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兴亡逝
6873500000014

第14章 天地不仁

濮阳大火之后,曹操便率兵围住了濮阳,并一直寻找进攻的机会。但是由于城内防备严密,三个多月过去,曹军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战机。

三个月之后,曹军因为兵粮不继被迫撤兵,而兵粮不继的原因则是一场天灾——关东大旱,蝗虫四起!

事实上,天灾能否成为灾祸,灾祸的程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若是太平盛世,君圣臣贤,库有存粮,只要注意减免税负,积极赈灾,善加调节,就有可能将灾祸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不过若是在乱世,人人自顾不暇,那么灾民就只能自求多福,活过一天算一天了。很不幸的是,此时正是乱世。

旱灾忽起,灾情严重,一斛米要卖到五十万钱,哪里是人吃得起的?曹操断了兵粮,只能撤兵去寻粮。而困守在濮阳的吕布军,情况也不乐观,几个月的守城战,也已经将兵粮耗尽。既然双方都无力再战,便只好暂时罢兵。

但是停战并不意味着情况会有好转,粮食依然不够,百姓中开始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易子而食,说出来不过四个字而已,如果不是真的看到那情景,是很难想象的。饥民们面容憔悴,脸色苍白,身体如同枯骨一般,看上去好像是枯萎了的树枝一样,黝黑而且脆弱。大量饥民在城内游荡,寻找可以吃的东西。但是那毫无意义,因为城内外可以吃的东西早已经被吃光了,这里所指当然不是粮食,而是树皮、草根、甚至是土。对于饥民来说,只要能塞进嘴里就要咽下去,只有咽下去才可以多活一会儿。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还能走动的饥民还是幸运的,因为有更多的人已经无力站起来了。他们蜷缩在街头巷尾的各个角落,如果不是时有时无的微弱的呼吸,他们便和死人无异。收尸的人拉着车在街上游走,不时停在某个人身前,试探一下他的呼吸,若是没气了,便扔上车拉走。还在走着的人,时不时会摔倒几个,倒下的人很难再站起来,他们只能趴在地上艰难地喘着气,直到拖尸的人将他们拉走。所有人都像没有灵魂一样,整个城中死气沉沉,最忙碌的,就是那些拉着车往城外运送死尸的人。

在这种时候,孩子的生存能力远不如大人。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食物只能饿死,即使勉强能有一口吃的,各种疾病也同样致命。很多孩子都死了,大部分是活活饿死的。活着的人为了活下去,就用饿死的孩子果腹,很多死了孩子的人家都用自己家的死孩子换来别人家的吃。这种时候已经无所谓残忍或者疯狂,人们只是在想尽办法活下去。在这样一个时代,天地不仁,大多数人做任何事都只为了活下去。而为了活下去,做任何事都是合理的,至少没人有资格批判。

对于吕布来说,他也没心情关心濮阳百姓的死活。军粮耗尽,士兵是不会饿着肚子为君主拼命的。吕布为此事很着急,各营虽然减少每餐口粮,就连“虎师”每天也只能吃上两顿饭了,但是粮食的消耗依然很快。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向濮阳城中的士族大户征粮。虽然百姓已经苦的活不下去了,但是由于坐拥巨大财富,这场灾害对士族大户的影响极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空话。

对于再次征粮之事,众人齐聚府衙,连日商议。

陈宫道:“征粮之事,万万不可!”

吕布问道:“为何?”

陈宫答道:“将军上次强征田氏的金银粮草,由于这场灾害而没有归还,这已经破坏了最初的设想,得罪了濮阳大族。好在将军一战击退曹操,震慑住了田氏和其他人,他们暂时不敢造次。但是,如果将军再次触犯他们的利益,后果不堪设想!”

吕布轻笑一声,问道:“能有什么后果?”上次见过田氏之后,吕布对其贪婪懦弱的性格极其反感,自然很是看不起他们。

“他们很有可能再一次倒向曹操!到那时,一旦曹操再次攻来,将军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外忧,还有内患了!”

