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事业考验试飞员们的意志、品德和操守,更考量信念、智慧和忠诚。他们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祖国的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发展我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无畏的勇气、献身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开创了我国航空史上的许多第一,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
我将两张照片放进文件夹中。
厚厚一摞采访材料中,这个文件夹的颜色是绿色的,文件夹上的名签我写的是:“英雄”。
在昨天之前,这个文件夹里有二十七张照片。现在,是二十九张。
照片大小不等,有黑白的,也有彩照。其中的一张,只是姓名的手签文字影印照——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试飞工作严格保密,烈士还没有留下个人影像就牺牲了。
他们一律面朝我,微笑或者严肃,静默无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空军试飞员队伍成立六十多年来,为试飞而光荣牺牲的二十九位试飞员。
二十九位烈士。
他们大多尸骨无存,航空城郊外那背山而立的试飞烈士陵园的墓穴中,大多数埋进去的只是一些散碎的遗骨和遗物。
此刻,当我在电脑上敲下“试飞英雄”这几个字时,我知道,我已经晚了,我的那些从事试飞的战友兄弟师长中,又有两名离开了,他们再不能看见,也再不能读到我的文字。
但我还是要写。我必须告诉世人关于他们这些人的故事。
他们是一群空军试飞员。
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自由地翱翔于天空,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
这个梦想,在20世纪初的一天实现了。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小镇,这个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偏僻小镇被人们称为“小鹰镇”。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上帝在空中向小鹰镇人伸出一只手。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这个小镇上发生:来自代顿市的一对兄弟——哥哥威尔伯·莱特和弟弟奥维尔·莱特将一架飞行器送上了天空,飞行器飞行了12秒,航程约36.5米(约120英尺),时速10.9千米(约6.8英里)。在场的约翰·T.丹尼尔斯用奥维尔事先准备好的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历史性一幕。在这张后来惊动了全世界的照片上,这架名为“飞行者一号”的机器像一只伸展着翅膀停在空中的巨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力操纵机械飞行成功。莱特兄弟与他们的飞行器就此名垂青史,二人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就在莱特兄弟广受褒奖的这一年,一个黑发黑睛的中国人,又一次将人类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1909年9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机场,祖籍广东恩平的中国人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飞上了蓝天,这是继莱特兄弟首次机械飞行后的又一次飞天壮举。
这一天,与莱特兄弟的首飞隔了六年。它向世人宣告:对飞天梦的探索,中华民族的脚步也毫不迟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绝不在其他民族之下。
通往梦想的征途从来不是平坦的,莱特兄弟首飞后损失的只是飞机,冯如献出的却是生命。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参加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坠毁伤重不治,不幸逝世,年仅二十九岁。史料记载,临终前,病床上浑身是血的冯如留下遗言,声音断续却字字清晰: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中弹倒地的英雄依然是英雄。
冯如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为人类飞天而探索的行动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世人所铭记,他那追梦蓝天的精神绵延长存。不仅中国人一直把冯如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美国人亦将冯如称为“天才的航空发明家”。2009年9月19日,在美国奥克兰的兰尼大学举行了冯如铜像的揭幕仪式。这是高傲的美国人在美国国土上为他们所景仰的中国人自发竖立的第三座铜像,前两位分别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和清代的禁烟英雄林则徐。
冯如一直活着。他不仅活在美国的草地上,更活在所有仰望天空心怀梦想的人心中。
20世纪末,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成功研制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它采用双引擎、三角翼、优化的航电系统,最大平飞速度达到2马赫,低空突防有效半径为1093千米,远程空中截击半径高达1852千米,最大载弹量9吨。这款飞机因为具备超乎寻常的灵巧性和机动性能,成为法国海军及空军现役主力战斗机,被形象地称作“阵风”,单机售价超过9000万欧元。
