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观人管人用人绝招(上)
10417500000004

第4章 鸭子死了嘴还硬

在公司里,有些职员在进行某项从前没做过的新业务时,常常表现出没信心。这时就需要老板、经理们给予鼓励,或给予增强信心的有关保证。

问题是,没信心的人,往往不说自己没信心,嘴上总说“行”。这就是俗话说的“鸭子死了嘴还硬”。作为企业领导者,怎么才能看出你的职员在接受某项任务时,是否有信心。

按照身体语言学的解释,人们在没有信心去做某事的时候,他并不是就不去做那件事,而是首先寻求信心,然后再去做事;而寻求信心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在身体动作上反映出来。因此,要看出一个人对某件事有没有信心,对于懂得身体语言的人来说,也就不是一种困难的事了。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接受电视采访,被录了相。当他自己看到电视台播出的他被采访时的形象时,他感到很吃惊。他边看电视边说:“我怎么是那么个德性呢?你看那手,老在衣服上扯来扯去的;你看,现在又在脸上瞎摸,让别人看了,还以为我有多动症哩。”

坐在他旁边的他的妻子说:“你平时也不这样呀,咋一上电视就不行了,手都变成猴爪了。”

据心理学家调查资料,绝大多数从电视上第一次看到自己形象的人,都对自己感到遗憾。主要原因,就是出现了他们平时没有的一些不成器的小动作。

我曾问过我那位上电视的朋友:“为什么平时没有的动作,这时会出现了?出现这些动作你当时知道不知道?”他的回答是:“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反正是人家录相机镜头一过来,我就心里有点紧张,当时还提醒过自己不要慌,结果还是慌了。至于出现的那些不该有的小动作,当时真是一点也不知道。”

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因为他“心里有点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在录像机镜头前能不能做得好。没有信心。因此,这些小动作,实际上反映了他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或者换个说法,他正是通过这些下意识的小动作,来寻求信心。

正如一本身体语言学书籍上所指出的,从毛毯或其他东西寻求信心和保证,不是只有花生米漫画集里的林纳斯或那个年纪的小孩如此。据我们观察,双手交叠,大拇指互搓是成人最常见的此类姿态。其他类似的还有扯头皮、捏手掌等等。还有一种嘴内衔支笔,或嚼或吮,有时纸或纸夹也可以,以伊丽莎白医院的詹士·艾尼博士观察所得的另一种寻求信心的姿态是,在坐下来参加会议之前,先摸摸椅背。艾尼形容那好像是“再向自己保证一下我是参与者没错。”

当一个女人说到或听到某件令她不舒服的事时,一个很常见的寻求信心的姿态是,把手缓慢而优雅地搁到喉咙上。倘若她戴了项链,这个手势就被掩饰了过去。因为那好像只是确定一下项链还在脖子上。如果你问她:“你刚刚说的话,你肯定是如此吗?”她很可能会极力向你保证她是的,但也可能就变得很有戒心而拒绝回答你。不管她是如何,都显露了她其实并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话。

另一种常见的“寻求信心”姿态是紧捏自己的手掌部分。男人、女人都会使用这个姿势,不过女人尤为普遍。在一次实验中,我们在放录像带时供给观看者咖啡,企图让他们的手没空。我们要看看有多少人会放下咖啡来做那个捏自己的动作。结果发现多数人先是把杯子举到眼前,好像要把那难堪的镜头隔开一般。然后就放下杯子,捏起自己的手来了。

不同的手指手势,传达了一个人的焦虑、内心冲突和忧惧。小孩需要恢复信心时就吸吮大拇指,少年人挂心着考试时就咬指甲,纳税的人焦虑期限已到时,就会把自己的头皮扯痛为止。有时候,少年人和成年人还会以咬钢笔或铅笔来取代咬指甲。有些人则不喜欢塑胶、金属或是木头的味道,于是就改成咬纸或布了。

下次你如果听见某人说他心神不宁时,不妨要他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起初他或许会用“你知道的”来作为解释。你可能会遇到一个心情紧张的人却谈论着他人的心情不安。我们相信他完全了解所说的有关“紧张”的一连串动作:如一个人很快地走进屋里,却没立即坐下;在别人请他坐下时,他却选了一个尽可能与众人远离的位置,然后翘起脚,两手交叉着望着窗外。若问他是否有什么事,他会立即转过身来,面向着大门。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处于一种担忧、紧张、焦虑的状态(心神不宁),这是一种无言的传达。收到这个讯息后,由于好奇而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所引起的,于是问道:“一切还好吗?”在没有提到满意的答复之前,可能会再追问:“你真的没事吗?”这会使那人站起来,边在屋内踱着方步,边回答旁观者说:“别管我。”

这情形听起来很熟悉吧!虽然旁观者明明知道确实有什么事不对劲,但仍不住要问,以得到言语上的证实,殊不知反而使对方建起藩篱来。有时,心神不宁的人对这类的询问会有一种压迫感,因此他也许会走出去,或继续呆着却沉默不语。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心情紧张或不安的情况时,应该耐心地等待。等到适当的时候,他或许会主动告诉我们想知道的原因,并且希望能有个听众呢!

