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德国莱茵省南部摩塞尔河畔的特里尔城。
5月初的特里尔,景色格外迷人。这座古老的罗马式城市,樱桃树摇曳着嫩绿的新果,阳光里绽出春姑娘大胆走向成熟的信息。和风丽日,像一只只温暖的手轻盈地拂过河岸的建筑、山坡,抚摸着岩石间小粒的石英,于是,无植被的石山上一眨眨地发出萤光样灿灿的光辉。
5月4日,特里尔城布吕肯巷664号,主人神情快活焦躁。
这是37岁的特里尔高等上诉法院的律师亨利希·马克思先生。他父亲原来也是知名的波兰法律学家,从波兰回到德国后就一直在这里定居。亨利希·马克思在走廊里踱来踱去,这位安详文雅的人又把耳朵紧紧地贴到卧室房门上倾听,他要倾听出其中的一丁点声响的具体内容——
“夜半醒来后,她也常发出这种声音,一种人之本能的爱恨交加的声音。这阵似乎击鼓般的声音,是在为孩子‘正位’?……又在忙碌着什么?听说是要绳子什么的东西,找绳子?难道是……”
亨利希·马克思听着想着,他真忍耐不住了,连忙对着门缝小心翼翼地说:“呃,别让绳子束缚孩子的手脚。”
“先生,你别急。还没到那个时候,到时候你再发言。”卧室里传出笑声。
“嗯,要放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走自己的路……”亨利希想。
听说孩子还没生下,他又直起腰,在走廊里踱来踱去,踱到窗前,眺望星空,一轮银盘样的满月从山那边跳出,大地洒上一层银辉,屋顶的烟囱、教堂的圆顶、高耸的钟楼,还有那摩塞尔河上的汽船、渔舟,刹时都沐浴在静静的月光里。
亨利希·马克思已等待了几个钟头,这时,焦急的心情却被夜半窗外的月色迷住了。直到助产妇阿尔普士大娘匆匆从卧室里跑出来,并含笑拉扯着他的衣袖,他才知道:
“生了,生了,男孩,男孩!”
正是5月5日凌晨两点钟,亨利希·马克思做了第二个男孩的父亲。
这位犹太律师同妻子罕丽达·普列斯堡都为家中第二个男孩的平安降生而高兴。他伏在床前吻她少了血色的嘴唇,吻她疲惫、憔悴的脸颊,抚平她额头上一夜之间增多了的皱纹……
5月7日,过了“三朝”,下午4时,亨利希·马克思到特里尔市管理局民政事务官员处填了一张出生登记表,他在新生表的第一栏内庄重地写上——“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