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作用的科学分析。
(1)道德的作用不可忽视。
(2)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中,道德所起的作用不同。
(3)同一道德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作用不同。
小资料
(1)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1883):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还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2)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的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他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如果没有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会怎样?
三、做一做,练一练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道德对你的哪一阶段影响更大?为什么?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德及基本特征
一、听一听,记一记
(一)中国传统道德
1.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
2.中国传统道德:是指我国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二)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道德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特征。主要有:
1.以“尚道”精神为指导:即把“道”作为最高原则或理想,自觉去追求它,维护它,为它而奋斗和献身。
名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
2.以德行修养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即注重道德修养。
名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小资料
(1)《大学》:原是《礼记》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所作。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理学家的理论基础。
3.以“中和”思想为处世之道。即在处世中要既尚中,又贵和。
(1)中:指适中,持中;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恰到好处。
(2)和:指协调、和谐、平衡,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名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小资料
小资料
《中庸》: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世界的本体,“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4.以耕读传家作为治家之道。即以农养天下,以士治天下,要养活世人必重农耕,要治理好天下必重读书。
名言:“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吕氏春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演化自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小资料
(1)《吕氏春秋》:这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2)《神童诗》:旧传宋代汪洙所撰,后人以汪洙的部分诗为基础,再加进其他人的诗而编成。《神童诗》并非尽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于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诗体皆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是适合少年学诗的范本。
(3)宋真宗赵恒(968-1022):好文学,善书法。赵恒即位之初,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不顾寇准反对,和辽在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4)《励学篇》:宋真宗赵恒所作。原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5.重义轻利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即把重视道义,轻视物质利益作为主要道德标准。
名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小资料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抗金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6.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一贯思想。即传统道德以整个社会、民族、国家、人民的整体精神而展开。
名言:“夙夜在公。”——《诗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演化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资料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涉及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乃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汉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由班固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苦读及第,后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4)顾炎武(1613-1682):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学者尊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二、议一议,辩一辩
1.还有哪些名言可以反映以上道德特征?
2.有人说“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作为口号可以,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行。你怎样认为?
三、做一做,练一练
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