曾有人问飞机制造公司的老板,“阵风”的诞生,谁是最大的功臣。投资方?设计师?制造商?还是购买者法国军方国防部?老板的回答是:最大的功臣是“阵风”的试飞员。
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真正的“阵风”。
“飞机在正式使用前进行试验性飞行,用来检查飞机的设备和验证飞机的性能等。”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试飞”的定义。
飞机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发明创举之一,由飞行器而引发的航空革命以及由此衍生的航空航天业,如此重大且迅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可能是发明者远没有料到的。飞机诞生一百多年来,体量从微型飞行器到巨型飞机,飞行速度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飞行高度从贴地飞行到翱翔外层空间,空中作战半径从近距缠斗到超视距空战,飞机驾驶方式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和追求就这样一次次突破思维的界限,并将痕迹烙印在无垠的天空。航空的功能,不仅仅是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更使人类这个之前总是紧临地面垂首行走的种群抬起头来,将思想的目光连同对欲望的追逐放射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由此无限拓展了人类文化文明与科技文明的外延,在带来技术的变革与参照、经济的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蕴含着政治的抗衡与角力和国防军事的相持与较量。一种先进飞机的现身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更代表一个国家国力的提高和其在世界上地位的上升。
在今天,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水平,直接决定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进程。对于风云频仍的地球人来说,和平从来就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它需要无数阵列的大国利器作为丰富内涵和强大背景。
没有制空权的国家遑论国土安全。
没有强大的军事航空工业,遑论人民安全。
要想把飞机这样一个系统庞大复杂的航空器最终锻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剑,完全依靠飞行者勇于实践的精神加上积极作为的行动——试飞。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飞实践,那些天才的灵感、奇妙的设想、宏伟的蓝图和各种千变万化的零部件,才能真正化为飞翔的翅膀。
没有试飞员,再好的设计也无法真正变为合格的装备。
美国人莱特兄弟驾驶自制飞机迈出了有人驾驶动力飞行的第一步,开创了航空科技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动力飞机试飞之先河。驾驶自制飞行器的莱特兄弟与冯如是第一批飞行者,也是第一批试飞人。
中国空军试飞员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航空武器装备的试飞任务。几乎所有的军用、民用飞机都要经过空军试飞员试飞后才能进入装备列装。从某种程度上说,试飞员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防工业乃至航空工业的高度,最终决定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空军试飞员的高度,是中国军人的高度,更是中国居于世界的高度。
蓝天探险的试飞是世界公认的极富冒险性的职业,每型现代战机列装前,要完成数百个科目、1500到4000架次飞行试验,伴随出现的各类故障数以千万计。即使是世界航空强国,每一种新飞机试飞成功前,也要摔上十架八架。一种新型战机的飞天之路,就是条试飞“血路”。
让我们走近这群直面生死的大勇者。
走近这群叩问天门的试飞英雄。
一、貌不惊人的001号
一架貌不惊人的飞机安静地停在跑道一头,鸭式外形,朴素的绿黄色机壳,流线型机身上只有寥寥几个醒目的鲜红色的字:001号。这一天,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1998年3月23日。四川成都。温江机场。
天还没明,机场上的跑道灯提前亮了。
两位戴着胸牌的军官站立路侧,挥手引领着数辆军用吉普驶入机场重地。荷枪的哨兵验过口令后,打开钢栅栏,放车队进去。5分钟后,一队士兵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内,几束交叉的探照灯光无声地巡回扫过,压低的声音和控制了速度的车轮,以及许多双着军用胶鞋的脚,篦子一样篦过偌大机场内的每一寸土地。数小时后,这些士兵重新回到车上,在太阳跳出地平线时,所有人员和车子都在跑道的尽头消失了。
天亮了,这个号称“天府之国”的宜居城市,在阳光和春风的沐浴下醒来。
早饭后,一些贴着特殊标记的车子穿过春意盎然的街头,一路向西驶过。与当年基蒂霍克小镇的居民没能及时目睹莱特兄弟试飞“飞行者一号”的遗憾不一样,这一天,一些早起出门的人预感到:今天,这个城市的某处,将有重大的事件发生。
车队行驶的方向是城西,那个被大片鲜花、绿树与围墙环绕的地方,是军事重地,老城区人管它叫“黄田坝”。天府之国的人们还不知道,从这一天的晚些时候起,全世界都将知道中国的这个地方。
