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11125300000003

第3章 严私德(2)

二、欲不可纵

不要做那些无益之事而耽误、妨碍了那些有益的事,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不看重奇异之物、不轻视实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

《群书治要·老子》中有“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在这里也泛指各种味道或者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口爽”的“爽”有丧败的意思。过度重视这些美味,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味觉。人如果特别喜欢辣、辛等味道特别重的食物,吃到最后舌头都吃坏了,不敏锐了,一些食物的原味,譬如说青菜原本的清香就尝不出来了。人对食物的欲望愈淡、口味愈轻,他的味觉就愈敏锐,愈能够吃到食物的原味。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味道很重的食物,愈吃口味愈重,给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最后就会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病。像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等,都和吃的味道过重有关。欲望愈来愈重,最后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了。

《群书治要》最后一卷中的《抱朴子》里有一篇文章《酒诫》,把饮酒的危害描述得淋漓尽致。

“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豪锋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鲜不及祸。世之士人,亦知其然,既莫能绝,又不肯节,纵口心之近欲,轻名灾之根源,似热肠之恣冷,虽适己而身危。小大乱丧,亦罔非酒。然而俗人是酣是湎。”

后边还描述了酒后乱性的癫狂场景及各种酒徒的不同丑态:在宴席刚刚开始时,还显得谨慎庄重,说话较少且仪容整齐。像咏《诗》那样和悦恬淡,举杯恭祝身体健康,虽然微醉,还能自我把持。可是没过多久,就感到身体飘飘然,两耳发热。于是琉璃、海螺制成的酒器都满上了,斟满、干杯,没干完要罚酒的酒令喊得更加带劲了。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仍不许离去,甚至将人所乘之车的车键拔出来投入井中。这时候醉得口里吐出了脏物,鼻子里流出了鼻涕,真是有失常态。不时蹁跹起舞,离开座位,边喊边叫,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有的和人争辩求胜,有的哑哑独笑,有的自言自语,有的呕吐得几案座席到处都是,有的跌倒爬行、行走踉跄,有的摘下帽子、解开腰带。平日操守好的,也变得像华督那样四处乱看;平日性情怯懦的,也模仿大力士庆忌那样显示能耐;平日性格稳健的,变得如飞蓬旋转,四处叨扰;平日端庄严肃的,却像鹿跳鱼跃一样闹腾不已;平日不善寒暄的,也都会拊掌来附和叫好;平日谦恭而与世无争的,也变得趋炎附势,去同地位高的人交往。这样,廉耻的礼仪毁弃了,而荒唐错乱的毛病出现了;卑鄙的品性显露,傲慢凶狠的态度产生了;精神错乱,善恶颠倒。有的醉酒者驾驶着马车,奔向坑谷也毫不惧怕,把高低不平的山坡当成了蚂蚁穴;有的登上高处,脚踏危岩,快要坠落还不觉察,把悬崖深渊当成了牛蹄印;有的任意摔东西泄愤;有的对妻子儿女发酒疯;有的对奴仆乱用酷刑;有的甚至用利刃刺杀六畜;有的在屋里点起烈火;有的则迁威怒于路人,加害于朋友;有的因酒后发疯轻慢了严厉的主人而被杀;有的因触犯了凶暴之人而陷入了险境;有的虽说的是尊敬的言辞,但烦琐而背离常理;跪拜的礼节虽多,但是徒劳而毫无敬意;臣子在君主、父母之前失礼,年幼卑贱的人在尊长面前无礼轻慢;把一般的闲谈视为攻击谩骂之辞,把忠言劝告当作是侵犯自己,于是拔刀相向而不计后患,挥动棍棒而不顾前后,最终结下血海深仇,招来杀身大祸。

酒所引起的灾祸,多得难以记载。人们欢聚时,却没有人舍得放弃饮酒。举杯之声不绝于耳,不管能不能喝,都开怀畅饮。把残留的酒滴说成是没喝完的剩酒,认为对方迟迟不喝就是看不起自己;把整瓶酒都倒给所敬之人,殷勤反而变成了不厚道。劝酒不肯端杯,催促不肯饮尽,难看的脸色、难听的话便因此产生了。

