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血红血热:1942年前后的沂水记忆
6525400000006

第6章 孙祖突围

孙祖突围成功了,

靠着罗荣桓的“锦囊妙计”成功了。

但是历史有时候给予我们的,

往往是一声叹息。

吉山之战之后,气焰更加嚣张的日军以12000余人的兵力分路向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战工会等机关所在地南墙峪一带扑来。他们的情报极其准确,仿佛八路军的队伍中有无数双他们的眼睛,黎玉他们走到哪,住在哪,有多少人,他们都一清二楚。

10月26日,驻扎蒙阴的3000日军合击驻扎高湖一带的鲁中军区机关。当时,鲁中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是罗舜初,这位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海军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将军,当时只有28岁,却早有“旋风猛将”之称。日军来围他不慌不忙,指挥军区机关在日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拢之时,抄山间小路往北转移,穿越沂蒙公路,从南沂蒙到了北沂蒙,在沂水县王庄区一带作短暂休整后,继续北去,完全摆脱敌人,而未伤一兵一卒。

高湖的扑空让日军大为恼怒,随即纠集临沂、河阳两地的日军与进攻高湖的日军配合,以猛虎扑食之势进攻驻扎沂南县孙祖村一带的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

孙祖村早在西汉时期即有孙姓人家在此居住,始祖中有三人皆为大将,因长兄名为孙祖,且有不败将军美誉,故此地在孙祖去世若干年后,起名叫了孙祖。

孙祖与高湖,中间相隔不足40里,与南墙峪构成三角之势,两地与南墙峪之间的距离也不过三四十里。日军攻打高湖和孙祖,即是扫荡计划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为了围剿南墙峪扫平障碍。

1942年8月才从山东纵队划归115师领导的教导一旅,旅长是孙继先,山东曹县人,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纵观共产党的革命史便会知道,这是一员猛将。1934年,时年只有23岁的孙继先率部参加红军长征,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后,曾亲率17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了大渡河。发生于1944年9月的沂水葛庄战役,以歼灭日军300余、伪军500余,生俘日伪近400人轰动了全国,而指挥者就是时任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的孙继先。

教导一旅选择孙祖作为驻扎地,除了军事上的考虑,或许也与历史上的孙祖是不败将军有关。大将安营扎寨,对地名多有讲究。孙继先就是因为喜欢孙祖这个地名,喜欢历史上的孙祖是不败将军,而让教导一旅驻扎这里,也未可知。更重要的是,1940年3月间,徐向前和朱瑞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孙祖伏击战,消灭日军190多人,是一个让小鬼子闻“孙祖”而胆寒的地方,把教导一旅驻扎在这里,对孙继先来说,心里的底气是很足的。

孙继先最大的底气是有罗荣桓这样一位首长。孙祖突围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个人的能力,更多来自罗荣桓事先给他的“锦囊妙计”。

早在黎玉率众往南墙峪一带转移的时候,罗荣桓就给孙继先发来了电报,告诉他,敌人围剿南墙峪一带,必先围剿孙祖,届时你要跳出老根据地的圈子,沿孟良崮西南侧往南转移。不要走早了,早了敌人会发觉;也不要走晚了,晚了难以摆脱敌人的包围圈。要在敌人刚刚围向你且未合拢包围圈的时候转移,必会成功。孙继先遵照这一指示,提前注意观察敌情,适时进行了安排布置,果然转移成功。

稍有不顺的是,部队在行至孟良崮东北部时,与在那里扫荡的一股日军狭路相逢。敌人借助有利地势,以钢炮和机枪压阵,对孙继先部进行了猛烈阻击。孙继先很懂得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古语,更明白既是突围就不能恋战,否则招来更多敌人,到时想走也走不了。于是选出一批最勇猛的将士,对敌人进行了最猛烈的反攻。结果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把敌人打了个七零八落,然后,大部队快速而成功地跳出了日军的庞大包围圈。

山东分局机关、山东军区机关也都成功突围。有资料说黎玉和王建安他们当晚住在了桃花坪村,尔后经王庄、范峪、马头崖、石汪峪、东西棋盘、尹家峪、佃坪、韩旺、耿家王峪、大崮后、上下胡同峪,去了中共地下党员最多的沂北县大诸葛村一带。稍作休息后,又去了沂山一带。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灾难离他们已经很近,很近。因为他们突围的方向有问题,对敌人动向的判断仍然有问题,军事安排上同样有问题。

而山东军区后勤部、抗大一分校、111师师部及其所属之独立团等单位,直接突围失败,进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孙祖突围的成功,再一次显示了罗荣桓对敌情判断的过人智慧。但是,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疑问,既然罗荣桓对敌情的判断这么准确,为什么不给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山东军区机关、111师师部等单位也发一封电报,告诉他们如何突围呢?敌人开始围困之后,黎玉等人应该知道自己错了,给他们一封如何突围的电报,他们应该不会继续固执己见了。但是,罗荣桓没有。历史有时候真的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它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感奋,往往还有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