上午10点,随着锣鼓的喧哗一起进入机场的人们看到,越过草长莺飞的草坪,在彩旗、警戒线和哨兵组成的多层安全带之内,一架飞机静静地停放在停机坪上。
今天,这里将举行一架国产新型战机的首飞。
首飞是严格保密的,见证首飞的除了总设计师及其带领的技术人员团队、首飞试飞小组成员、历年参与课题重要领域的设计生产制造的专业人士,还有就是这一领域军方和官方的领导及负责人。只有极少数经过严格审查的媒体被允许进入核心区,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接到了关于这次事件报道范围的明确要求。
同样是出于严格保密的要求,新机的机身没有做外观处理,甚至没有编码标识。许多年之后,一些军迷还会频频提起,无不惋惜首飞当日的这一款原型机在初出闺门时是如何未加修饰素面朝天,与十年之后在珠海航展上亮相时艳压群芳的定型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后者那威风凛凛、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容颜,是怎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当日西方媒体在评介这一款新机时曾说: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这一天的天气并不理想,阴且有雾,但并没有下雨。气象报告说午前的能见度不足500米,远达不到首飞的飞行要求。9点不到就赶到的人们看到,机场跑道上往日停放的所有飞机在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有那架貌不惊人的飞机安静地停在跑道一头,鸭式外形,朴素的绿黄色机壳,流线型机身上只有寥寥几个醒目的鲜红色的字:
001号。
二、就是摔也要摔在跑道上
现场那么多人,听到的声音只有两种:秒表声和心跳声。这是一条太熟悉的路,从塔台到战机,210米的距离,他走了十三年。
午后,天气开始转晴。
两辆车子从特别通道一直开到塔台楼下。现场指挥大力挥动了黄色的小旗,偌大的机场上,数万人突然静下来,静得只听得到风吹动旗帜的声音。
当他出现的时候,人群有一刻的喧哗。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首席试飞员雷强从车上下来。他左手拎着头盔,一身特制的橘红色抗荷服使他在人群中格外出众。他今天将要执飞的这架飞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全新一代战斗机。
世界上,空军战机配置先进合理的国家,均采用“高低搭配”的方式,如美国的F-15和F-16、苏联的苏-27和米格-29、法国的“阵风”和“幻影”、美国的F-22和F-35等。鉴于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民空军也开始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高低搭配”。彼时,中国空中防御最大的威胁是超音速轰炸机。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现代超音速轰炸机拥有较远的航程和较大的作战半径,并且凭借其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在夜晚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在低空以复杂地形为掩护,进行高速突防,在深入上千千米纵深后,可用空地武器攻击我方重要目标。因此,防御此类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其边境或者近我方纵深地区就将其拦截。这就要求中国空军歼击机要具备良好的超音速机动性能,以便能够快速起飞,迅速抵达战区拦截目标。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制了歼-X型歼击机。该机主要用来拦截高空高速入侵目标,其最大时速可达2马赫,并首次配备了采用数据链的半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大大提高了截击高速入侵目标的能力。时隔不久,苏联第三代歼击机苏-27问世并迅速装备部队。苏-27航程远,机动性能好,火力强,机载设备较为先进,可以执行较长距离的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也就是说,苏-27可以在预警机的支援下,在轰炸机前形成一道拦击线,阻挡歼击机对轰炸机的拦截。而以歼-X的各项性能来看,要想突破其拦击线非常困难。因此,中国空军需要这样一种歼击机:既具备良好的远程拦截性能,又要有良好的空中机动性能,以便有效对抗外军的F-16、苏-27等级别的战机。这意味着新型歼击机必须有代差的提升,包括气动布局、航空电子、机载武器都必须有质的提高。因此,新型歼击机不但对于中国空军,而且对于中国航空工业以至整个国防工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机在设计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多个第三代战机主要技术特征方面的难题,比如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四余度电传等,这些代表着最前沿技术的成果在当时还鲜为人知,因此研制工作极为艰巨。从80年代中期立项,到科研样机诞生,历经十余载,攻关设计数千次,调整修改上万次。尽管如此,无论理论上的设计与构想多么周密,都仍然只是图纸上的假设、地面上的模拟。如果不经过试飞检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今天,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雷强要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新型的、定位为三代机的战斗机飞上蓝天。那么,它能不能飞起来?飞起来后,还能不能飞回来?
