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朝代
9163500000059

第59章 作气

根据情报显示南汉最精锐的四支作战部队天兆军、天祥军、天策军和天斜军包括南汉花重金打造的战象部队都在这次的大战中都被全歼,南汉最厉害的大将苏子敬也在这一战中被俘。闽汉边界这一战可以说彻底打掉了南汉的防御力量的主力,没有了这十万大军和近十五万的民夫,南汉已经没有多少机动兵力来抗击闽国的入侵了。只要王越愿意以他现有的军队攻击南汉势必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然而这时王越却踌躇了。

王越并没有做好完全入侵南汉的准备,这次作战无非就是以抗击南汉的入侵为目的的。当时王越也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样的一个局面,他当初的设想是全面顶住汉军的攻击,相机歼敌一部造成南汉军队的后撤。然而形势发展的极为迅速,从邵九郎和王九打掉了天祥军开始,到南汉全军被歼,整个历程不足半个月。期间红旗军表现出来的强大战力连王越都感到吃惊,这都赶上美军在海湾入侵伊拉克了。而红旗军在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斗志可是美军都赶不上的。

王越对于取得南汉政权的顾忌在于他还没有一个改造南汉官僚豪门阶层的一个预案,其实这也是王越在闽国也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王越不想在取得南汉政权或者其他地方政权之后出现的复辟现象。通过这一阶段当闽王的经验,旧有的门阀势力和思想体系在闽国依旧根深蒂固,只要稍不留意王越所推行的新思想、新理念就会在实施的过程中走样。而这些是王越认为将来能够避免中国再次沦为鱼肉境况的根本,他很害怕自己这点儿新思想、新理念在庞大的旧势力面前坍塌。

特别是幕僚部的问题被发现之后,王越对自己的设想产生了怀疑。走出了中军大帐,让亲卫备好马,他带着几个亲卫驰出了军营。他的一干手下都在兴奋的谈论着如何攻略南汉和拿下南汉后的策略,根本没人注意到王越已经悄悄的离开。

战马在原野中奔驰,这里已经是南汉的境内,随处可见零散的田地。奔驰一会儿王越勒住战马,他跳下战马走到一处田边仔细的看着禾苗的长势。来到古代特别是经过庄子上的生活,王越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不识五谷杂粮的城里人了。王越蹲下来先看看了土质,而后又翻了翻秧苗的叶子。

这时一个老农走来,笑着问:“这位军爷可懂得庄稼活?”

王越抬起头见来者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农,便笑着说:“略知一二。您这田伺候的不错,底肥足,水温好,苗出的壮实。”

老农得意的答道:“这有什么,老朽一家三代务农为生,这庄稼伺候自然不错了。”

王越笑着问到:“听老伯谈吐可不像是庄户人家。”

老人听了哈哈大笑道:“这位军爷似乎也不是将门出身啊。”

王越回头看了看大营,有些惋惜的说道:“只怕大军过后这片良田会被踩踏一空。”

老者不介意的笑了笑说道:“不要紧,被踩踏的只是田上面的禾苗,踩坏了还可以补种,还能种下就会有收获,就算会饿肚子,只要活着就还会有希望。”

王越看了老者一眼,若有所思。过了片刻说道:“闽王的大军就要打过来了,汉国可能支撑不住,你们怎么办呢?”

老者依旧是无所谓的,答道:“还能怎么办,只有躲进山里,等大军过后再出来继续过活。你这位军爷倒是悲天悯人,不像是一般的官军,你是朝中的官员吧。”

王越没有否认,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曾有人说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者闻言细细的咀嚼着王越的半阙词,而后又笑了笑,说道:“大人以众生为怀,倒是颇有几分佛缘。只是人活在这世上总要挣扎前行,若是大家都觉得辛苦这世上岂非没几个人能活着的。”

王越闻言哈哈大笑说道:“老丈言之有理!这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无非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而已。”

说是这么说,可是心里还是有些遗憾。话说这些名词佳句在很多穿越小说里都能引起一阵崇拜,王越穿越后时不时的用了一些,很可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包括这次几乎是媚眼抛给瞎子看,可是这老者明明就不是一般的庄户人家,可人家真没把这个后世让人追捧的佳句放在眼里。

老人笑着摇了摇头没有接话,这时一骑绝尘而来,上面有一传令兵大声呼喊道:“殿下、殿下,祥瑞、祥瑞。昨夜王宫中昙花盛开七色,有数位大人提笔作画为证!”

