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周列国故事
10082700000004

第4章 周室东迁

周朝自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即天子位以后,一连好几世都是贤明的君主,再加上有周公等一大群既忠心又能干的大臣辅佐,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盛世,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日子。

传至夷王,情况开始变化。由于君王软弱,诸侯渐渐强大起来。到第九代厉王时,情况更糟:厉王暴虐无道,竟被平民赶走。这也是往后数千年民变的开始。

厉王死后,幸亏大臣们同心协力,稳住政局,并赶紧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一朝天子英明有道,周室顿时又呈现出一副中兴的气象,然而实际上却也不尽然。

宣王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驾亲征,吃了败仗,部队伤亡惨重。宣王又气又恼,不顾太宰仲山甫的反对和劝谏,想要尽快再度出兵,但又担心士兵和粮草不够,于是亲自料民于太原。太原,正是邻近戎狄之地。所谓“料民”,则是一种关于男丁和粮草数量的调查,掌握了确实的资料,才能便于征调出征。

这天晚上,宣王从太原料民回来,眼看离国都镐京已经不远,于是催促车队连夜进城。

刚进入城里,便看到几十个孩子在街上玩耍,一边玩儿,还一边拍手唱着童谣,非常整齐划一。宣王觉得有趣,便下令车队暂停下来,仔细聆听。

这一听可不得了,宣王立刻脸色大变。原来,孩子们所唱的童谣,竟然是这么几句话:

“月将升,日将没;压弧箕箙,几亡周国……”

宣王大怒:“这是什么童谣?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立刻下令把街上的孩子统统抓来,他要好好地问一问!

孩子们吓得四处奔逃,士兵们抓了半天,只勉强抓到两个跑得慢的,把他们押到宣王的面前。两个孩子可怜兮兮、眼泪汪汪地跪在那儿,浑身发抖,不知道自己到底闯了什么大祸!

宣王厉声问道:“你们刚才唱的那首童谣是谁编的?”

两个孩子中年纪较小的那一个,吓得早已无法言语,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只好鼓起勇气回答道:“不是我们,是别人教我们的……”

宣王又问:“别人?是什么人?”

“不知道,不认识,和我们差不多大,穿着红衣服……”

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孩子?

“那个小孩现在在哪里?”

“我们实在不知道啊!三天前,那个小孩教我们唱,很快满京城的小伙伴都会唱了,然后那个小孩就走了。没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之前也没人认识他。”

宣王皱起了眉头,满心不悦,觉得这件事儿实在是太奇怪了,但显然一时也问不出什么名堂,只好大骂几句之后,把两个孩子赶走了。同时,宣王还立刻下令不准任何小孩再唱这首童谣,若哪家小孩胆敢再传唱,他的父亲和兄长就要一起被治罪!

宣王闷闷不乐地回到宫中。第二天早朝,趁着三公六卿都齐集殿下的时候,宣王把昨天夜里听到的那首童谣说出来,要大家解释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宗伯召虎首先说:“‘压’,是山桑木的名字,可以为弓,所以叫作‘压弧’,‘弧’指的就是木制的弓。‘箕’是一种草的名字,韧性很好,可以用来编织箭袋,所以叫作‘箕箙’。依臣的愚见,这首童谣是说:国家恐怕会有弓矢之变啊!”

太宰仲山甫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跟进道:“弓矢,是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一直想着要报犬戎之仇,可是若战事不断,恐怕就会有亡国的隐忧啊!”

这段时间以来,太宰仲山甫不止一次进谏,反对宣王料民太原,以及对犬戎发动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但宣王总是不听。现在听了大宗伯召虎和太宰仲山甫对童谣的解释后,宣王沉默了,甚至还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沉默了一会儿,宣王又问:“街上那些小孩说,这首童谣是一个穿红衣服的陌生小孩教的,教完就不见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太史伯阳父禀奏道:凡是大街小巷所流传没有根据的话,皆称作谣言。我听说当上天要警诫人君的时候,就会命荧惑(注:“荧惑”一词,本来就是“眼光迷乱”和“疑惑”的意思。)星化作小孩的模样,造作谣言,使许多孩子都跟着学习,这就称作童谣……

听到这里,宣王心头一震。

太史伯阳父继续说:“荧惑星属于火星,所以才会化作身穿红衣的小孩,这一点是非常吻合的。至于那些童谣的内容,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因此,依愚臣看来,今天在市井传唱的亡国之谣,恐怕就是上天特意来警诫大王的呀!”