下列也是一些与紧张不安而寻求信心有关的姿势。

清喉咙。任何曾对大众或少数人演讲的人,都会记得喉头突然一紧发不出声音的情景。由于不安或焦虑,喉头中形成粘液,因此自然必须先清清喉咙,使声音恢复正常。有些人因为不时地清喉咙而被视为一种怪癖,但很多人却由于紧张的缘故。我们可以作个概论,说话不断清喉咙、变声调的人,表示他们有所不安或焦虑,正无意地在寻求信心。

男人用这种有表情的声音要比女人多,而成人又比儿童多。小孩子或许会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地说“啊”,或是习惯性地说“你知道”,但是他们通常都不会清喉咙。成年男子若有意清喉咙,可能是在对小孩子或太太的举止提出一种非言辞的警告。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清喉咙,都能清楚地传达一个人的感觉。在无数的戏剧或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这个嘛,先生(清清喉咙),我实在不太清楚。”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或经常与人谈话,你就会经常碰到这种清喉咙的情形。或许,你本人在这些场合,就是一个清喉咙的人。所以,我提醒你,在下次清喉咙时不妨仔细地想想,是真的只为了清清喉咙呢,还是想要传达别人的不安或自己的感觉。

吁声。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吐气——“吁,真高兴已做完了。”小孩子就常模仿大人的这种声音来传达同样的感觉。人们想要传达已做完某件工作或克服某种困难时,常用这种有表情的声音。总之,人们常在不自觉中发现这种声音。他们多半以此来表示某种悬而未决的情况解决了或是已稳定下来。人在紧张时是不可能控制呼吸的,吁声实在是一种松口气的声音。

口哨声。我们的研究指出,吹口哨显示出一个人心情的多变。最有趣的哨声是人在害怕或不安时所发出的,借以建立起自己的勇气或信心。我们称这种人为“多疑的白头翁”。每当他置身于紧张的场合中,就以吹口哨来安慰自己。执法的当局报告说,犯人传达彼此间恐惧的哨声变化很大。他们甚至能以哨声告诉一个犯人,他已被其他的犯人列为教训的对象。

抽烟者,在研究人员特别观察的一套姿势影片中,有人以各种方式处理香烟的姿势——包括点火、抽烟或捺熄。有些人的姿势比其他人要有条理、优雅、小心而自信。有些人不看着香烟就无法思考,仿佛香烟上有字一样,另一些人则借香烟来平静心情,每当紧张时就把烟叼在嘴上。这也是在寻求信心。

他们研究的主要是谈生意期间的抽烟姿势。与一般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抽烟的人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是不抽烟的,他们会把烟弄熄,或是任其燃烧着。我们曾问过一位抽烟者在实际生活中会采取何种行动。例如,一个早晨,他刚点上烟,老板就打电话来,用一种很严厉的语气说:“请你马上过来!”我们要求这位作属下的形容一下对手中的烟如何处置。他说最可能的就是熄掉刚抽的烟,或者是放在烟灰缸上让它去烧,再就是在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前把它熄掉。等他进入办公室后,老板发觉自己的语气使属下十分不安的时候,他立即说明并非自己有意要用那种严厉的语调说话,而只不过是急着要他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他们又问抽烟者接下来可能采取什么动作。他回答:“点上烟。”

他们对抽烟的人作了多年的实验。为了肯定他们在紧张中反应,让他们坐在一张“热椅”上,故意提出些问题并用录像机录下来。在“热椅”旁边,放了一个巨型的高脚烟灰缸,以此无言地传达出他们在椅上坐着时可以抽烟。总之,我们有意让接受实验的人感到面前镜头的压力,同时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像平常那样悠哉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答过问题回到原位之后,却会点上一支烟。绝少例外,当一个人在抽烟中心情突然变得十会紧张时,他会熄掉香烟或是把它搁在烟灰缸上任其燃烧,直到紧张解除为止。

坐立不安。我们怀疑有读者在当学生的时候没被教师说过:“你能不能好好坐着?”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好的,如果你能说些有趣的事。”在感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在椅上会坐立不安一直到觉得舒服了为止。问题不在于椅子,而在于所处的情况。

参加实验的人提供了许多有关“坐立不安”的人的资料。他们发现大部分的人坐立不安时多半都是为了下列的原因:①太疲倦;②对对方所说的话不感兴趣,无法专心地听:③生理的反应告诉他们一个特别的时间已到,譬如,午餐的时刻已到,该休息了;④他们的坐椅不舒服;⑤他们在想着别的事。做老师的如果不知道学生对他所讲的到底听过多少,就是一位失败者。如果没有反应,就表示坐立不安者有时是进入另一种状态,因此听而不闻。

以上这些身体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传递出其他的信息,但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看作是寻求信心的表示。

当企业领导者给部属下达任务时,无论他们嘴上怎么说:“没问题”,但要是出现这些身体语言,你就要考虑他们对此项任务的信心了。这时,领导者给部属鼓鼓劲,以增强信心,往往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