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朝代
9163500000066

第66章 范浩

自从汀州榷场建立以后这里商人云集人来人往,在当时还是吴国的时候,在汀州的对面吴国的境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这里原本是吴国边将范浩自家建的临时宅院和一些军官老兵安家后形成的小村落。

最初的时候是商人们在这里歇脚,一些老兵需要补贴家用便开了茶摊、小吃摊。慢慢的随着商人的不断增多这些茶摊、小吃摊也演化成酒楼、客栈,还增加了商人们在附近修建的货栈。由于榷场的逐步兴旺,货物的流量也不断的增大,往日的道路显得狭窄。于是商人们出钱由官府出面征集民夫修路,加上在两次朝廷向闽国迁移流民的过程中不少人留在了这里在附近开荒种田。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方渐渐的扩大、繁荣。先是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而后升格为小镇、县城。到了现在这个县城已经成为南唐的上等县城,到这里来任职是南唐的一个肥缺,因此得名“瑞金”。

还是在吴国时期这里爆发过战争,当时吴军突入边境一度打到漳州,整个战争期间闽国境内唯一没有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是瑞金对面的汀州榷场。之后闽国反击也曾一度打过了边境,红旗军却很默契的没有攻击瑞金县城。

明眼人都知道红旗军不攻击瑞金城是不想破坏瑞金城的现状,占据瑞金城会影响到榷场的交易。因为瑞金城的演变比较特殊,它是由商业繁荣进化而来的,而且发展的非常迅速并且还在不断的扩大当中。鉴于这样一个特性即使在瑞金升格为县城之后,这里所有的设施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唯一没有建造的就是古代城市军事防御最关键的城墙,所以当时红旗军要占领瑞金简直是易如反掌。

在那次战争当中范浩做为吴军当中的一员将领,协助主帅查文徽将两人所部四万人一路安全撤回吴国,算得上居功至伟。当时的吴国朝廷为此不但没有治主帅查文徽的战败之罪,反而因保全了四万大军而奖赏了他。按理查文徽应该非常感激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部队从红旗军的追击之下安然带回的范浩才对。让范浩想不到的是查文徽之流为了将这个功劳据为己有,竟然罔顾事实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范浩。

由于组成进攻大军的是三支部队,除了范浩的部队、查文徽的不对以外还有一支是蒋延徽的部队。蒋延徽是吴国的驸马,也是当年吴王手下几个能用的人之一。他的部队被红旗军包围全歼了,蒋延徽本人也被红旗军俘获。

好在当时的齐王也就是后来的唐王李昪并没有听信查文徽的诬陷,他没有对范浩进行申斥,不过李昪也没有怪罪查文徽。从这个时候开始范浩开始扩军了,因为范浩不是李昪的亲信之人,他的地位和蒋延徽差不多,都是老吴王时代吴国的臣子和后来掌权的齐王是平行的将领。范浩和家族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又是一员边将,他对朝局的影响几乎没有,因此齐王对他也没有拉拢过。

经过这件事情范浩感受到了危险的味道,他对文官打击报复的心理是很清楚的。不是说文官当中的人品都不好,这个时代当中的文官大部分还是很有底线的,但是如果有那些诬告造谣的文官,这些人的人品肯定十分的卑劣。查文徽是个京官据说还是李昪比较信任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人范浩不能不防。

在这个时代做为一个武将,想要防止别人打主意,唯一的途径就是扩大军队增强实力,于是从此之后范浩也走上扩军的道路。

范浩也算得上汀州榷场的创始人之一,他和闽王的交情也正是从建设榷场开始。之后也帮了王越不少忙,特别是在王越最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帮助王越通过榷场引发了危机,最后成就了王越登上闽王的宝座。因此范浩是唯一一个在汀州榷场拥有股份的外籍人士,这是闽国的最高机密之一,除了王越和黄妍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所以范浩所拥有的财富远远比外人所知的要多百倍。在这个时代想要扩大军队必须要有钱有粮,范浩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于是他手中的兵力从两万余人迅速扩大到五万余人,武器装备都是从闽国的军械局下属的工厂、作坊里直接运抵军中的。

范浩扩军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查文徽一派的人从此不敢打他的主意了,朝中要惩治范浩的话题戛然而止。

当然范浩的扩军也引起了对面红旗军的主意,闽王亲自写信私下发函询问出了什么事。范浩回信据实相告,并表示他扩军的目的是自保,绝不会与闽国为敌。王越再度回信称:对范浩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声明范浩的扩军无论如何都对闽国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因此请范浩酌情并妥善处理此事,另外闽国军械局将减少对范浩军队的武器装备的供应,以保证闽国的利益。

果然,范浩日后向军械局订货,军械局卖给他的武器装备都是以两万人为标准的,而且审查的十分严格,他的武器不到换装时间就算是订了货也只能该武器到了报废期才会发货。于是范浩的扩军也只是到了五万人也就发展不下去了。

