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少年毛泽东
10091100000001

第1章 起了一个小名字

两岁起,毛泽东在湘乡唐家圫外婆家生活,那是毛顺生、文素勤快有四儿子毛泽民时。

文素勤娘家离韶山冲只有十多里地,隔着一座牛形山。

文素勤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善良,勤劳俭朴,有一颗菩萨心。每逢荒年旱月,她会背着丈夫,偷偷送穷人粮食。

毛顺生身材高大,体魄强健,脾气不好,过日子有点小抠门。他只读过两年书,七岁就当家理事,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后在家干农活。他精明能干,做粮食和贩卖猪生意,很快还清了债,赎回了十五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顺生和文素勤是天生的一家人,男的在外经商赚钱,女的在内勤俭过日子。韶山冲人都羡慕这一对夫妻。

文素勤娘家后山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枯。龙潭口有一块巨石,又高又宽,传说石头下镇有一个妖怪。石头上有一座小庙,叫“石观音庙”,经常有人前来祷告。毛泽东出生后,外婆就和娘文素勤把他抱到“石观音庙”,拜石观音为干娘。毛泽东前边有过两个没养活的长兄,他就排行第三,便叫他“石三伢子”。

毛泽东外婆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都是干农活的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毛顺生经常去唐家圫看望石三伢子。

有人对毛顺生逗乐说:“你家石三伢子跟谁亲近啊?”

毛顺生想了想,说:“跟他外婆、娘亲热。”

“跟你亲近不亲近?”外人说道。

毛顺生说:“怎不亲近?我是他爹。”

外人说:“你要常去唐家圫,看看你家石三伢子,小孩小时像只狗,谁给好吃随谁跑,谁带着长大,跟谁就有感情。”

毛顺生低头一想,有道理,石三伢子是我大儿子,国有大臣,家有长子,他早晚是要成为毛家的顶梁柱,跟我这做爹的没有感情,还能听我话吗?他姓毛,毕竟不姓文呀。他还盘算,等毛泽民稍大些,就把石三伢子接回家里,早点上私塾,识了字,懂的道理多,少娇生惯养,养成吃苦勤俭、精打细算的习惯,还可以替他分担事情,做家中的账目,写写契约合同,同时,让儿子读些经书知道孝敬爹娘。

这一年,要过年了,毛顺生来给岳父岳母送年货,毛泽东在屋里蹦来跳去,喊道:“小孩子巴过年,大人怕花钱。”

外婆对毛顺生喜孜孜地说:“石三伢子这些话不知哪里学来的,他人虽小,讲出的话不像小孩呀,简直和大人一样。”

毛顺生说:“他才四岁,懂么子?”

外婆说:“我家石三伢子不同外边孩子,有胆有识。”

毛顺生说:“家家是这样,都说自家孩子好。”

外婆说:“石三伢子不一样,他几个表兄弟没法子和他比嘛。”

几个小孩穿上了新衣服,跑到外婆家门口,看文运昌(毛泽东表兄)、毛泽东穿新衣服。毛泽东穿了一身蓝色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通红的西瓜帽。毛泽东和几个表兄弟与小朋友们在门口玩捉迷藏。有一个胡茬丛丛的老头,喜欢孩子,在他们周围摇头摆手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伸长舌头,拨弄着胡茬,学着虎叫,吓唬小孩子们,说:“喔——,我是老虎,三天没吃饭了,逮住你们小孩,我就一口吃下肚子。”

小朋友们吓得“哇哇”乱叫,跑掉了。

外婆在一边看热闹,催促道:“石三伢子,快跑!”

毛泽东望了望外婆和爹,没跑。

外婆招着手说:“老虎要吃人,快跑!”

毛泽东还是一动不动。

毛顺生对外婆说:“你看,这小子傻吧。”

老头冲着毛泽东装着老虎叫,问:“我要吃你,为什么不跑啊?”

毛泽东一点都不害怕他,两手卡着腰,大声地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吃我呢?”

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虎着脸,逗趣说:“我肚子饿了,太想吃东西。”

毛泽东哄着说:“你是可怜,没东西吃。我是小孩,不好吃,我外婆家有好吃的,你跟我去,尽你吃,好吗?”

老头摇摇头,说:“我只想吃你,你肉好香。”

“我肉不好吃。”毛泽东两手用力推攘老头,一本正经地说,“你不好玩,不讲道理,你如果好玩,讲道理,我就给你吃;你要是不好玩,我就喊外婆、爹来打你走。”

毛泽东边说边镇定地望着老头。

老头哈哈大笑,一把抱起毛泽东,在他脸上亲一口,说:“这孩子,有出息,这么一丁点就有胆量还又聪明,少见少见呀。”

毛泽东在外婆家断断续续待了八年。毛顺生疼爱大儿子,隐隐觉得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感到对不起孩子。

毛顺生每次去看儿子,见外祖母家务繁忙,外祖母都让石三伢子的表兄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八舅文正莹的私塾玩耍。八舅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他语重心长对孩子们说,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四岁的毛泽东不哭不闹,能安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八舅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学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超出幼儿年龄能够接受的东西,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八舅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八舅让几个侄儿、外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背不下来。石三伢子举起手,说:“八舅,我会背!”