警诫什么呢?宣王首先想到的就是,也许自己该采纳太宰仲山甫等大臣的意见,不要再劳民伤财发动战事了。

宣王郑重其事地问:“如果我现在赦免了犬戎之罪,不再兴兵,然后将武库内所藏的弧矢全部烧掉丢弃,而且下令今后举国之内不许再造卖弧矢——这样应该就可以消弭灾祸了吧?”

不料,太史伯阳父却回答道:“臣观天象,恶兆已经形成,而且似乎是在王宫之内,和王宫之外有关弧矢之事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宣王一脸困惑,“你的意思是——”

太史伯阳父一语惊人道:“我认为所谓的恶兆,是说后世必有女主乱国之祸!”

宣王吓了一大跳,“你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太史伯阳父解释道:“童谣中说‘月将升,日将没’,‘日’本来就是象征人君呀!如果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岂不就是意味着女主干政吗?”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宣王说,“皇后那么贤德,所谓的‘女祸’从何而来?”

伯阳父说:“童谣中是说‘将升’和‘将没’,表示不是现在的事儿,且既然说是‘将’,就是说有可能会这样,但不一定非这样不可。我认为只要大王从今天开始好好修德,不要再大动干戈,自然可以逢凶化吉。至于弧矢,倒不需要焚毁丢弃。”

宣王不置可否,半信半疑,在很不痛快的情况之下起驾回宫。

见到皇后(姜后),宣王把群臣对于“红衣小儿教唱童谣”的种种讨论都告诉了她。

姜后说:“这实在是太奇怪了!不过,宫里也发生了一件怪事儿——”

“什么事儿?”宣王隐隐有一种颇为不祥的感觉。

姜后说:“有一个先王在世时的老宫女,现年五十多岁,她自先朝时就怀孕,怀了四十几年,到昨天夜里才生下一个女婴——”

“什么!”宣王大为震惊,“居然会有这种事儿?那个女婴呢?”

姜后说:“我心想那个女婴一定是不祥之物。她一生下来,我就命人用草席包裹起来,抛弃到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

宣王赶紧下令把那个老宫女找来,亲自询问她怀孕的经过。老宫女便详细叙述了自己离奇怀孕的故事。

这还得从一千年前的夏朝开始说起。

传说在夏桀王末年,褒城有神人化为两条龙,降于王廷,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对着桀王说起人话:“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国君!”

桀王十分恐惧,想命人杀了这两条龙,就命太史占卜一番。太史却说不能杀,如果杀了这两条龙是很不吉祥的。

那么,如果是把两条龙赶走呢?占卜结果,还是不吉。

桀王既害怕又恼怒:不能杀,又不能赶走,那到底该怎么办?

太史或许是看到两条龙不断滴滴答答流着口水,得到了一个灵感,建议桀王不妨把两条龙的口水收集一些,然后珍藏起来。经过占卜,这种做法居然得出大吉的结果。于是,桀王先在两条龙的面前隆重设祭,再命人用金盘收集了两条龙不少的口水,然后装进一个红色的木匣里。

刚这么一做完,忽然风雨大作,两条龙就飞走了。而那个红色的木匣就一直在王宫里被珍藏起来。

桀王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朝灭亡之后是商朝,商朝持续了六百多年也灭亡了。接下来就是周朝。这样又过了将近三百年,到了厉王末年,那红色木匣忽然放出微弱的光芒,负责管理皇宫所有物品的掌库官急忙向厉王报告。当厉王得知木匣里装着的居然是那么久以前的两条龙的口水,非常好奇,就命掌库官打开来看看。