说起来范浩有钱,但是自从装备了闽国生产的武器之后,其他地方生产的武器可就再也看不上眼了。看不上眼也不行,闽国只供应两万人的装备,剩下的三万人总还要解决装备的问题。于是在范浩的部队中形成了使用闽国制式装备的部队,使用经过保养修缮但是已经过期的闽国制式装备的部队,使用杂牌武器装备的部队。

于是形成了在范浩的军队中只有精锐部队才能用上保质期内的闽国提供的制式装备,比较好的用过期的制式装备,差的用杂牌武器的习惯。

武器在对军队中是所有官兵永远的话题,有一件好的武器等于在战场上保住了半条命。各部为了使用上好的武器个个想办法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无意间在整个部队内部形成了一个竞争机制。这样的竞争机制促使了范浩所部战斗力的迅速提高,按照范浩的认知,现在这五万人的战斗力最少顶得上过去的七、八万人。

这次南唐联合吴越、荆楚攻打闽国聚集了十万大军,然而唐王却命令不属于这十万大军的范浩进攻闽国,并要求他必须拿下漳、汀二州。由于是唐王亲自下令,范浩不疑有他。虽然他并不愿意对闽进行作战,做为一个称职的军人范浩还是接受了这样的命令。就在范浩整军备战的时候他发现该运抵的粮草军械却迟迟未到,多次向后方发函催讨,得到的回复永远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有其他更大的作战行动,你们部的粮草武器需要延后发送。

随着进攻日期的临近,范浩终于能够确定:这是朝廷已经和家族达成了谅解,要着手处理自己了,没有武器粮草的保证那不是出去打仗而是去送死。

如果家族没有放弃自己,要么会对这样的命令提出质疑,要么早就派人来通知自己朝廷要动手了。迄今为止家族对此事没有任何的表示,这并不是表示家族内部不知道。做为一个能进入门阀世家行列的家族,势力再小也不可能对朝堂上的变化一无所知。现实当中这些门阀世家对于朝廷的变化简直称得上了如指掌,他们甚至能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获知昨晚皇帝临幸的是哪位妃子。

家族只有在放弃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范浩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以往他看过太多被家族放弃的人的下场,那个时候范浩觉得那些人真的很难理解,被家族放弃就被放弃了吧,赶紧找出路才是正经。可是事到临头才发觉在知道家族放弃自己的时候,范浩的承受能力并没有想象但中的好。他和过去他所鄙视的那些人一样对家族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在最后关头家族能够拉自己一把。

说实话对面的红旗军是老对手陈望所部只有两万多人,但是今非昔比范浩可没把握打掉陈望这两万多人。而且范浩还知道一旦汀州发生战事最先支援的是驻扎在漳州的邵九郎所部的第四军,这个邵九郎也不是外人,当年范浩曾经被红旗军俘虏,抓他的人之一就是这个邵九郎,另一个是九将军王九。

邵九郎的作战风格勇猛顽强一往无前,和他打仗明明知道这厮就是一招正面推进,但是他的推进实在太恐怖了,只能用“漠然沛御”来形容。整个战场就是一台巨大的绞肉机,绞的只能是你的肉,不是他的肉。如果绞到邵九郎的肉,那只能说明你已经快成肉馅了。

这个时候范浩十分悲凉而绝望的想到:如果要置我于死地根本用不着用掐断粮草供应这么卑劣的一招,就算是完全提供了粮草军械,我范浩最后还是一个死字。

就在范浩胡思乱想的时候,他手下的悍将孙飞虎求见。

一进门孙飞虎强烈的表达了他的不满:“大哥,这都是什么时候了,咱们到底还打不打?粮草不补充,武备也不补充。事情做了一半怎么全都停下来了!”

范浩疲惫的坐在那里,回答他:“粮草军械到今天连个影子都没有,我们拿什么打?”l

孙飞虎疑惑的说道:“大哥,怎么会这样?老主人总不会放弃咱们的吧,再说咱们也是老主人的根基呀!”

孙飞虎说的这个人是范浩的大伯范正源,目前任枢密院副使。这支边军就是他起家的资本,也是支撑他在那个位置上的根基。当年范正源削尖了脑袋向往文官堆里钻,这才把部队完全交给了范浩。而如今连他都没有只字片语,说明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有了回报,大约是文官们网开一面给了他一个文职。

范浩摇了摇头,说道:“大伯父那里就不要指望了,要是有消息早就该到了。我们到现在迟迟没有收到他们的消息,只能说明我们已经成了弃子。”

孙飞虎也是过来人他同样见过很多、懂得很多,听到范浩的话不由得长叹了一声,而后也是无语。

范浩的估计没有错,查文徽随便给了范正源一个从五品上的礼部郎中,就获得了范正源的首肯放弃这支边军。要知道枢密院副使是从三品的大员,从五品上到从三品中间可是差了四、五个等级。即使降下来这多的级别,可是范正源却依旧甘之如饴,由此可见南唐重文轻武之风是何等的猛烈。

范浩挺了挺腰板,说道:“不打是不可能的,为了老婆、孩子我们就算做做样子也要打一下。只是那些兵比我们更可怜,我们送死好歹有个原因,他们连一点儿原因都没有也要送死。这样冤孽我们就不要造了,告诉下面意思意思打一仗就投降吧,大家保命要紧。”

