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貂蝉
9986900000008

第8章 山西那个祁县

被迫离开了米脂艾蒿湾,貂蝉跟随柳家坬王姓大户人家一行,一路奔波,渡黄河、行山路、过河川,颠簸了四天三夜。

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貂蝉的眼泪流尽,她不再哭泣。

她知道,哭泣也哭不回来父亲坚强的保护,哭泣也哭不回来母亲温暖的拥抱。现在,她告诫自己,必须面对前方所要走的路。这是一条没有双亲呵护,通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路,也可能是无法回头的路。

况且,身后羌胡人的喊杀声,一直不绝于耳;渡船在汹涌的黄河水中,也随时像要吞噬掉她小小的身体。惊悸、恐惧和艰辛,以及现实的残酷,都在逼迫貂蝉,必须学会面对扑面而来的下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王家人一遍遍小心翼翼地安慰她,她听进去了。她已经彻底让自己相信,父亲已经勇敢地倒在羌胡人的刀下。而对于母亲的失踪,貂蝉也很坚定地认为,母亲还活在世间的某个地方,母亲也一定在苦苦寻找着貂蝉。

逃难队伍里每一声突然的惊叫,或是身后突然传来的急促的马蹄声,都会令王家大小姐惊恐万状,花容失色地大声尖叫。这时候,貂蝉反倒像是姐姐一样,伸出手去握着王家大小姐冰凉的小手,安抚慌乱惊恐的她。

虽然貂蝉出身于普通猎户人家,做过担水、背柴、种菜、做饭的粗活,可毕竟是被父亲母亲宠爱着长大的。貂蝉理解王家大小姐,像她这样肩不挑、手不提,整日在闺房中描红画眉,抚琴吟诗,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的大户千金小姐,无论如何经受不起这样的磨难和惊恐。

当帮助擦去王家大小姐手中的冷汗时,貂蝉有些吃惊,几天里自己竟然有这么大的变化。离开艾蒿湾之前,她是一个单纯的、欢快的、无忧无虑的小女子。被父亲呵护着,被母亲疼爱着。仅仅几天,她突然间长大了。她脸上的泪痕虽然还没有完全风干,但是,父亲山一般的坚毅仿佛附体在貂蝉柔弱的身体里,有一种刚健和冷静正渐渐聚合在貂蝉姣美的脸庞上。

貂蝉的长大竟然是以经历灾难为代价的。

这时候,听到王家的人说,祁县到了。

他们是从川口渡过黄河的,河对岸是山西很有名的渡口——碛口。

在拥挤不堪的碛口,他们坐上了柳家坬王姓大户人家山西的亲戚接他们的马车。毕竟是富贵人家,他们多幸运,有马车可乘,而大批的流民只能一步步地继续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马车缓慢地爬行于吕梁山的盘山小路,仿佛仍然行走在陕北的山路上:连绵的馒头山,山坳间的窑洞和袅袅飘升的炊烟。然而,越往东走,视野就越加开阔了,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了平原。

到达的祁县,有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大部分为灌木覆盖着,宜林适牧;有丘陵,表层有厚厚黄土覆盖着,粮丰林茂,秀丽宜人,景色万千;也有平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大大小小的六条汾河的支流穿县而过。

祁县地当通衢,那时候,就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就是他们正在行走的,通向陕西、甘肃等地北上的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祁县,不禁要对山西那个祁县肃然起敬。

春秋晋时,祁县有一个名祁奚、字黄羊的晋国大夫,任中军尉。公元前570年,祈黄羊感觉自己年迈了,辅佐晋悼公已力不从心,请求告老。晋悼公就问:“那你以为谁可代你做中军尉呢?”祁奚举荐了解狐。悼公很奇怪:“解狐可是你的仇敌呀!”祁奚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不料,解狐未及任命,便猝然去世。祁奚又举荐了祁午,悼公又很吃惊:“祁午可是你的儿子呀!”祁奚回答:“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这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后世把祁奚祈黄羊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

盛唐时,山西的祁县诞生了一个后来扬名天下的大诗人——王维。

这个被世人称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的王维,与李白同时代。他一生大多的时间,其实不是在山西祁县度过的,而是在唐朝的长安城和距离长安不远处的蓝田辋川度过的。

王维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由此影响了王维的思想倾向,他特意将自己取字“摩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晚年的王维在陕西蓝田的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尽管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算不低。但由于政局变化反复,自己也因为曾在“安史之乱”中误任“伪职”,差点遭遇不测,使他早已看透仕途的艰险,更想早日超脱这个烦扰且动荡的尘世。所以王维很早就开始吃斋奉佛,大约40岁以后,更加全身心投入山水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怀抱,因而写出了他一生最好的山水田园诗篇。

王维的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风格。他又很精通音乐,善绘画。后来很得北宋大文豪苏轼赞赏,他夸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则推王维为“绘画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以下这首王维的《相思》被世人吟诵了千百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早就被人们在思念远方亲人时每每念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晚唐诗人温庭筠,也为山西祁县人,但他同王维有些类似,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温庭筠在幼时,就随家客居江淮,后来又来到陕西,定居于鄠县,也就是今天西安的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经自称为“杜陵游客”。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的温庭筠,却屡屡试举而未及第。他天生又是个愤世嫉俗的主儿,常常对时弊和时政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个讥讽与批判权贵的急先锋,这必然要冲撞一些当权者,因而长期不得志也就可以理解了。

