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学元研究
6439300000004

第4章 绪论:桂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3)

其三,桂学的开放性特征。“桂学”提出当初首先进行概念界定、厘清含义及其内涵外延、辨析研究对象及其范围、探溯渊源及其学脉传统、理清研究思路及其学科定位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明晰桂学性质特征,明确桂学所应该具备的开放性及其兼容性与包容性特征。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交织的时代,既要强化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精神,扩大学科视野与研究视域,又要提升文化自觉性与自信心,在文化碰撞与交流中拥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因此,对于桂学的阐释不能仅仅着眼于狭义理解而采取排除法,而应该高瞻远瞩地着眼于其开放性特征建立起更为宽阔的视野。“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的总体性概念,虽然应该对其概念含义进行界定,但绝不是对其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的限定,更非封闭性界定,应该充分认识其开放性特征。“桂学”概念提出之初,关于桂学定义及其研究范围有过激烈争论,有的认为“桂学”指桂林之学,有的认为是以桂林为中心的广西之学,有的认为就是广西之学;关于桂学研究对象,有的主张文史哲对象,有的主张人文社科对象,有的主张百科全书式的所有对象;关于桂学研究性质,有的主张纯学术研究,有的主张理论研究,有的主张应用研究;关于桂学研究内容,有的主张传统文献典籍研究,有的主张历史文化研究,有的主张现实社会问题研究;关于桂学学科定位,有的主张以文史哲传统学科为基础,有的主张以现代学科体系为基础,有的认为应该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有的认为应该跨学科综合研究;关于桂学研究思路,有的主张应侧重于宏观研究,有的主张应侧重于微观研究,有的主张应将宏观、中观、微观结合,等等。经过争论与讨论,尽管还有分歧,但也逐步达成共识与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百家争鸣而又兼容并蓄,由此形成桂学研究的良好风气,确立桂学研究的学术品格,认同桂学的开放性特征。桂学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学术探索的百家争鸣原则,实质上也是强调开放精神。这既可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发表不同观点和意见,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学术精神,又可以在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逐步达成共识与认同,更能建构宽松、包容、和谐的学术环境与科研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协作、交流平台。因此,关于桂学定义及其对象范围等问题的不同意见讨论,应该执宽容、包容、兼容的开放性态度。二是桂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开放性。桂学作为地方学不仅包括各学科研究,构成学科群,而且在于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研究而形成整体研究、集成研究、系统研究优势。诸如广西学界多次组织跨学科团队对广西花山崖壁画进行考察研究,其成果包含考古、民族、宗教、巫术、民俗、历史、文化、艺术等不同学科的多维立体视角的综合研究,同时也超越了过去仅仅分门别类的单科研究局限性,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开放性特征。三是地域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的开放性。广西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即便行政区域在历代行政建制中省辖范围也会有所变化,而且也是一个地域空间范畴,其自然地理,如山脉、江河、高原、海域、山地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化地理角度看,任何地域文化都会在历时性建构与共时性构成中形成交往、交流与变化、发展态势,其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特征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广西与周边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构成省际关系,历代也有“百越”、“岭南”、“粤西”、“两广”、“湖广”、“滇桂”、“黔桂”等跨域性称谓,说明彼此之间的关联。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两千多年来,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而具有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及其地域文化的融合性。广西作为祖国南疆,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自古以来保持跨境交往交流关系,也会呈现出跨境文化交流和交融特点,形成跨地域对外交往的开放性。四是桂学含义及其研究对象范围的开放性,不仅涵盖广西文化研究及其民族文化研究,而且还涵盖了广西经济、政治、历史、教育、商贸、旅游、民俗、宗教、生态等领域的学科群研究;不仅是地方、地域研究,而且是区域、流域、地缘研究,其内容涵盖中国—东盟自贸区国际性区域、北部湾区域及其南海海域、珠江—西江流域、灵渠古运河沟通湘漓流域等区域与跨区域研究;不仅包括桂籍外地学者与外地籍在桂学者研究,而且包括海外桂籍华人研究,等等,从而使桂学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得以扩大延伸,既带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又带有综合性和多样性,可谓广西地方学术总称或带有区域性、综合性、总体性的地方学学科。五是研究途径和方法的开放性,桂学作为学术研究既具有学科体系及其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性,也具有区域性、地域性、地方性学科研究的特殊性,形成桂学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论基础,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考据方法与田野调查实证方法等结合,从而在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中确立学术指向,同时也因其地方研究的特点而形成应用研究、微观研究、个案研究、田野调研、实证研究等优势与特点。