世界航空研制史试飞成功的案例统计显示,新型飞机的新品率(指飞机新改进改动部分占原整机部分的比率)设计一般控制在20%左右,最高不超过30%。但这架新机,气动外形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电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各部分完全是“脱胎换骨”的全新设计,新品率高达60%!通俗的解释是:新型飞机的新型设计部分达到整机的60%。这在世界航空研制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新型机还有一个特点是:飞机的气动布局采用了静不安定鸭式布局方式。这是国内飞机首次采用这种电传方式。鸭式布局因飞机飞行时的状态类似于鸭子而得名,它使得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具有更好的作战机动性能。这是一种新型技术,材料显示,仅仅几年前,某大国著名资深设计研究中心的同类4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全部坠毁。而在此前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采用这种方式的飞机,在试飞中也均发生过坠毁事故。
当天在现场的一位记者——他已经是年过五旬的资深军旅记者了——后来对我说,起飞前,机场上出奇地安静,人们自觉地分站在安全区的两侧。现场那么多人,听到的声音只有两种:
秒表声和心跳声。
听到心跳声的还有雷强。
在看到停机坪上静静停立的熟悉的样机的那一刻,雷强的眼睛突然湿了,心跳得像打鼓。身旁的部队长看到了他通红的脸以及脖子上跳动的青筋,职业性地把手搭上他的脉搏,测了10秒:
心率达到了152。
血压肯定也会高。这是少有的。飞行二十多年,雷强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剧烈的生理反应。
航医立刻站在了他的身边。
雷强摇了摇头,他想说:“我这时候全身沸腾,腔子里的热血都能从天灵盖冲出去,血压能不高吗?”但他只轻轻地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平静了片刻,他向飞机走去。
这是一条太熟悉的路,从塔台到战机,210米的距离,他走了十三年。
十三年,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为它集智攻关,通力协作。几万科研人员拼尽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无数人十数年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多少人黑发熬成白发,多少人甘当幕后英雄,更有以身许国的拳拳赤子,壮志未酬却英年早逝……
天空还有些淡淡的雾,气象数据报来了,能见度依然不够理想。担任首飞指挥员的汤连刚从指挥室的窗边侧过脸来问雷强:“怎么样?飞不飞?”