抑郁终生的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历来是被人称道的一首写离别情思的名篇: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蔚为大观。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创作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祁县诞生过许多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自然祁县历代是不会寂寞的。即使我们把历史这部大书快速地浏览,祁县留在书上的精彩也会跳到眼前。

明清两代,祁县因商业的繁荣而闻名遐迩。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便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清代以后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甚至远至俄罗斯帝国的西伯利亚、莫斯科,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朝鲜半岛的平壤、仁川、汉城,以及南洋各地,号称“汇通天下”。故有“金祁县”之称。

祁县的晋商虽然后来衰落了,但是,祁县的晋商却为人们留下了太多可感可观的明风清韵。

古色古香的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年——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城区布局设计严谨、周密,建筑工艺精巧细致。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是在祁县的乔家大院拍摄的。

汉灵帝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88年,祁县的一座高门大宅院前,停下来一辆马车,从车上下来的是从陕北逃难来的一行人。

那时候,远不及后来繁华的祁县。县城里的这座高门大宅,还是很威风,很有气势的。但是,在那一天,这威风、这气势突然间显得委顿了。人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不自觉地看看天色。

其实,是一个只有12岁的米脂女子貂蝉的到来,让祁县感觉到过去的色彩还有很大不足。

貂蝉随米脂大户王家人,走进了高大的拱式大门洞,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

外观为城堡式的大院,院墙高10余米,院落里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内有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建筑布局精致合理,到处体现着主人官爵世家的高深和学养家风的正统。

大院的主人是时任侍御史的王允大人。

那时,王允正在京都洛阳。

他们被引领到主院,去见安顿他们的王允夫人。

娴静端庄的王夫人,浑身散发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在陕北的王家亲戚还没有到来之前,王夫人已经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吃住行等一切事宜。现在,她热情地迎接着一路旅途劳顿的王家亲戚,彬彬有礼,周到细致。只是,从气色看,面容憔悴的王夫人,身体欠安。

一切料理妥当,到晚饭的时辰了。王夫人站起身来,欲招呼客人入座,自己却突然眼前一阵眩晕,险些跌倒。在旁的小女子貂蝉急忙迎上前去,搀扶着王夫人。

神情恍惚的王夫人,鼻息里飘进一股独特的清香,顿然清醒舒服了许多。再定神看,搀扶她的小女子,柳叶弯眉下,那对湖水一样深邃洁净的双眸,还有圆圆的小脸,清秀靓丽,模样实在可人。王夫人霎时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子。

王夫人禁不住多问了几句王家人关于这个小女子的情况,得知了小女子貂蝉的身世和处境。听着当中,王夫人就不觉地流下泪来。

王夫人问:“可否让貂蝉留在我身边?”

大户王家人,自打带上貂蝉,逃出羌胡人杀戮的魔爪,一路逃难到山西投奔亲戚,就对小貂蝉担起了一份责任——不能再让这个同时失去双亲抚爱的可怜孩子有什么闪失了。本来王家大小姐就与貂蝉情同姐妹,王家人也就把貂蝉当做了亲生骨肉一般疼爱着。

现在,看到王夫人这么喜爱貂蝉,虽然柳家坬的大户王家,尤其是王家大小姐在情感上很是割舍不下,但是,心中也为貂蝉有一个好的归宿欢喜。毕竟,大户王家,也只是短暂停留在王允王大人家。如果打算长期留在山西,他们还是会另图生存之路的。貂蝉跟着他们,必然是要经历一段动荡不定的生活。所以,没有比让貂蝉留在王夫人身边,更让他们放心的了。

于是,王家人对貂蝉说:“只要你自己愿意,就跟着夫人吧。”

小貂蝉看着两边人家,都是这么善良淳朴,对自己关爱备至,这让她感动不已。又望着王夫人殷切的眼神,想到王夫人虚弱的身体,懂事的貂蝉忙作揖道:“很愿意守候在夫人身旁,照顾夫人。”

走进王家高门大院的貂蝉,决定留在王夫人身边,从此人生的轨迹,将与一个普通猎户人家孩子的命运南辕北辙。然而,这是年幼的貂蝉无法预知、也无法主宰的。在回溯一千八百年前发生在塞上兵荒马乱的岁月时,晚生了五百年的王维所作的《陇西行》仿佛穿透了历史,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而祁县人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写出了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的忧郁。朴素自然的语言,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词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温庭筠也仿佛透视到了六百年前流落祁县的貂蝉的心情。貂蝉到了祁县一年后,也就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派王允为豫州刺史,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

貂蝉随王夫人一道,在这一年离开了祁县,又随着王允仕途的起伏不定,辗转于豫州与洛阳以及河内、陈留之间。每迁徙一处,缠绕在貂蝉心头思念父亲母亲的那根无形的线,就会紧绷一下。貂蝉十分担心,这样的东走西迁会使她的行踪不定,那么在到处寻找她的母亲也会寻找得愈加渺茫。同时,貂蝉又幻想着奇迹出现,也许就在行走之中,母亲会在他们新到的地方等着她。

在漂浮难定的生活中逐渐成长、懂事乖巧、善解人意的貂蝉,虽然是王夫人的贴身侍女,得到的却是王夫人待她如同女儿般的喜爱。貂蝉怀着对王夫人的感恩之心,悉心服侍着体弱多病的王夫人。

感恩,这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品德。落难中的貂蝉,知恩图报的心情更浓厚更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