古人对一些自然现象认为是天意的表达,特别是一些稀有的自然现象,被认为是对帝王的褒奖或者贬斥,祥瑞自然一种褒奖。王越来自于现代对这些不是很感冒,所以听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没有多少稀奇。倒是昙花让他联想到了一首朴树的歌《生如夏花》。

王越觉得他是有那么一点点: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的意味。既然都这样了那就让我绚烂一下吧!

顾不得老者大惊失色的跪拜于地,他纵身上马扬鞭而去。

回到营帐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祥瑞的事情,王越大步走到地图前,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既然我们劳心费力的把南汉的主力都打掉了,咱们也不要辜负了这一派大好形势。我决定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分三路攻入汉国境内,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抢在别人之前尽可能多的占领汉国的地盘。”

王越前面两句除了宋璋等几个文人出身的人听懂了以外,其他的军官十有八九都没明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但是王越后面的话让他们精神一振,特别是那些庄子上的小厮和少年出身的将领,他们的二少爷以前玩游戏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现在的这个态度貌似差不了太多,难道是二少爷突然开了窍允许他们放手劫掠了?这些军官不约而同的这么想到,只是王越接下来的话让他们的冀希完全落空。

“记住这些打下来的土地和百姓都将是闽国的土地和百姓,你们一定要注意纪律,约束士兵不得烧杀抢掠,我们是军队、是战士,不是野兽。”

众军官暗中咧了咧嘴,对于烧杀抢掠这些人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作战。对于在大帐中很大部分的军官,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就是极其好玩的游戏。他们有些想纵容一下手下干一票的无非是图了一个新鲜,因为在很多旧军官或者敌军哪里他们看到了这种现象。但是这些人也都知道二少爷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一旦被抓住不死都不行。

王越指着地图说道:“第二军、第四军沿敬州、齐昌、英州一线攻击前进。粮草尽量在当地筹措,要注意纪律。民夫主要供应这一路部队。立即通知泉州水军出动,沿海进行攻击、控制兴王府以北海域,我带第四军完成攻击兴王府。泉州水军和商贸船队负责我部的补给。宋璋你要想办法召集人手接管打下来的州县,尽快的建立府衙恢复秩序。第二军、第四军需要抽调一部分兵力协助宋大人。

第一军带着全部俘虏回汀州进行布防,同时还要协助建州方向。另外要做好俘虏的甄别和训导,这些兵都是好兵,将来驻防原汉国,恢复汉国的防御体系就靠他们了。生产建设兵团需要修整,而后留在漳州继续搞建设。”

王越的部署得到了除第一军以外的响应,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同意王越亲自带队出征。对于这个问题王越的解释是:这是闽国第一次境外作战,而且是要完全占领敌国,期间很多问题未必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策略和民政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能否尽快占领南汉的地盘,还涉及到是否能够巩固住这些已经被占领的地方。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将来闽国在这里的施政。

散会后郑小六找到王越发牢骚:“二少爷,我们第一军怎么需要留守?我们可是全军战力最强的部队,装备精良、人员充足、训练名列前茅,这次作战我们的战果也不小啊,为什么把我们留下来?”

王越指着地图上南唐的位置,说道:“闽国才是我们的根本,守住它就算我们攻打南汉失败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它给我们的压力太大,没有一支强力的部队很难镇制得住。另外这些俘虏也是我们急需的后备兵源,汉国的疆土面积很大,地域狭长不利于防守,没有足够的兵源我们很难把它守住。你们要在短期内把这些俘虏变成红旗军,这任务非常艰巨其他部队很难完成。”

郑小六想了想,王越的顾虑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对第一军不能参加灭汉之战还是有些遗憾。对此王越笑着说:“这有什么,要打的仗还有很多,以后大仗、恶仗多得是,现在你急什么!”