其四,桂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特征。学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是学术性,学术性最重要标志是科学性。桂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学科和学术的科学精神。桂学的学术性定位实则也是其科学性定位,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原则、学以致用的学术精神形成桂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及其学术品格与风气。从科学类型而论,一般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桂学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显然作为科学必须具有科学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还必须具有人文性。桂学因其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性质特征,凸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特征,从而也体现其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特征。从学科类型而论,人文学科构成核心为文史哲,这与传统国学构成相吻合,实则也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核心构成,形成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传统。桂学学科和学术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学科群,其内核无疑也是文史哲,构成桂学学科的基础与主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构成外围或构成学科等级,而是在于说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与文史哲有着内在逻辑关联。事实上,文史哲不仅仅是各自独立的基础学科,而且也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顶层和基座。诸如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经济史、宏观经济学无疑是其顶层和基座,体现出经济学研究的人文传统、文化内涵与学术精神。文史哲构成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各学科的精气神与根本魂,并以之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相互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学与术的关系,说明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的道理。从文化类型角度而言,桂学的文化研究内容,当然不仅是小文化和中文化,而且应包括大文化,亦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活文化的全面整体研究。诸如铜鼓研究,在其物质载体及其形制形式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考古及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造型艺术文化等元素与信息,证明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活文化紧密相关。从民族文化角度而言,广西是多民族聚居与文化融合地区,民族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就不仅是民族学研究,而且还应是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也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科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交融渗透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特点。故而桂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必须在坚持客观、准确、严谨、扎实、实证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考虑学科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互补性,凸显桂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征。

五、桂学研究的文献资源基础与理论基础问题

桂学是建立在广西文化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学,两者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关键在桂学之“学”。“学”之学科、学问、学术、学说、学派的含义需要以桂学之“学”聚合与表征。从学术规律及其学术共同体原则出发,桂学研究必须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大基本条件,夯实桂学文献资源基础与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必须优先。因此,对于桂学作为“学”及其之所以为“学”的元研究,首先就是对基础文献资源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旨在“顶天立地”,既立足于桂学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以“立地”,又着眼于桂学理论基础以“顶天”。