听了范浩的话,孙飞虎摇了摇头想说什么,最终啥也没说的转身就走了。孙飞虎离去不久范浩的长子范长忠走进来,禀报:“父亲,邵将军求见。”

范浩这会儿正心烦,当下挥了挥手,呵斥道:“什么少将军老将军的,老子一个都不见。”

范长忠听到父亲的话,神色忽然显得尴尬。他轻声说道:“爹,是邵九郎邵将军。”

听到儿子解释,范浩立即明白自己刚才失色了。他连忙说道:“你这孩子没说清楚,快快有情。”

在范浩的书房,邵九郎神情轻松的坐在那里与范浩寒暄完毕,然后说道:“范将军这几天是不是非常烦恼。”

见邵九郎的样子,范浩觉得他可能什么都知道了。苦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你的消息倒是灵通。”

邵九郎说道:“你在这里备战,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得出来。可是所有的粮草都是运往建州边境,你这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到。瑞金的存粮最多够瑞金城的百姓吃十天,我还在奇怪你打算怎么打这一仗。”

范浩笑了笑,没有答话。他知道红旗军的消息一向灵通,但是没想到竟然灵通到这样一个程度。

邵九郎诚恳的说道:“咱们也算得上多年的老朋友了,无论将军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帮得上忙一定会帮。”

范浩干笑了两声,说道:“也没别要求,两下打起来将军手下留情少杀几个,范某便感激不尽了。”

邵九郎笑着问:“范将军就没有想过自己也过来?”

范浩苦笑道:“背叛唐王是为不忠,抛弃父母妻儿是为不孝。不忠不孝之人你们也要收留么?”

邵九郎正色道:“范将军之言邵某不敢苟同,不知将军可愿一听?”

范浩无奈的说道:“但讲无妨。”

邵九郎说道:“敢问将军这天下究竟是是谁的天下?”

范浩皱着眉头说道:“这天下原本乃我王祖上李唐的天下,论天下诸侯只有我主唐王才称得上是正朔。”

邵九郎笑了笑,说道:“按照将军的道理天下怎会是李唐的天下?李唐之前有隋,隋之前有晋,晋之前还有汉,要是以此推断贵国主也非中原正朔。”

范浩被邵九郎的反问堵得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他干笑两声说道:“想不到邵将军不但仗打得好,就是这说客也是让人无法回答啊。”

邵九郎呵呵笑道:“只是范将军这道理不过是文人弄出来自欺欺人的话罢了。你我都是武人讲究的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学文人掉书袋可不是我们的专长。依我看这天下也不是什么狗屁的有德者居之,无非谁的拳头大谁就能活下来、把天下占下来。”

范浩闻言变色,说道:“按照邵将军所言我们也无需讲究忠诚,谁厉害咱们就卖身投靠谁了?”

邵九郎摇了摇头,答道:“忠诚是武人最优秀的品质,没了忠诚武人也就没了根基。只是我们该忠诚于谁呢?自夏、商、周到秦、汉,隋、唐说明这天下绝非一家一姓之天下,我们讲究忠君爱国,可是显然不是忠于一家一姓之君,我们应该忠于那些仁爱之君、爱国之君。何为爱国,我们的国家疆域有多大?谁愿意为之守护?是晋么?肯定不是!他们情愿割让国土哪里算得上爱国了!”

范浩冷笑道:“那贵国不是奉晋国朝廷为正朔么?”

邵九郎淡淡的笑了笑,说道:“的确如此,闽国虽小但是你看到我们何时割让国土了?我家少爷操劳国事为的是百姓安宁国家富强。所以邵某愿意为他为闽国抛头颅洒热血,就像他说的,我们武人面前是战争是死亡,但是我们的背后是安宁是百姓的万家灯火。这才是我们武人的忠诚所在!”

范浩被邵九郎的话说得低头沉思起来。

邵九郎见范浩已经有所动摇,于是趁热打铁。他说道:“范将军若是愿意弃暗投明则无需顾虑家小,我来之前殿下已经派人去金陵去接范将军的家眷了。”

范浩这下愣愣的说不出话来,半晌他问道:“如果范某不降你们打算将范某的家眷如何?”

邵九郎笑了笑坦然回答,道:“还能怎样,贵府的家眷也是百姓,我们要保护的就是他们。范将军不降就不降,无非就是打上一仗而已,难道我们还要向他们举起屠刀不成。”

如果别人说这话范浩一个字都不会相信,但是这话从邵九郎的口中说出来范浩相信。对红旗军的一些纪律和讲究范浩是了解的,他们完全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范浩苦笑了笑,说道:“让你一说好像我也没什么路可以走了。”

邵九郎点了点头,笑道:“要是范将军还有其他的路可走,我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到你的地盘上来。我还想多打几仗,还想看看少爷说的太平盛世。”

范浩闻言哈哈大笑,道:“你也太小看范某了,就算我要走其他的路你也可以到我这里来。不管怎么样你来了就是朋友,范某对你们这样的朋友是不会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