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
9903600000003

第3章 人格

人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普遍而又现实的问题。从古代到今天,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求索。然而,时至今日对什么是人格还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说人格是“健康的人”,伦理学家说人格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法学家说人格是“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其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中,为人格一词归纳出50个定义。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统计,给人格下定义已达100多个,可见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所有学科共同接受的、明晰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我以为用简单的话来讲,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概念,是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世的态度是否主持公道。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常常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

如果我们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中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人格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人们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视为人格构建中的一块基石。在传统伦理文化中关于气节的论述颇多。比如,“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盐铁论·地广》),不因穷困而改变自己的气节,也不因地位低贱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

(《鹤林玉露·伯夷传赤壁赋》),富贵有什么值得求取的,气节和情操才是应该看重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诗》之三),名誉和气节比泰山还要重要,私利和物欲比鸿毛还要轻;“一力轻似叶,所重全名节”

(《清忠谱·微雪》),个人的生命像树叶一样轻微,所要珍重的是保全自己的名誉和气节。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伦理文化造就了众多的人格高贵的优秀人物。他们重气节,轻私利;重气节,轻富贵;重气节,轻生死。如司马迁、班固不避灾祸,秉笔直书;包拯、海瑞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荆轲、秋瑾殒身不恤,视死如归;岳飞、文天祥赤诚爱国,死而后已;林则徐、关天培抗击侵略,义高云天……这种无私、无畏,“临大节而不可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高尚人格,为时人、后人所景仰,他们的高风亮节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然而,大千世界,世象纷繁,人格有优劣之分,有高低之别。不是吗?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肚鸡肠;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则懒惰怯懦;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的人一心为公,有的人则损公肥私;有的人主持正义,有的人则颠倒是非……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面临着一个人格的选择问题。一个人选择了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人格模式,就会走向成功、走向幸福、走向美好的未来;选择了错误的人格模式,就会走向失败、走向痛苦、走向不幸的未来。

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追求理想的人格,把优化人格作为做人的根本。

自尊自重是人格形成的内助力。一个人的人格是先天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合金”。明代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金子的纯度越高,人格的品位就越高。每个人都有几分金子,能否提高金子的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取决于自己是否自尊自重,因为这是人格形成的内助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雕琢的自觉性,不断对灵魂深处非道德的东西进行自我解剖,不断对自己身上有损人格的污点进行自我冲洗,从而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尤其在商品社会,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到人际关系中来,更不能为了名利、地位、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只有珍惜自己的人格,才能取得别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文化素质是人格形成的推进器。文化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易于造就什么样的人格。许多民族英雄高尚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从我国伦理文化中吸取营养分不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没有文化者易于陷入混沌的自我,乃至形成悲剧性的人格。因此,一个立志追求理想人格的人,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进步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培育和优化自己的人格。当然,文化水平高,不一定就人格高尚。那些卑鄙小人之中并不乏饱学之士。只有把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文化才能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到推进器的作用。

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沿着道德的阶梯去攀登人格的制高点。

忧患困苦是磨炼人格的学校。孟子在《告子下》篇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意是说,因忧患而得生存,因安乐导致死亡。安乐的环境,往往易于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骄奢淫逸,无所作为,最后导致精神死亡;而忧患的环境常常易使人的精神振奋,意志昂扬,有所作为,会生存得更好。所以要使自己成为能负大任的人,应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受磨炼。孟子充分肯定了艰苦环境对于培养道德意志和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磨炼的人,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社会实践是铸造人格的熔炉。一个人的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人人格的高低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因而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培育、优化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留下人格的标记。

民众的人格,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格。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每当侵略者践踏祖国神圣国土的时候,我国人民大义凛然,舍生取义,显示了为捍卫祖国自由独立而宁死不屈、顶天立地的伟大国格。比如,当迫使中国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义愤填膺,慷慨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卖国的清政府断绝了一切接济的情况下,台湾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4个多月,毙伤日军3万多人,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史上,像这样维护祖国和民族尊严的壮举,闪烁着伟大国格的光辉,照耀着后辈们前进的道路。

人格是一个人的无价宝,是任何代价都不能换取的。请记住: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珍重自己的人格,让高尚的人格同我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