其一,桂学研究立足于历史文献典籍研究,才能夯实桂学根基,开掘资源宝藏,拥有材料资本,占有研究优势。广西文人传统正如康有为在《桂学答问序》中所言“桂士彬彬”、“再魁天下”。广西历代出状元12名,其中2名为“三元及第”;自汉代以来有著名经学世家陈钦、士燮等,唐代有赵观文、曹邺、曹唐,宋代有周谓,明代有蒋冕、蒋昪、吕调阳,清代有石涛、李秉授、周位庚、陈宏谋、陈继昌、张言、朱若东、唐景崧、周履恒、朱琦、龙启瑞、王鹏运、况周颐等,桂籍文人名士无愧于“桂士彬彬”、“再魁天下”的美称。历代在桂任职及其旅桂文人在桂所做贡献,正如康有为在《桂学答问序》中所言“开先而振起”,不仅留下许多政绩,而且也留下文明教化业绩。如颜延之、宋之问、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李渤、元晦、范成大、苏轼、黄庭坚、王正功、徐霞客等,除对广西历代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城建、交通、水利、旅游等做出贡献外,还留下大量山水诗文、纪胜游记、风土杂记、方志史籍、书画碑刻等文学艺术作品,他们与本地文人共同缔造了风格独特、自然清新的旅桂文学、旅游文学、桂林山水诗文、民俗风情文学传统,还留下大量对广西人文地理考察研究著作,如刘恂《岭表录异》、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徐霞客《粤西游记》、张鸣凤《桂胜》《桂故》、赵翼《粤滇杂记》、李调元《粤风》、吴震方《岭南杂记》、祁永膺《岭西词诸先生事迹学术考》等。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桂林图书馆合编《广西文献名录》收集馆藏广西历代文献资料达5000多种,可谓浩如烟海。广西历代碑刻文献尤为值得重视,桂林石刻号称“桂海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齐名,这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并不亚于文本文献资料价值。这足见广西历代文献资料收藏之丰富,为桂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其二,桂学研究必须着眼于桂学理论研究及其理论体系构建,旨在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学术视野,指导实践研究,提升学术品质。桂学理论研究主要解决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学术谱系、学理依据、学脉传统、学缘关系、方法论等基础理论问题。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一是桂学本体论研究,包括“桂学”概念含义及其广义与狭义、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桂学与百越、骆越、岭南、粤西、八桂等关系,与壮学、瑶学、苗学、侗学等关系,与徽学、楚学、蜀学、湘学、岭南学、中原学等地方学关系,桂学在中华文化、中华学术及其地方学中的定位等;二是桂学发生学研究,包括桂学缘起、渊源、源流、发展脉络,广西文化史与学术史线索,阶段性构成与历时性建构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与文脉等;三是桂学发展现状研究,包括桂学兴起的时代语境与社会背景,桂学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原因与对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如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中越边贸及其文化交流研究、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南海开发及其海洋战略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南疆问题研究、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研究等;四是桂学学科理论研究,包括桂学的地方学学科性质与定位,区域性、民族性、综合性、开放性特征,地方学学科群与跨学科研究特征,学科体系及其学科结构构成,学科背景及其知识谱系,地方学学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五是桂学文献研究,包括历代桂学典籍文献、石刻文献、考古文献、文书档案、契约证书以及家谱、手稿的整理,田野考察与社会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文献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学术资源配置、整合与优化等;六是桂学形态学研究,包括区域文化研究形态与类型、桂学各学科研究形态与类型、跨地域跨文化比较研究形态与类型、东南亚各国研究形态与类型等;七是桂学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区域文化理论、“后发”理论、“边缘崛起”理论、地缘政治学理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软实力理论、文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理论、海洋文化理论、生态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壮学及其南方民族学理论、审美人类学理论等;八是桂学方法论研究,包括桂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桂学研究方法与应用研究方法模式、桂学研究的各学科方法类型、桂学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方法运用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九是桂学价值论研究,包括桂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学术价值、实践应用价值与现实价值、桂学学派及其学术风格的形成、桂学研究特色与学术品牌建设等。

其三,桂学研究在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两方面初见成效。桂学文献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就是2013年出版“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第一批)共15种53册影印本;桂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就是2010年出版潘琦主编《桂学序论》与正在出版中的《桂学概论》。更为重要的是,桂学研究已形成崛起之势,成为广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标志,昭示出桂学研究的价值意义:一是夯实桂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深度发掘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升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品质与文化战略地位;二是建构具有区域、民族、南疆特色与优势的地方之学,形成地方学学科、学术、学问、学说、学派发展之势,有利于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厘清广西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在传承文化传统基础上弘扬学术创新精神,阐明广西社会变迁、文化融合、边疆稳定、民族和睦的原因和根据;四是提供中国—东盟自贸区、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大开发、国家海洋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成果,使桂学研究发挥出具有区域性与国际性的战略意义,极大提升了桂学研究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桂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机遇与挑战同在,责任与成就共存,桂学以高度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迎接文化强国及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