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汉逗比大事件
10015000000024

第24章 兵仙出世(1)

刘邦被分配工作到了四川,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一名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人,不远万里来到还是穷山恶水交通不便的大西部,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的打击了跟着他混的兄弟们。

千里做官只为钱,官没的做,钱没有地方花,谁还跟着你混。刘邦上任的队伍刚到南郑,大家的思乡病就犯了,开始陆续开小差,先是士兵跑,后来军官也跟着跑

有一天,下属忽然来报,萧何大人跑了。

刘邦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噎死,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似老实巴交的萧何竟然跑了,刘邦这顿饭吃的索然无味,树倒猢狲散,在这么下去不用等项羽来打,先就散伙了。

过了两天,忽然有人来报,萧何大人回来了。

刘邦瞬间从地狱跳到了天堂,在别人眼里,萧何不会带兵打仗,最大的优点就是个和事老,有他没他无所谓,但是刘邦知道萧何的真正价值,在他眼里,萧何比任何人都重要,事实证明,刘邦在用人方面非常有眼光。

他赶紧把萧何喊进来骂了一顿,作为老搭档,萧何的不辞而别对他伤害太大,不骂不足以出这口气。

等到刘邦骂累了,一脸疲惫的萧何才告诉刘邦,其实他没有跑,他是去追人去了。

刘邦更加生气了,之前跑了那么多军官你不追,现在跑去追人,你去追谁?

萧何告诉他,这个人叫做韩信!

韩信这个人刘邦是知道的,之前司机夏侯婴,萧何都曾经推荐过,但是刘邦一直觉得这个人名不副实,所以也没怎么当回事。

这种人跑了就跑了,干嘛要你亲自去追,刘邦质问萧何。

因为这个人很厉害,萧何答的非常坚决

有多厉害,难道比你厉害,刘邦觉得很奇怪。

他的确比我厉害,而且我觉得他比所有人都厉害,你想成就大事,就需要他这样的人。萧何非常肯定的答到。

韩信,淮阴人,说起来也是刘邦项羽的江苏老乡,身世不详,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和打扮来看,可能是个没落贵族出身,做出这个推断是有依据的,因为这位老兄每天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把宝剑到处晃悠。

在当时,只有贵族才佩剑的,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不作为兵器,虽然许多绝世武功都是剑法,但是比起用剑,古人还是比较喜欢刀,刀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兵器,比如菜刀,闸刀,瓦刀,砍刀,用刀的名人名家也比较多,比如关羽,王五,二郎神(三尖两刃刀),

反过来,用剑的例子就乏善可陈,大多数用剑高手都生活在武侠小说中。而且由于当时冶炼技术不发达,铸造一把剑成本不低,韩信这样的贫民不会专门买把剑充门面的,所以这把剑最有可能是家传之物。

除了天天拿着剑出去晃悠以外,这位老兄的日子过的一塌糊涂,毫无目标,他不愿意干活,又不会做生意,想当公务员没有人推荐他,天天混日子,温饱都成了问题。

人穷则志短,当地南昌亭的亭长觉得韩信有点小才,也许将来有机会发达,想结交一下,就招待他去自己家里吃了顿饭,没有想到引狼入室,这位大哥不拿自己当外人,自那以后天天去亭长家蹭饭吃,一连吃了好几个月,亭长心里苦啊,但又爱面子没有撵他,作为基层领导,家里也不宽裕,还多了这么一张吃饭的嘴,亭长老婆实在受不了了,有一天提前开饭,为了防止被韩信看到,把饭端到屋里吃,等韩信去的时候饭已经吃完了。吃惯了白食的韩信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在也不去了。

后来韩信发达以后还挖苦亭长做事有始无终,在我看来非常的无耻,难道让你吃一辈子白食才算有始有终吗?

