所谓“魂”,指广西历代名人及其各民族创造、传承、发展的广西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所谓“用”,一方面指学以致用,将桂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效;另一方面指桂学应用研究之“学”,针对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进行对策性研究。在桂学总体框架及其相互关系中,“学”是桂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带有指导性与基础性作用,又带有涵盖“学、根、本、魂、用”的结构构成系统的总体性与系统性意义;“根”为立足之根,是“学”之渊源和传统,也是其学科、学派、学术的学脉依据;“本”为立身之本,既是研究对象、内容和资源,又是“根”的具体呈现与“学”的文化符号表征;“魂”为立命之魂,指广西文化精神和民族灵魂,既是在“根本”基础上的升华,也是广西人文精神及其桂学精神的表征;“用”为桂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桂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本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的特点。以此将桂学研究作用意义落实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功能与作用上。

从桂学理论研究而论,首先应该立足于解决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一、“桂学”命名的合理性问题

桂学研究之所以成立,首先应该解决“桂学”命名的合理性问题。

其一,作为地方学术范畴,广西之学应与其他省份地方之学相提并论,诸如桂学之于徽学、浙学、湘学、蜀学、晋学、鲁学等,是相对于以省份划分的行政区域而建立的广西地方学总称,从而凸显其区别于其他省份之学的广西学术个性和特色,同时也与毗邻省份的湘、粤、滇、黔等省域之学有着紧密联系。广西历来简称“桂”,故广西地方学命名为“桂学”理所当然。

其二,“桂学”概念出自康有为《桂学答问》,本义指其在桂讲学之义,但在《桂学答问序》中康有为盛赞广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及其政治文教业绩,足以担当广西之学的“桂学”之名,故以此转义而将广西地方学命名为“桂学”,可谓言之成理。

其三,“桂学”历史渊源及其文化传统与历史上有关或涉及广西历史文化的各种称谓,如百越文化、骆越文化、西瓯文化、南越文化、岭南文化、南岭文化、粤西文化、岭西文化、八桂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历史文化概念一方面有的并非专指广西,另一方面并非专指学术,提出“桂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称谓,也不会因有了其他称谓而无必要提出“桂学”,因为“桂学”作为广西地方之学的定位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因此“桂学”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出广西历史文化开放性、交融性、兼容性与包容性特征,而且体现广西地方之学的专属性、特指性、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故其命名“桂学”毋庸置疑。

其四,“桂学”与其他地方学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在于其地方性带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因为广西是一个沿边、沿海、沿江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区位优势与区域特点,即带有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特点。广西作为面向海外及其东南亚的窗口,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具备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及海内外移民融合等优势与特点。因此,“桂学”既可作为历史概念以确定其地方文化身份,亦可作为现代概念以扩大其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开放性视域,增强其文化交流、传播、融合的内容,体现出广西这一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区域性特点。也就是说,桂学相对于广西文化研究来说,应该增加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研究视角。基于此,“桂学”作为地方学的总体性概念提出是广西文化研究发展提升的必然结果。

其五,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是中华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其学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华学术亦可称之为“中学”、“国学”、“中华学”、“中国学”、“华学”,地方学显然隶属于其中。广西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原文化影响南下,随着国家行政区建制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控制、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大规模移民戍军迁徙等综合因素作用,尤其是外来官吏与旅桂文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及其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传承、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构成广西文化内外交流、交织、融合状态,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与认同性,由此形成地方学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广西地方文化植根于本土人文自然环境,史前新旧石器时期就留下人类活动遗迹,世居民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共同缔造了百越文化、骆越文化、西瓯文化、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的根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由此形成广西地方学的特殊性及其鲜明个性。因此,在中华之学推动下的地方之学——“桂学”产生势所必然。

其六,桂学之“学”是在文化研究基础上积累并进一步提升为学术、学问、学说、学派的结果。陈洛认为:“桂学作为‘学’,它应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多学科的、系统的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质的学问、学理和学说。”[2]学术性应该成为桂学性质定位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指向,桂学之“学”构成核心是学术。从“学术”概念构成的“学”与“术”关系看,梁启超将其视为并列关系,认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学与术两者关系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3]。学与术关系说明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统一的学术构成关系。因此,无论从横向空间结构还是从纵向历史文脉而论,“桂学”命名都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其学理性、学缘性、学术性无可非议。

二、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的学科合理性问题

桂学研究必须解决桂学作为广西之学的地方学学科合理性问题。桂学在广西文化学术的总体性范畴基础上,进而将其作为地方学学科,也应该具有合理性、必然性与必要性。

其一,桂学顺应现代学科建立与发展潮流而兴起。学科建立及其科际化是现代社会及其现代学术发展的产物,人类活动分工与协作及其分类与综合意识的强化,导致学科发展既越来越精细化又越来越综合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及其跨学科研究不断崛起,加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区域研究思潮崛起,区域性、地方性、本土性的学术研究逐渐形成学科化发展态势。因此,桂学作为学科建立不仅具有合理性与学理性,而且也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其二,就桂学学科基础而言,桂学既拥有广西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学术研究的学脉传统,尽管历史上并非以“桂学”命名,但毫无疑问作为广西地方研究的学术形态始终存在,由此为桂学生成与建构奠定了良好基础,形成桂学乘势而发之势;同时,桂学又面临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及其研究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机遇和条件,桂学相对于徽学、浙学、湘学、蜀学、晋学、鲁学等地方学呼之欲出,形成顺势而发之态,更形成学科化、专业化、集成化发展之势。

其三,从特色学科形成与建设而言,广西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南方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沿边、沿海、沿江的民族地区。广西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区,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民族特色与区位优势显而易见。因此,桂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桂学研究涵盖民族对象、资源、内容,这正是其学科研究优势与特色所在,形成广西地方学在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的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特色学科。广西这些民族研究的特色学科,相对于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藏学、蒙古学、回学、维学而论,虽冠以“学”的学科称谓形成稍后,但其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优势和特色鲜明,从特色学科建设角度而论卓有成效,民族之学研究后发优势突出,蕴藏潜力深厚丰富。因此,桂学基于广西民族学研究及其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特色学科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色优势,桂学地方学学科建立必然具备合理性与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