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浩气长留天地间
10963000000002

第2章

1919年农历八月初七日,何浩天出生于诸暨县阮市阮家埠村,原名何马照。但在《中华瑰宝知多少》的作者简介中,他的出生年份被说成1920年,我所编的《越中名人谱》关于先生的条目,曾经何先生本人审阅,采用的是1919年说,孰是孰非?何公作古后,我专就此询问了何夫人与浩天先生的胞弟何马灿,夫人说,身份证上写的是1919年。马灿说,哥哥比他大四岁,是属羊的。查万年历,1919年为己未年,是羊年,何浩天出生于1919年应该是不错的。

何氏乃诸暨之望族,始祖远自周成王诵(公元前1093年),周成王之弟唐叔后裔韩王安为秦所灭,其子孙避难各地,转音为何氏,故何、韩同祖。何怡初编的《暨阳佳山何氏宗谱简编》有载:何浩天为唐始迁祖轻车节度使何茂公第三十四代孙、其祖何同光系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其父达材公,字尊三,自幼入读私塾,好学求实,廿岁娶妻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贤淑文静。惜因产后得病而早亡。乃续娶枫桥大户陈姓之女陈爱芹为继室。育三子,长子马照(浩天)、次子马灿、三子马水。浩天先生品德高尚,学识广博,在海内外享有美誉,其三子三媳,均为博士,加上先生本人,可谓一门七博士。马灿、马水虽因长兄的“海外关系”而屡遭磨难,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皆拨云见日,勤劳致富。

何达材本人在35岁前一直以教私塾为业,生活清苦但喜饮酒,颇有陶潜先生遗风,过着十余年田园式的教读生活。后来经友人介绍去杭州珠宝巷水亭子小学教书兼管事务,在枫桥小学读书的长子马照(浩天)即同往省城,一直到晚年才叶落归根,重回故乡。

何浩天在杭州读完中学以后,考入之江大学攻读中国文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18岁的何浩天投笔从戎,转战赣北、湘南乃至印缅等地。他回忆说:“抗战初期,在赣北、湘南战地,为唤起全民抗日,曾爬上梯子,绘制各种巨幅壁画,颇觉喜悦与满足。”这是何浩天与艺术结缘的开始。

在湖南长沙,何浩天在东北军105师政工队任队长,经同事周建石介绍,认识了周的姨表妹周建藩。当时周才年方十八,正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后毕业于国立长沙师范学院),父亲周绍棠也是一个抗日军人。武汉保卫战开始后,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把周家大院夷为平地,炸死了周家许多亲属,周建藩父母虽幸免于难,但周家从此元气大伤。周建藩对日寇恨之入骨,因此,1939年,同仇敌忾的何周两人走在了一走,1942年终成眷属。从此相濡以沫,一路走来,成为相伴70年的恩爱夫妻。

婚后两个月,何浩天就参加了远征军,在滇缅边境与侵略军作殊死的战斗。以至长子平东在桂林出生时,他还在远征军作战。

不久,达材公亦病逝,享年才六十余岁。这一天,正是家家团圆的大年三十,但浩天远在云南,接报后,无法回乡治丧,只寄回十元钱作丧仪,一星期后,母亲陈爱芹悲痛过度,相继而亡。何浩天在晚年每思及此事,常仍有余痛,总觉得父母生前,不能尽孝,对不起养育自己的双亲,故在阮市的何周轩内设立了“达材门”与“爱芹门”,以志纪念。2008年5月的母亲节,他还在园内树碑一块,并赋诗一首,怀念母爱。同时,为了纪念和周建藩这一段缘分,浩天先生也在何周轩内建造了两座以岳父、岳母名字命名的石门。

抗战胜利以后,何浩天出任云南省政府主办的《正论》周刊总编辑,后又担任昆明《青年报》的主编。其思想进步,文笔犀利,以至于在重庆为大公报写稿时,遭到顽固势力的注意与不满,为此,被投入监狱,坐了几个月的牢,尝到了铁窗生活的滋味。

出狱后,他入重庆中央军校受训,重新回到军队,继续从事政工工作。内战爆发后去南京,在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手下任供应司令部上校主任。1948年奉调台湾,在岛上一住就是60多年。其间,曾赴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深造并从事研究工作,返台后于辅仁大学任副教授。

由于浩天先生后来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声望淹没了早期的这段经历,以致许多介绍他的材料都语焉不详,甚至只字不提。如今,浩天先生已经成为有定评的故人,为完整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没有必要再作为“隐私”而加以保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