八舅惊喜地说:“你能背?”

“我能背,不信吗,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背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他一口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

表兄弟与石三伢子亲热得像一奶同胞,遇上什么事都让着他,吃什么好东西也先满足他。石三伢子捉蟋蟀,玩骨头节,咯咯地撒着笑。这让毛顺生心里得到不少安慰。更让他开心的是,儿子六岁时,回到家,下田干活也是个好把式,插秧、踹田、播种、锄草、摘拖泥豆、秋收打稻、磨面,样样都行……

九岁时,毛泽东被接回韶山冲,临行前,毛泽东的八舅送给毛泽东一本《康熙字典》。

毛顺生来接儿子,正赶上唐家圫舞狮,他与文氏全家人倾巢而出,看舞狮。街巷里,锣鼓“叮咚锵”敲响着,拥挤着围观的人。好热闹,有两个人装扮成狮子的模样,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耍出狮子各种优美、潇洒、滑稽的动作。毛顺生在军队里几年,现在又常跑长沙、湘潭和四乡八镇,卖米、放贷和贩卖猪,见过些世面,看过不少舞狮,能说出一些舞狮的诀窍。他给儿子神采飞扬地讲道:“湘乡和我们韶山一样,是南狮的狮子,很远的北方,还有北狮的狮子。”

毛泽东问:“北方在哪里?”

毛顺生说:“很远呐,我也没去过,你问那么多干吗,听我讲就行了。”

毛泽东抿抿嘴唇,不再说话。

毛顺生说:“北狮的样子像真狮一样,浑身上下身披金黄色毛,动作灵活;我们这儿的南狮,威猛雄壮,能扑,能跌,能翻,能滚,能蹦跳,能擦痒。”

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看得入神,见一只舞狮飞跃而起,把悬挂起来的青菜一口含在口中,连忙扯了下毛顺生衣袖,问:“姑爷,狮子是么子吃青菜?”

毛顺生说:“吃青菜,就是会生财,家里要发财。”

毛泽东看得认真,见狮子眼睛微微睁开、半睁开、大睁开,伸懒腰、打哈浪,狮口一张一合,两眼左右观望。毛顺生说:“这叫‘醒’,是狮子醒来了;后边就是‘动’,是狮子走路的样子;再下来,就是‘静’,鼓声会停下,狮子也会安静下来……”

毛泽东的外公一直听毛顺生讲话,他兴致勃勃地说:“顺生,看不出来,你对舞狮这么在行啊。”

“要得。”毛顺生“嘿嘿”笑了笑。

毛泽东的外公说:“我们家再有么子大喜事的话,顺生给舞狮。”

文运昌、毛泽东乐得使劲鼓掌,文运昌还欢呼雀跃,“阿公舞狮喽——”

毛泽东两眼亮闪闪的,问:“爹,你真会舞狮?”

毛顺生答非所问,说:“你快看舞狮吧。”

狮子舞到毛泽东跟前。当地有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毛泽东身边有人担心吟不了诗句,悄悄地往后退。毛泽东朝前站,两眼紧紧盯住舞狮,说:“要得,我能吟诗。”

毛顺生拉拉儿子,要后退,不悦地说:“小孩子逞什么能,诗是什么,你懂多少?”

毛泽东不愿离开,“我能吟诵嘛。”

外公乐呵呵的,“顺生,要得,你不了解你儿子,他能吟诗喽……”

毛顺生望着儿子,半信半疑。

毛泽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应舞狮》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毛顺生惊讶了,儿子真会出口成章,吟诵诗词哪。

外公喜形于色地说:“顺生,毛家出了一个诗人,你有福气呀,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毛顺生抚摸着毛泽东的头,说:“我回去是要给祖坟烧纸敬香的。”

毛泽东要离开外公外婆身边,他眼中滴出了难过的泪水。外婆也泪流满面,不忍心外甥离开。她用商量的语气说:“顺生,要不石三伢子留下来,过几天再回去?”

毛顺生说:“孩子慢慢大了,还是回去读书好,老师都找到了。”

外婆说:“在这儿一样能读书,与几个表兄弟在一起,也热闹。”

毛顺生说:“石三伢子是长子,将来是家里顶梁柱,还是早点回家。”

外公不让外婆说下去,插话道:“顺生的话在理,石三伢子还是回家读书好,他是长子。”

外婆的手不住地抹泪水。

外公不放心地说:“顺生,从小看大,石三伢子聪明,才智过人,要好好地培养,千万不要耽误读书。”

毛顺生说:“哎,要得,我也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