掌库官小心翼翼打开木匣,用金盘接住两条龙的口水,再小心翼翼地呈给厉王。可是厉王接过来时,一个不小心,竟然失手把金盘掉在地上,两条龙的口水也因此四溅。

忽然,有些口水自动汇聚在一起,竟很快地变成一只玄鼋,在宫廷里乱爬。在大家的尖叫和驱赶声中,玄鼋竟爬进王宫,之后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

混乱之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宫女无意间踏到玄鼋爬过的足迹,心中顿时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肚子竟逐渐大了起来,就好像是怀孕一般。

厉王知道之后,就把小女孩关了起来。小女孩就这样在幽室被囚禁了四十年,直至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大了几十年的肚子才终于有了动静,产下一名女婴。

宣王立刻命人去清水河查找女婴的下落,但侍者回报什么也没找到。

宣王心想,女婴不是被河水冲走,就是已沉于河底,反正一定是活不成了。没想到翌日早朝,命太史伯阳父占卜,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彻底除去!

宣王闻讯之后的反应非常复杂。他既失望,又不快,还颇为害怕,遂下令不管城内城外都要挨家挨户查问那个女婴的下落,死活不拘,并自即日起,再也不许造卖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违者立刻处死,绝不宽贷!

官吏们忙了半天,可查寻那奇异女婴的事儿依然没有什么头绪,相比之下,“不许造卖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这一道命令就容易执行得多了。

很快,城里的百姓都知道了这条禁令,但是乡村地区很多百姓还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结果,有一个倒霉的妇人就因此而丢了性命。

就在公布禁令之后的第二天,有一对夫妻一大早就从远乡赶往镐京,想赶在日中以前进城做生意。不幸的是,他们什么生意不好做,偏偏就是做造卖山桑木弓和箕草箭袋的生意。

两人还没进城,就被官吏给发现了。官吏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几个箕草编织而成的箭袋匆匆往城里赶,后面跟着一个男子背着十来把山桑木弓,马上大喝一声:“拿下!”妇人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就被抓住了,她的丈夫大惊失色,丢下那十来把桑弓,转身就跑,仓皇逃命去了!

官吏心想,既然太史说是“女祸”,又捕获桑弓和箕袋,应该可以交差了,于是往上奏报时就故意隐瞒还有一个男子同行且已逃跑,以免宣王怪罪。

宣王下令立即将那妇人斩首,并在市集当众焚毁桑弓和箕袋,以示对所有百姓的警告。

而那卖桑弓的男子一路没命似的奔逃,到了夜里停下来时已是距离镐京十里之外。他一边惦记着妻子,一边惶惑不解,不知道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

翌日清晨,听到有人说“昨天在北门抓到一个妇人,违禁造卖桑弓箕袋,抓到不久就处决了……”,男子才知道妻子已经死了,而且也知道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现在突然变成违法的了。

他不敢久留,继续向前跑,希望能离镐京越远越好,他再也不敢也不想上镐京了。

又跑了将近十里,他来到清水河边,远远看见百鸟飞鸣,走近一看,发现原来是一个草席包儿浮在水面,众鸟正齐心协力地似乎想用嘴把这草席包儿衔起来,衔不起来它们就边衔边叫,一点一点地把草席包儿往岸边拖。

那男子觉得很奇怪,走进水里,先把众鸟赶走,再把草席包儿抱起来,回到岸边解开一看,只听见一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再仔细一看,是一个女婴。

男子心想,这个女婴不知道是什么人,被什么人家所抛弃,但是光从刚才众鸟想合力把她衔出水面的奇异景象看来,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不如把她带回去抚养,将来自己的晚年也好有个指望。

男子打定主意,就用布衫把女婴包裹起来,抱在怀里,神情茫然地想着今后该何去何从?老家是不敢回去了,最好是躲到另外一个地方,那样才会比较安全。他想了半天,想到在褒国有认识的人,而褒国离这里也不远了,便决定还是逃到褒国去吧。

一晃好几年过去,宣王过世了,他的儿子继位,是为周幽王。就在周幽王继位之后的第二年,都城镐京和泾水、渭水、洛水流域竟接二连三发生了大地震。太史伯阳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天地间阴阳二气失调所致,是一种非常不祥的预兆。

伯阳父还说,“山崩川竭”是亡国的象征,从前伊水和洛水竭而夏朝灭亡,河竭而商亡,现在周朝也出现了极其类似的现象,看来周朝也注定要灭亡了!伯阳父甚至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字,预估周朝的灭亡将不出十二年!