汤连刚在试飞队伍中被称为老汤、汤头。老汤是试飞部队的老部队长了,叫他汤头不仅因为他姓汤,还有一个深厚的内涵:他是锅长久地融汇了丰富内容并且翻滚着无穷智慧和经验的老汤。如果能打开他的脑子看,你会发现,他的每一个脑细胞都充满蓝天风云。
老汤的话音很轻,语气淡得不行。雷强每个字都听懂了。他再次看天,他想说:“汤头,这天气,比我们平时训练时的还要好呢。”但他没多说,汤头什么不知道呢?所以他只是一点头:“飞。”
汤连刚亦点头,说:“行。”
无须多言,共事十数年,他们彼此太了解了。
汤连刚拎过话筒,像一个大导演:“各部门就位。”
一瞬间指挥室内一片忙碌,人人挺直腰板,神情聚焦。片刻间,各种仪器声、呼叫声、传递报告声此起彼伏。
在场外一角,一群白大褂和灰大褂与一排排设备坐在一起,一些低低的声音在一问一答。这是各系统技术负责人在做起飞前最后的检测。一个接一个的人举起了标着“OK”的纸片,或者给出手势。所有的测试都是正常。当然,所有的测试都只是地面的理论。
总设计师宋文骢走过来,此刻,一向稳重的他步子似乎有些晃,但声音还是沉静的:
“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雷强湿润的目光望向了宋总的头顶,顶着一头华发的总设计师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十三年里他看着宋总一头的乌黑渐染霜雪。雷强一边戴头盔一边说:“宋总您放心,只要飞机的发动机还在,哪怕断胳膊断腿,我也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
雷强紧了下扣带,突然笑了一下:“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热泪唰地涌上,宋文骢紧紧地握住他的手。
雷强深吸一口气,走向战机。
机场上观众鸦雀无声,人们伫立不动,无数期待的目光无声地聚焦在那一点移动的橘红上。
部队长屈见忠走出塔台,一言不发地走到雷强面前,面色凝重地拉着雷强的手,二人并肩直行,彼此一路无语。一直走到飞机的舷梯下,屈见忠目送雷强登上舷梯,进入座舱。进舱回身的那一刻,雷强一抬头,看到了屈见忠脸上滚落的泪水——共事许多年,飞过无数次,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局长掉眼泪。
14时28分,两发绿色的信号弹冲向天空。
耳机里传来指挥员汤连刚的声音:“准备好了,开车!”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点火、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机头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前轮优美地抬起,瞬间,巨大的机身离地而起,呼啸着冲向蓝天。
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全场一片欢呼。
飞机开始爬升。之后,加速。减速。调整油门响应。模拟减速下滑。下滑。高度降至500米,一切正常。通场,减油门。
一圈,两圈,三圈。三圈过后,预定的试飞动作完成。
这期间,雷强有意轻轻压了压杆,又试了试方向舵,检测坡度和滚转响应。真好!飞机的反应灵敏准确。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这家伙就是这么一架机敏的飞机,每秒可达200多度的极限瞬时滚转角速度可真是够刺激的!
按照预定计划,该返场了,雷强看看油量还十分充足,于是请求加试一圈。得到指挥小组的同意后,他再次按规定动作通场一周。
17分钟后,飞机穿云而下,一个灵巧的下滑,宛若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员,戛然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正中央。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机场上再一次沸腾,人们欢呼着,鼓掌、挥手、跳跃,男人和女人们一起呐喊,泪流满面地彼此拥抱。所有人都把手中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彩旗、帽子抛向天空,向伟大的飞机和试飞员致敬。
这就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最新一代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军用战机——歼-10的首飞。
这是雷强有生以来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飞行,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试飞。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国产战机问世,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之一。
因为新机尚在保密期,当天新闻媒体只做了有节制的报道:
“四百多名国家部委、航空工业部门以及军队各级领导,数以万计的研制科研人员,将整个机场指挥中心和塔台挤得满满的,机场四周的围墙边、草垛旁、屋顶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一向不苟言笑的设计所所长被他的几个过分激动的年轻女下属搂抱得喘不过气来。他终于能够沉稳地站住后,正看到被簇拥着过来的雷强和总设计师宋文骢。于是,他张开双臂,把和着赞美和哽咽的热泪洒在他们二人的肩膀上。
十年后,珠海航展中,新型战机才正式公开亮相,直到这一天全世界人才知道了它的名字:歼-10。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天安门广场。上午11时11分——选在这个时间是为了纪念人民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由151架各型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抵天安门广场上空。由10架歼-10组成的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歼-10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装备,空空作战能力(包括进攻和防御)被视为该型战斗机发展的主要需求。它也是中国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实施战役突击的战略性武器。歼-10的横空出世,标志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在世界歼击机研制领域,中国完成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