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试飞英雄
10504700000001

第1章 序章

中国空军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英雄的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国最新式、最尖端的军用航空器的试飞。蓝天试剑,勇者无畏。一代代试飞员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蓝天传奇,为一代代中国新型战鹰赋予了灵魂和生命。他们忠诚使命、勇于担当,把梦想和激情大写在祖国的蓝天……

一、浓烟

一切都来不及反应,冒着烟的飞机带着异样的声响擦顶而过。怀里还抱着一袋面粉的宋树清大吃一惊,他脚一软倒在地上,面粉撒了一地……

还有几天就是元旦了。

四十三岁的陕西渭南人宋树清在大王村村头开了一家面馆,经营面条、炒菜等。那天他正在备货,因为新年将近,他便多进了些面粉和醋。陕西渭南这里的风俗,人们会在年关这几天呼朋唤友地吃油泼面和锅盔,这些都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

大王村在渭南之东,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村外绕过。这里号称渭南的“白菜心”,有着一马平川的好地景,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四季分明。宋树清在村外有几亩地,但这地耗费不了他什么工夫。一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经营他的面馆。宋树清备货用的交通工具是他那辆修理过无数次的两轮轻摩托。这天下午他满载而归,在店门口把车子支好,正在卸货,就听见头顶上传来巨大的声响,只见一架飞机冒着黑烟赫然从云中冲将下来——

距大王村百多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航空城”。尽管宋树清从来没有去过,但他和村里其他人都知道,那是个神秘且了不起的地方,全中国最新式的飞机在那里研发和试验,他们几乎每天都听得到头顶上空各种飞行器的响声。但如此近距离地看见,在他还是第一次。

看上去这架飞机出了问题。

一切都来不及反应,冒着烟的飞机带着异样的声响擦顶而过。怀里还抱着一袋面粉的宋树清大吃一惊,他脚一软倒在地上,面粉撒了一地。他在一片雪白中坐着,抬起头,绝望且无助地看着那架冒烟的飞机倾斜着,一侧的机翼几乎扫过屋檐旁的树梢尖,飞机在地面上投下的阴影像一只巨大的黑鸟。眼看着就要俯冲坠地的飞机好似被人用力拉了一把,机头努力地一抬,随后冲出了村子,斜着一头扎了下去。

总共只有两三秒吧,只听轰的一声,脚下的地皮都震动了。

屋外所有人都看到东南方向腾起的大火,轰然而起的红黑烟雾瞬间遮蔽了半边天。

“坏了,摔飞机了!”

宋树清站起来的时候,看到从村子的各个角落眨眼间冒出几十上百号人,他们和宋树清一起,呼唤着、叫喊着,奔向出事地点。

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二、半夜电话

一整夜我都守在手机和电脑前。后半夜时,手机微信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一些晃动的小花朵和小蜡烛出现了。

电话到来已是半夜时分。

当时我正在收拾行装,准备把备好的各种录音录像设备和采访本装进旅行箱。所有设备都已经充好电,备用电池也按航空旅行要求用专门的小塑料袋封闭装好,几个小时后也就是明天一早,我将乘早班飞机赶往试飞基地。

这实在是一次来之不易的采访,在我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里,这是最困难、最纠结的一次。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航空和国防科研的空中实践者,他们常年在各地执行任务,他们的任务场地、任务内容、执行日程与完成时间等一切均严格保密,不对外公开。同时,处于试验鉴定期的各项任务在时间和内容方面有很多变数,所以客观上也有许多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我每次采访的申请在报批时都需要等待相当漫长的时间,而最近的这一次,更是等待五个多月之久。五个多月间,尽管我一次又一次地申请、申报,还辅助了一系列复杂的个人关系的协调,采访的时间、地点和人员名单一再修改,仍然一直未得到确认。虽然一再的延宕令我一次次失望,但我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几天前,有关部门通知我,采访终于可以成行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想隔着电话给这位福音传播者敬个礼。

