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内地一直畅销着很多各种各样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这些书籍,尽管它们的作者不同、出版时间不同、出版机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红的很多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都借鉴了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大人物的成长经历。
我就在想,难道,当我们要学习智慧、励志、管理的时候,非得要一切向西方看齐不可么?难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真的没有什么好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了么?难道,只是因为中国有了1840年以后近110年的灾难,我们就可以因此而彻底地否定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了么?难道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真的从1840年以来就完全彻底地永远落伍、因而应该被永远的抛弃了么?
非常抱歉的是,我是学历史的。我知道,自周秦以来一直到清朝中期,中国并不缺乏自己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而且,我还知道,这最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内地一直畅销着的、借鉴了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大人物的成长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好虽然是好,但是它们不一定适合中国。
为什么呢?我们就简单地以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来说,它们的成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我要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这些企业的老总们正确认知他们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的——在那里,一切都是建立在合同和法律的正确运用的前提上的。
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更多的理性的合同和法律的正确运用的结果,是见物不见人的。
而我们中国的国情,更多的则与西方完全相反:中国自古以来更多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在印度的学者研究人和鬼神的关系的时候,在西方的学者研究人和上帝的契约关系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则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经历花费在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面——诸如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等无一例外。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国情就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更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情的社会——在这里,合同和法律是重要的;但比合同和法律更为重要的,则是人情世故。只有掌握了这些,你在中国无论是做人也好、办事也好,才可以成功。
因此,无论是任何人,只要他想在中国办事,就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而要考虑中国的国情,首先就要用心地去研究我们的“国学”。而这,恰恰就是近两年来,沉寂多年的“国学”一词,渐渐地又流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流行,这是好事,但对于什么是“国学”,怎样解读“国学”才是正确的方法,则各有不同的说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老子智慧书》、《孔子励志书》、《庄子逍遥书》和《孙子兵法书》恰恰就是运用我们传统“国学”的基本原理、并充分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的一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国学”——的新的解读。
书里面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故事,您可能看过,也可能没有看过,但本套丛书分析问题的角度却很新颖,这也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看点。
石油工业出版社嘱我为本套丛书写点东西,我也是看了本套丛书之后,觉得很受启发,才有了上面拉拉杂杂的一段文字。是为序。
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