“哼!你是说我得罪不起那些废物?”吕布性情狂妄,陈宫之言非但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激起了他的反感。

“恕我直言,将军能有今日,全靠兖州士族的支持!一旦将军和他们决裂,恐怕整个兖州再无将军容身之地!”陈宫性格刚强,言语直率,却未考虑到吕布的感受。这些话在陈宫看来,是他为了吕布的苦心谋划,但在吕布听来,这无疑是一种含蓄的威胁。

吕布冷然看着陈宫不语,陈宫也直直盯着吕布。两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吕布突然一字一顿地说:“公台可有高见?”

陈宫听吕布询问自己意见,顿时松了口气,拱手道:“在下认为,我们应该裁军!”

此言一出,顿时满座哗然。在座之人大多数都是沙场战将,陈宫说要裁军,对众位将军来说,无异于与虎谋皮。

“安静!公台,讲!”

“现在我们粮草不足,应该淘汰部分战斗力差的士兵,节约下来的粮食可以用于补充其他队伍的粮草,待来年麦熟,再招募士兵。反正曹操缺粮,短期内也不可能攻过来。”

吕布环视众人,问:“你等以为如何?”

一将道:“不可!没了军队,将军靠什么对付曹操?弟兄们和将军出生入死,哪有没了粮草就放弃自家兄弟的道理!”说罢,他扫了一眼陈宫,“何况,现在也不是真的没有粮草。”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吕布点点头,问高顺道:“你怎么看?”

高顺道:“将军军力本就不及曹操,人马又缺乏战场磨练,即使以现有兵马对抗曹操,亦未必能胜。倘若再解散一部分人马,只怕想取胜就更难了。”

吕布沉思一阵,又问张辽。

张辽道:“将军若真是遣散人马,纵使曹操不来攻打,四周其他诸侯,我们又如何敌对呢?请将军三思。”

“嗯,两位所言及是。”吕布道。

“两位将军差矣!当今之计,首在度过难关,对付各路诸侯之事,理当放在后面,怎能本末倒置!”陈宫高声道。

“哼!说来说去,你不过是不想得罪本地大族!”堂上一武将言到。

“不错!少些士兵,我们不过是情势危急,若是得罪兖州士族,那一定死无葬身之地!”陈宫越说越急。

“死无葬身之地?笑话!”陈宫之言彻底激怒了吕布。虽然陈宫一片苦心,但他的态度根本没有起到劝诫的作用,反而激起了吕布的不服和愤怒,将他推到了兖州士族的对立面。

吕布突然站起来,令道:“我意已决!明日起,再次向本地士族大户征调粮草,不从者,杀!”

话说到这里,陈宫再说什么也改变不了结果了。征调令很快下达,由各部将领亲自带兵征粮。

由于缺少粮草,士兵的训练也就停止了。各部将领很多时候都闲居在家,张辽也不例外。自从进了濮阳城,吕布按照军职大小,分配给各位将领府邸,张辽作为“虎师”统领,骑都尉,自然也在濮阳有了个家。

张辽既然是主力骑兵的统领,当然不会为吃喝发愁。但是大灾之时,家中也难以养活更多佣人,除了他本人之外,只有两个负责打杂的佣人,还有一个,就是温瑗姑娘。温姑娘自从酒肆被烧毁,掌柜死于战火之后,在这濮阳城中便失去了依靠。张辽请她暂住在自己府中,虽然就这样平白无故住进男子家中多少有些尴尬,但值此乱世,也就顾不得那许多礼节了。

自从上次濮阳大战之后,温姑娘住在这里已经有四个月左右了。之前曹军一直围城,张辽忙于城池防务一直很少回家,也就很少见到她。而今,终日在家练武读书,倒是能时常见到,偶尔还会随意聊些事情。闲谈中,张辽得知她父母是在从徐州迁往兖州的路上被强盗杀死的,温姑娘侥幸逃出,流落到了濮阳。酒肆的掌柜曾受过温家大恩,所以才会收留她,没想到濮阳之战老掌柜死于战火,温姑娘再一次失去了依靠。