只是简单的经过了一定的粮食、武器的补充,各部依次出发。

王越率领第四军直扑兴王府,沿途所经州县要么望风而降,要么望风而逃,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由于红旗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民众也逐渐的不再害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迎接红旗军的场面。

第二军和第四军进展的也相当顺利,所经州县基本没有抵抗。王九对此十分奇怪,他问了一个开门投降的官员才知道,原来刘?对待文官非常极端,干得好的奖赏十分的优渥,干得不好的动辄就要杀戮,真正的叫伴君如伴虎。大家也知道闽王同样对文官不感冒,可是闽王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算是比较仁慈的君主,只要不是谋反这样的大罪基本上不用担心性命。

知道了这些官员的想法,王九只是摇头叹气,心想:“二少爷确实很少杀人,可是活着就一定好吗?你们难道不知道还有一种说法叫‘生不如死’吗?”

刘?在接到十万大军全军覆灭的消息后就进入了一个半疯狂的状态,他先是向老巢封州讨要兵马,勉强凑了一万牙兵。这些兵都是封州以及附近土司的部队,作为个体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然而作为一支军队,这些人就不太懂得什么是军纪。说白了这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然后就是向其他州县调兵,拼凑了大约十万人的部队在兴王府城外迎战红旗军。

只是这十万大军遇到红旗军竟然仅仅挨了十几发火箭弹之后顿时做了鸟兽散,红旗军还不是尾随着这些部队进的城,而是一起进的城。那一万牙兵更是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单凭个人的勇武对抗军队永远是最为愚蠢的做法,这些牙兵用血淋淋的事实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红旗军仅仅付出了四百余人的代价便全歼了这支牙兵部队,攻进了王宫。

刘?想自杀,割脖子怕疼下不了手,喝毒药又觉得死后过于狰狞有碍刘氏家族的体面,最后选择了自缢,可是脚下把凳子踢掉之后没多久红旗军就闯了进来将他救下。被救醒的刘?开始后悔自己没早下决心自尽,想着这回肯定要受到红旗军的侮辱。可是红旗军的士兵很快用行动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刘?被押解到一处偏殿,这里聚集着他的皇后和嫔妃,以及住在宫中的子女。宫女和太监则被分别关押,殿值亲军也是集中单独看管。满地的死者大多是败进王宫打算掳掠一把再逃走的牙兵,以及一些被这些牙兵杀死的倒霉宫女和太监,只有极少数因为反抗被红旗军杀死的殿值亲军和宫女、太监。

兴王府原有驻军三万人,加上十万征调的部队和一万牙兵在第四军不足万人的攻击下烟消云散。

一万牙兵在与红旗军的对战中死伤三千余人,逃走一千余人,有五千多人被俘。兴王府的原驻军三万人基本上没有经过作战就投降了,除了逃走两千人多人其余的全部成了俘虏。那十万征调部队失散的最厉害,大约有三万多人不知所踪,除战死和踩踏而死的一千多人、受伤的三千多人,其余六万之众也成了俘虏。红旗军行军不累、作战也不累,倒是接收俘虏的工作差点把他们累趴下。

这些俘虏要甄别要吃喝拉撒,万余红旗军官兵除了看管他们以外还要负责维持王宫的警戒、兴王府的警戒、治安,弄得每个人都恨不得劈开来用。幸好宋璋知道安抚好被攻克首府对夺取和治理南汉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他带了人手急匆匆的赶到,这才缓解了红旗军第四军的压力。