出于专业和保密的需要,试飞部队指定小王干事负责与我联系协调具体事宜。小王告诉我,三天后他们有一次非常重要的年度会议,与会的人包括一些高等级的试飞员及各部队的部队长,是一次难得的大聚会,所以我决定提前一天到达,等候聚之不易的各路英雄。

已是12月下旬,越往西北去会越冷的,我翻出了军用棉大衣,正在纠结如何携带这件大家伙,电话铃声响起了。夜阑人静之时,乍然而起的铃声特别突兀。响铃的不是手机,而是桌上的军线办公电话。我一把抓起听筒,第一秒钟就听出:是负责与我联络的小王。

“抱歉这么晚了打扰——”听筒里小王嗫嚅着,声音有些哑,还有一些嘈杂的声音。显然他的周围有其他人。

我静听着。

“我们领导让我通知您,因为突然发生了特殊的事情,您明天的采访取消了……请您先别过来了……”

我看了下表,22时45分。离出发时间只有不到7个小时,为什么突然改变计划呢?这么晚,又是军线内部电话,显然是有需要保密的内容。我握着听筒:“能不能解释下‘特殊’是什么意思?”

听着听筒里细碎的声音,一霎间我突然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气氛——我从小在机场长大,与飞机和飞行员们打交道几十年,直觉告诉我,出事故了……

“几等?”我问。

电话里,一片沉默。

这沉默就是答案。飞行部队有严格规定,在事故鉴定出来之前,任何人都无权透露什么。

桌上的电脑还开着,搜索了几秒,我就看到了:

22日下午3时30分许,在W城区大王村附近,一架军用飞机在上空盘旋数分钟后,着火坠毁在麦田中。附近村民听到巨响后,纷纷赶到现场。

下午4时许,四辆消防车赶到现场灭火。记者在现场看到,留有机体残骸处浓烟滚滚。飞机发动机掉落在机体残骸西侧约500米处,飞行员当场牺牲。警方已开始维持秩序。

浓烟加上人工处理,网上的失事现场图片不甚清晰,但飞机残骸上的标记尚清,我认出这是歼轰-7系列之一。

歼轰-7又名“飞豹”,对外名称FBC-1(JH-7),是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主要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事故中的飞机应该是此系列的一款改进型,我知道执行此型飞机试飞任务的,正是我要去采访的试飞部队。

仿佛一记重锤突然狠狠击打在胸口,我握着听筒的手指开始抽搐,声音也颤抖了:

“事故现场确认了吗?他们还有没有可能……”我知道这句话多余,此型飞机前后舱各有一个驾驶员,从图片上飞机严重毁损的情况看,如果之前驾驶员未曾实施紧急逃生,那么,他们生还的希望渺茫。但我还是希望小王能报告我说:重伤,抢救中——或者跳伞逃生、失踪。

我采访过的试飞员中就有失踪数小时后又生还的例子。

电话里,小王踌躇着,用沙哑的声音艰难地回答:“已经……基本确认了。”

其余的话都不用再说,也不能再说了。

电话挂了。

这是个寒冷的12月的夜晚。一整夜我都守在手机和电脑前。后半夜时,手机微信跳了一下,又跳了一下,一些晃动的小花朵和小蜡烛出现了。我打开试飞员采访名册,在第二页的第二排和倒数第三排中各找到一个名字,泪眼迷离中,我在这两个名字上画上了黑黑的方框。

天亮后,我打电话给一位领导,告诉他,对试飞员的采访不能取消,我要求继续。我需要做一些事,为了他们,作为一名军人写作者,我有责任向更多的人介绍这样一个英雄的试飞员群体。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仍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甚至牺牲。

首长秘书说,首长正在紧急召开的事故调查会议上。

我发了条短信:等事故调查完毕我就去。

等了1分钟,我又发了一条:为有牺牲多壮志。

半小时后,首长秘书回复了:去。

(特别说明:因为试飞员身份与职业的特殊性,书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