如今的世道,有温姑娘这样遭遇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失去了依靠后,等待她们的就只有苦难和死亡。所以她说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张辽。

日子就那么一天一天得过着,温瑗很勤快,时常帮着佣人们打扫,每日的饭菜也由她来准备,她的厨艺十分精湛,虽然菜的种类很单调,但她总能换着法地做出新的菜品,让人称奇。

闲下来的时候,她喜欢收拾院中的花草,或者独自在房中看书。上次濮阳之战中,她的琵琶也被毁了,张辽特意寻了把新的送她,她很高兴,爱不释手。有时她会弹上一曲,通常这种时候,张辽会先停下手里的事情,静静地欣赏。

大灾之际,却还有这样的日子,实在很惬意。但这只是在张辽的家中,一旦出门走上濮阳的街道,看到的依然是一幕幕人间惨剧。

“当当当!当当当!”一阵很轻的敲门声,若不仔细听,很难发现。

“谁啊?”一名佣人一边上去开门一边问道。

“当当当!”门外的人没有说话,只敲门催促着。

“来啦!来啦!”佣人走上去,拉开了门。

府院并不深,张辽坐在屋中,便能听到门口的说话声。

突然听到佣人大喝道:“快走!快走!如今家家都没得吃,给了你难道让我们饿死?快走!”

张辽听到佣人的喊声,走出屋子到门口去一看究竟。

门外跪着三个人,一男一女,年纪不大,像是对夫妻。男子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身子瘦的只剩一副骨架,眼睛深深地陷下去,正跪在门口哀求着。他的妻子跪在后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孩子没有声音,不知道是不是还活着。另外还有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姑娘,跪在母亲身边,睁着大眼睛看着门内的人,似乎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见张辽出来,男子突然猛地磕头,哀求道:“好心的大人!求求您赏口米汤吧,救救我的孩子吧!”说罢,便一个劲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重复:“求求您,救救他吧。”

佣人道:“走走走!我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哪儿有闲心救你们?”说着便要关门,男子猛地往前爬了两步,半个身子挤到门内挡住了门并不住地磕头。

忽的,一个柔和的声音道:“请等一下。”

温瑗缓缓走了过来,她走到门前示意佣人打开了大门,弯下身子扶起了男子的妻子和女儿,用手放在女子怀中的孩子鼻子前,过会儿将手撤了回来,道:“这孩子还活着,只是睡着了。”

她转身对佣人道:“老刘,去准备些米汤待会喂给这孩子,顺便准备些吃的给他们。”

老刘叹息道:“姑娘,不是老刘心狠,如今咱们也不富余,要是给了他们,只怕咱就要饿上两顿了。姑娘好心我明白,但好心不能当饭吃。再说如今濮阳城中这样的人遍地都是,姑娘又能救回几个?”

温瑗坚定地道:“能救一个便救一个!”

老刘还要说些什么,张辽插话道:“老刘,就按她说的办吧,你去准备吧。”

既然主人也这么说,老刘便不再坚持,去厨下准备吃的去了。

温瑗冲张辽点点头微微一笑,回头对他们道:“进来吧,休息一下,吃的马上就好。”

那对夫妻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刚进了院子突然猛地跪下,拼命地磕头。

男子哭道:“多谢老爷夫人的大恩大德,小人下辈子当牛做马也要报答你们。”

张辽赶忙扶起他,温瑗扶起他的妻子,正巧老刘将吃的和米汤拿了过来,温瑗微笑道:“吃吧。”

男子拿起一块干粮撕下一块给了女儿,妻子则用木勺一勺一勺将米汤喂给怀中的孩子。喝了些米汤,孩子的脸上总算多了些生气,这对夫妻也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