随着一部分旧官员被重新启用,兴王府也逐渐的走出了惶恐,人们也平静下来慢慢恢复往日正常的生活。

在对俘虏的甄别当中,三万原驻军的甄别工作是最快的。一方面是言语沟通顺利,另一方面这些驻军训练较好,懂规矩守纪律,因此对他们的甄别最快、最顺利。三万人当中留下来的不足三千人,主要原因是想继续当兵的人不多,再有就是符合红旗军招兵条件的人也有限。当这三万人被遣散之后军营中并未空旷多少,原因是那些逃走的三万多乡兵听说这里会被遣返,还发遣返的费用便一个个从藏身之处出来自动走进了俘虏营。

对于乡兵的甄别由于语言的障碍,变得不是很顺利。好在俘虏里面有些人会说官话,这样才使得甄别勉强能够进行下去。乡兵不过是拿起刀枪的百姓,这些人纪律淡薄、散漫、怯懦并不是非常好的兵源,因此红旗军对这些人并不是很感兴趣,虽然有很多想进入红旗军吃粮当兵,这些人大部分也只是希望摆脱农民的穷困或者本身就比较懒惰才会受穷,但是经过审核这些人基本上都被淘汰了,大约有两千人通过了考核被留在了军队中。其余的都发了遣散费并组织安排回乡。

最难甄别的是五千多牙兵,这些人实际上是现代的少数民族的人组成,古代称之为“蛮夷”,这些人的语言生涩难懂,有些即使同族不同部落说话都不一样。牙兵分布在二十多个部落中,乡兵当中有人或许粗通某一部落的语言,但是大部分的部落语言外人不是很清楚。好在刘?是这里的地头蛇,虽然这家伙治国不怎么样却是通晓十七、八个部落的语言,他手下有六个太监虽然没他牛,一个人基本上通晓十家部族以上的蛮语,这个本事也不错了。借到了这六个太监,牙兵的甄别工作才能圆满的完成。出人意料的是这五千牙兵竟然全数被红旗军征召入伍,原因是这些人不仅勇猛爽直,而且他们崇拜英雄。红旗军轻易的打败了他们,这些人非常服气,他们强烈要求加入红旗军,最主要的是这些人愿意接受红旗军的改造。在试了几天之后发觉这些人的服从性非常好,不管教官出任何难题他们都会咬牙继续的训练下去。于是第四军成了红旗军中第一支有少数民族士兵的部队,对于这个情况王越非常重视,他召集第四军营以上军官开会,特别强调了要了解和尊重这些牙兵的族群习惯。

正是王越及时的提醒,第四军和其他以后有少数民族士兵的部队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五千牙兵从此一直在红旗军的部队中服役,他们随着红旗军征战四方无一人生还家乡。以至于后来王越在封州特意立了一块五千牙兵的墓碑,借以纪念这些忠勇的战士们。有很多他们的袍泽会在清明时节亲自或者委托他人前来祭奠那些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们,封州的土司部落每年都要接待各式各样的汉人,这些人大多是五千牙兵的同袍或者同袍们的后裔。在封州汉人就是兄弟,这个习惯流传很久都不曾改变。

逃走的一千多牙兵大部分都回到了家乡,只有少部分沦为了土匪,和他们一同沦为土匪的还有一些逃散的乡兵。这些人数量不多危害甚大,在日后被王越组织红旗军部队剿灭了。

拿下兴王府得到了刘?的所有的印信,原南汉政权所辖的州县纷纷投降确立归附。只有贴近荆楚的桂阳、郴州、雄州三个州县被荆楚派兵抢占,南汉政权的绝大部分地域被闽国所得。

然而令王越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他命人清查南汉的家底。根据南汉户部的账册统计,最重要的在册的土地人口的数量少的令人发指。堂堂一个坐拥六十个州的诸侯国在册的户籍人口只有八十万。就连当时的闽国都不如,平均一个州才一万多人,闽国五个州好歹还有三十五万人平均一个州七万人,南汉竟然只有八十万人,可见门阀势力有多强劲。

王越当即下令调派人手,彻查南汉全国的土地与人口。在福州的文官们此刻觉得大捞一票的时机到了,纷纷将自家的亲信派往南汉。王越责成宋璋招募人手组成土地人口清算组巡回调查南汉的家底,并调派了两千红旗军为其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