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告诉世界我能行2:规避最容易犯的38个成长错误
9904600000007

第7章 攀比——别人穿名牌我也必须要穿

经典案例

初一许阳的日记《为什么我没有》

我上初中了,班级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普通话代替了我们不同的方言,校服代替了我们五花八门的服装,但却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代替我们迥异的内心。

体育课上,我见小雨坐在操场的角落闷闷不乐。“怎么了?”看她一脸不高兴,我好奇地问。

“没什么,和我妈妈吵架了。”

“Why?”

“我看上一款3000多元的手机,妈妈没有给我买,郁闷死我了!”

“那个手机有那么重要吗?”我有点奇怪。

“当然,你看同学们穿的都是名牌,用的文具都是进口的。而我还是去年旧的呢。”

“那有什么,我的也不是旧的吗?”

“所以,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你玩,背地里叫你‘土包子’,生日聚会也不请你呀。”说完,小雨就站起来走了。

第二天,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围着小雨议论。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小雨如愿地拿到了那款3000多元的手机。看着小雨被同学们羡慕的样子,再想到自己所有的“家当”加起来也没有小雨的手机贵重,我心里酸酸的。

回家后,我也开口向妈妈要钱买手机,结果被妈妈大骂了一顿,说我不体谅家人挣钱的辛苦。想着同学们的嘲笑,我忍不住和妈妈大吵了一架,然后冲出了家门。

在无人的地方,我委屈地哭了,心想:“为什么别人什么都有,我却没有呢?”

认识错误

看到同学、朋友们穿着名牌衣服,用着进口文具,手拿昂贵手机,我们自然羡慕、嫉妒。不少人为了能让同学看得起自己,就不顾家里的经济情况,通过一哭二闹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要钱买名牌。拿到后,自然要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番了。可是,其他同学肯定不甘落后,于是新一轮的攀比又开始了。

这种在买名牌等方面一味比高,就是物质攀比。比如,同学吃过了麦当劳,那我有机会就一定要去吃肯德基,你吃一顿,我就吃两顿;看着同学们都在穿“耐克”的衣服,回家就让妈妈给自己买“李宁”的鞋;同学刚买了新的索爱手机,你就为自己的“苹果”做准备了;同学过生日在饭店包了三桌,生日时我就请同学唱卡拉OK……

这种盲目攀比物质的行为,很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想一想,身为学生,我们不比学习、运动、才艺,而是比谁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那又有什么用呢?把心都用在上课摆弄小梳子和小镜子,下课同学围着讨论谁的“家当”先进,放学后忙着送贺礼、办生日宴会等上面,无心学业,那怎么可能有所成就?

而且,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很富有,我们的父母也全不是企业家、大老板、高级经理。盲目地在生活上攀比,必然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要知道,父母辛苦挣来的,是为了供我们读书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自己,而盲目追求名牌、高消费,那我们怎么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呢?

再说了,盲目跟风攀比,一点主见都没有,别人说什么好就什么好,那只能在物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改正错误/不比名牌比学习

树立正确的“攀比观”,有助于改正盲目攀比的错误。那什么样的“攀比”是正确的呢?

勇敢地和对方比学习

有时候,我们本不想攀比,但其他同学会“激”我们。不少人为了维护面子而陷入攀比的怪圈。如果下次再有同学说我们是“土包子”,那不妨反击回去:“身为学生,要比就比学习。有本事你别做学习的土包子呀!”

把攀比的点转到好的特长和行为习惯上

比谁的玩具更高级,谁穿的衣服更漂亮都是虚的,不如把眼光转到好的特长与行为习惯上。如果能和别人比这些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点,那我们就能从中受益。而且,若我们的攀比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那更有利于培养自信心。

学会反攀比

一般来说,我们在攀比时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不妨转过来反攀比。比如,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自己进步的一面去比别人不好的一面,用自己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也是有优势的,就不会一味地和别人竟相攀比了。

合理消费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尤其是受家庭经济的限制。因此,购买服装、鞋子、手机、学习用品时,要尽量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应该追求超前消费,这样才不会给父母加重负担。

退一万步说,即便家中有钱也不应该高消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来不买名牌,不住豪宅,吃饭都去小餐馆。所以说,衣服鞋子舒适就好,文具只要不坏就应该珍惜着用。懂得珍惜和节约,对我们的成长很有益。

多看书多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闲暇时,多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走走看看,多参加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充实头脑。等到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物质上的攀比也就有了免疫能力了。

父母引导/帮助孩子戒掉“攀比”

孩子爱攀比,大人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

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

女儿刚上初一,每天回来就嚷着要这要那。秦女士和丈夫意识到女儿爱和其他同学攀比后,就把家庭收入和开支如实告知女儿,让女儿了解自家的经济状况。

当孩子明白了“钱不是树上长出来的”,而是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那就会意识到自己提出的花钱要求是对爸爸妈妈的为难,孩子就会懂事,不乱花钱。

不能在经济上纵容孩子

13岁的徐良一哭二闹要求爸爸给他买个MP5。徐爸爸一听,就说:“这次考上全班第一,就给你买。考不上,我们就用你的零用钱买。”徐爸爸认为“对于孩子的要求,一定要让他们付出努力之后,再满足他们,这样他才不会和别人攀比,也不会爱慕虚荣。”

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劳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孩子不胡乱花钱。

不要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

如果父母习惯用物质、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那就会很容易使孩子爱慕虚荣。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如果家长能多关心和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

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多和孩子说一些关爱的话,比如“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外边下雨了,上学带上伞吧”。工作再忙,每天最好抽出10分钟,像孩子的朋友一样和孩子聊聊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他的烦恼等。这样做,比给孩子名牌或金钱更能温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