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村有一个私塾,就设在“翰林院”。
村里稍有点钱财的人家,总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念书。一是因为方便,就在本村;二是私塾先生还负责任,不至于误人子弟。
这天,五岁的邓先圣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了私塾。
先生正坐在房里抽烟,见到邓文明领着儿子来了,马上迎出来。
邓文明客气地说:“先生,我这娃儿送到你这里来读书,请你好生管教。”
先生摸了摸胡须,连声说:“要得,要得。”
先生打量着邓先圣,只见他圆圆的脸上,长着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淡淡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地站在父亲身边。
先生笑了,他喜欢上这个孩子了。
先生问:“娃儿叫什么名字?”
邓文明抢着回答:“叫邓先圣。”
“邓先圣,邓先圣……”先生闭着眼睛沉吟着,左手握拳,敲打着右手掌,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突然,他睁开眼睛,对邓文明说:“不好,这个名字不好!”
邓文明和邓先圣都愣了一下,邓文明马上问:“有啥子不好嘛?”
先生摇了摇头:“你想,孔老夫子才是‘圣人’,他一个奶毛没干的小娃子就叫什么‘先圣’,太不恭敬了,要改,要改!”
邓文明想想,觉得有道理,便问道:“先生看,改名叫做什么好呢?”
先生到底是饱学之士,略加思索后说道:“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
邓文明看了一眼儿子,连声说:“好,好!”
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20年。
全中国的私塾大概都差不多,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蒙童以识字为主,要死记硬背。稍不认真,私塾先生的戒尺就要打到手心上。邓希贤十分聪明伶俐,塾师讲过的课都能马上记住,课文也能流畅地背诵,很受先生的喜欢。所以,戒尺跟他是没缘的。
小希贤和戒尺无缘,和“鸡蛋”倒是结下了缘分。
私塾的重要课程是练习毛笔字。那时,私塾先生在一张纸上写上核桃大小的字作为字帖发给学生,学生在上面再蒙上纸照着描。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临摹或仿写。老师判改作业时,对较好的字画圈,较差的字画叉,学生们把圈称为“鸡蛋”,每天都要聚在一起比谁得的“鸡蛋”多。
邓希贤喜欢写字,又肯钻研,放学回到家里还要反复练习,他的字总能得很多“鸡蛋”。他回到家里,常常拿出他的写字本,让母亲看他得的这许许多多的鸡蛋。
母亲抚摸着他的头,高兴得合不拢嘴。然后,母亲就到厨房去,煮一个鸡蛋给儿子吃,作为奖励。这奖品很实惠,因为在那个年月,鸡蛋算是相当好的营养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