没有了免费的午餐,韩信想到了一个自力更生的好办法—钓鱼。当时人口少,野生动物也比较多,官府也比较厚道,没有把鱼塘都承包出去,于是韩信就拿着把宝剑天天四处钓鱼。钓鱼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情趣的事情,一心想着吃鱼的韩信经常钓不到。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可怜韩信,就请他吃了顿饭。吃了第一顿就有第二顿,韩信再次发挥厚脸皮的功夫,连续吃了几十天,吃完告诉老太太: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

老太太也不是普通人,她告诉韩信:我是可怜你才请你吃饭,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就那么大,作为著名的异类,韩信的所作所为,在当地人眼里成了笑话,有一天,韩信走在街上,当地屠户家的一个富二代(富二代门槛比较低)拦住了他,说道:你虽然长的高大,还带着把剑,其实就是个胆小鬼,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韩信的前半生,只能是:装,在百姓面前装贵族,在恩人面前装大爷,在无赖面前装孙子。

比起天天自比大雁的陈胜,韩信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狗肉上不了酒席。如果这样的人能富贵,咸鱼都能翻身!

天下大乱以后,韩信放弃了钓鱼发财致富的梦想,投奔了项梁,混到项梁战死也没有混出什么成就,后来跟着项羽混,情况有所改善,当了郎中(不是抓药的郎中),这段时间韩信经常给项羽献计献策,作为同龄人(项羽大韩信一岁),项羽对这位老乡一直不冷不热,比起韩信这种没有带兵经验,喜欢耍嘴皮子的,项羽更加欣赏真刀实枪,可以上阵杀敌的人,所以韩信虽然很努力,依旧得不到重用。

刘邦被封为汉王以后,作为当时名声最好的老板兼老乡,韩信决定跳槽投奔刘邦。

人往高处走,作为当时五百强项氏集团公司的基层干部,韩信本以为可以跳到高一些的岗位,但是现实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了他。因为之前只是一个郎中,官职太小,像他这种没有名气的人一抓一大把,跳槽以后并没有得到非常重要的职位,只做了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韩信非常失望,又开始了混日子的生涯,不久因为犯了罪,把判决斩首。至于犯了什么罪,历史并没有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韩信故态复萌,因为不称职或者赚小便宜被抓住了。

同伙十三人都被砍头,韩信是最后一个,看着一地的献血和步步逼近的刽子手,韩信仿佛听见了黄泉路上的呐喊声。

没有想到:我韩信胸怀天下,就这样死了。他悲壮的说道: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无数影视作品告诉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台词一般都是:我冤枉啊,不要杀我,我上有80老母,下有三岁孩儿,求求你们放过我吧!

胆子大点的可以喊:我和你们领导某某某很熟!

韩信的呼喊非常的与众不同,在刽子手眼里,这个罪犯临死还没忘记吹牛,可惜吹牛救不了他的命,只要咔嚓一下,他今天的任务就完成,可以回去喝酒去晦气了。

正在此时,一位官员模样的人听到韩信的呼声走了过来,叫停了行刑。这位官员仔细打量了一下韩信,还问了几个问题,然后让执法队暂时好好看管,等候他的指令。

韩信侥幸逃过了一劫。

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但是在我看来,历史绝对不会这么理想化,也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如果是个巧合,这个巧合只不过是韩信牛刀小试。

作为后世公认的兵权谋大家,韩信用兵,诡诈之术登峰造极,如同金庸笔下剑法大成的独孤求败,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谋而后动出乎意料,在别人出乎意料之中获胜。

韩信犯罪要被砍头不假,但是发出这种感慨绝对不是无的放矢,原因只有一个,韩信认识那位叫停的官员。

那位官员,就是夏侯婴。

作为刘邦最早最忠实的追随者兼司机,夏侯婴在刘邦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说萧何樊哙是刘邦的左膀右臂,那么夏侯婴就是刘邦的贴身小棉袄,这位老兄在刘邦的一生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韩信在面临砍头的关键时刻,看到了夏侯婴,作为基层员工,一般并不认识夏侯婴这种

老大跟前的红人,但是韩信不同于别人,他不但认识夏侯婴,还非常了解夏侯婴,了解他的喜好,脾气,甚至知道怎么去利用他。

于是在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喊出了那句救命的话。

夏侯婴也许当天就是路过,也许是老大派来监斩,也许有很多原因,但是只要他听到这句话就足够了。

他上前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要被砍头的小伙子,身材高大,相貌不凡(帅有时候可以救命的),比起之前被砍杀的十三个,一点也看不出面临死亡的恐惧,反倒是满脸的不甘心,不服气。

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这个人,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