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儿。有一位大臣勇敢地不断劝谏幽王,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地下令把那大臣关起来,一关就是三年。那位大臣姓褒,是褒国人,他的褒国家人为了营救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决定投幽王所好,找来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送给幽王,以此来换取褒姓大臣的自由。

由于这个美女是褒国送来的,所以就被称作褒姒。

实际上,褒姒就是当年那个在母亲体内待了四十年,一出生就被丢进水里长达三天,却还大难不死的女婴!

周幽王自从得到褒姒之后,对她非常宠爱,马上把她立为王妃,不久褒姒就生下一个儿子,名叫伯服。

褒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虽然长得很漂亮,却总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从来不笑。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想了好多办法,可是都没有作用。这时,最受幽王信任的一个奸臣虢石父居然建议幽王,何不利用烽火台来逗美人一笑?

这实在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馊主意!烽火台在当时相当于一种警报系统,如果京城出现了危急状况,只要赶紧在烽火台点起烽火(注:其实也就是烧狼粪,因为只有用狼粪烧出来的“狼烟”才能够直冲云霄,使得在远处的人也能清晰可辨。),然后再像接力似的,一个一个的烽火台不断传下去,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天子有难,请立刻赶往京师救驾”的消息传给各地的诸侯。

这么重要的警报系统,怎么可以拿来开玩笑?

可是昏庸的幽王却鬼迷心窍地采纳了这荒唐的建议,带着心爱的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然后命令守卫的士兵点燃烽火!

各地诸侯一见到警报,以为是犬戎进犯镐京,果然立刻都带着大队兵马火速赶来救驾。幽王和褒姒居高临下,把各路人马朝镐京集结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觉得很有趣。等到诸侯们率军赶至骊山脚下,却连半个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都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等到发现原来竟是被幽王和褒姒戏弄,众人都十分错愕。惊讶之余,当然也非常气愤,只是又不好发作,只好一个个憋着一肚子气迅速率军离开。

褒姒看到这些诸侯军就这样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很好玩儿,终于粲然一笑。

这一笑,虢石父可得意啦,因为证明了自己的计策有效。而看到褒姒笑得那么美,幽王高兴得简直是连魂儿也没有了。从此,为了逗褒姒开心,希望博褒姒一笑,幽王隔不多久就命士兵点燃骊山烽火台,整整诸侯们来取乐。渐渐诸侯们弄清了幽王的把戏,上当的人愈来愈少,幽王自食恶果的日子也逐渐逼近……

为了讨好褒姒,幽王毫无道理地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而让褒姒当了王后,并立伯服为太子。由于此举招致所有人的反对,恼羞成怒的幽王索性下令连带废掉申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甚至还打算出兵去攻打申侯。然而,申侯事先得到情报,决定先发制人,联合了鄫国及西北外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幽王急急忙忙下令点燃烽火,希望各地诸侯赶来救驾,解除危机,可是,诸侯们因为被戏弄的次数太多,都以为这一次又是假的,愿意赶来的诸侯零零落落,少之又少,根本不足以平乱。

于是,犬戎兵很快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并且俘虏了褒姒,再冲进王宫,先把所有府库里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最后再放一把火把王宫烧得干干净净。

等到各地诸侯终于明白这一次幽王是真的需要救援而纷纷赶来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注:这就是“一笑倾城”和“一笑倾国”的典故。)

等到乱事平息之后,申侯和其他大臣共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这就是周平王。

由于镐京已遭战事严重破坏,周朝西边大多数的土地也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唯恐镐京难保,随即决定在秦国的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并且在郑、晋的辅助下立国。

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