古时候发明酿酒的仪狄因向大禹进献美酒而被疏远,夏朝因此而兴起;酒糟堆成山,酒浆满池,结果夏桀、商纣因此而亡国。丰侯获罪,是因为头上顶着酒樽,口中衔着酒杯;刘表政事荒废、衰败,是因为他珍藏着伯雅、仲雅和季雅三个酒爵(就是三种酒杯)。赵武失去民众,子反被杀戮,灌夫被灭族,季布被疏远斥退,子建被免官黜退,徐邈被禁言,都是因为酒,但是社会上的人们喜爱饮酒并以饮酒为乐的人很多很多,而戒酒怕酒的人却很少很少。乐之者众,戒之者少,劝诫的箴言又怎能有效果呢?只希望君子能够节制饮酒。

这一段话把饮酒的危害描述得淋漓尽致,那些喜欢饮酒的人确实应该引以为戒。

很多人说,“饮酒可以减轻压力”,其实这句话似是而非。饮酒就是麻醉自己。有痛苦的时候才需要麻醉。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很简单,就是因为人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好,没有读书明理。唯有承担起责任,把五伦关系处理好,人生才会愈走愈充实,才不会觉得空虚。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不需要用醉酒麻醉自己,从而躲避痛苦。

《左传》上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动乱,太子御寇被杀。公子陈完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想让他做卿。陈完辞谢说:“我是流亡到齐国的人,您收留我就是对我很大的恩惠了,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官位呢?”最后齐桓公任命他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职,陈完就接受了。随后他请齐桓公喝酒,两人喝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齐桓公说:“我们点上灯接着喝吧。”因为正喝到高兴的时候,觉得还没有尽兴。齐桓公喝得这么高兴,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陈完没有答应。他说:“我只是选择了在白天来招待您,没有选择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听从您的命令。”这就等于把齐桓公给直接拒绝了。陈完还陈述了拒绝的理由:“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中国人说无酒不成席,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不能够没有限度地喝下去,这才符合义,这才是适宜的。能让君主完成礼,同时又不饮酒过度,这才是对君主真正的爱护。话说到这种程度,齐桓公当然不好意思再继续喝酒了,一场酒席也就到此结束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即使对于国君的要求,古人如果觉得不符合礼仪也都会婉言拒绝。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礼的节度。

古人说“无酒不成席”,我们要明白,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绝对不是以此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满足口腹之欲,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什么是文化?能够上升到文化层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酒是表达敬意、表达感恩的,如果你喝得过分了,由清醒变得糊涂,喝醉之后,胡言乱语、吐了一地,就失去了领导者的风范,就让人轻视,没有了威仪,那怎么能够称为文化?这个就是变化气质变化到相反的方面去了。《朱伯庐家训》中也说:“宴客切勿流连。”当然,半夜喝酒就更是不对的了。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群书治要·老子》)骑着马驰骋、打猎,追逐野兽,马又一直在运动中,人会心神不宁,心性会被引发得比较狂野。在杀野兽的时候都是一种杀戮的心,与人的慈悲心是不相应的。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在厨房里经常杀小动物,杀生害命的事见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人的同情心、慈悲心就愈来愈少了,所以,君子远离庖厨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唐太宗是武将出身,很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外出打猎,途中突然遇上了大雨,他的雨衣也被浇漏了。这时他问谷那律关于雨衣的事。谷那律当时担任谏议大夫,他有一个绰号,叫“九经库”,是当时的名臣褚遂良给他起的。我们现在讲的十三经是宋朝以后确定的,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明经科,考九经。九经是指三礼、三传、《易》《书》《诗》,合起来称为九经。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是指《左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谷那律被称为“九经库”,说明他对经典非常通达。

唐太宗问谷那律:“雨衣怎么样做才不会漏雨呢?”谷那律回答:“如果用瓦来做,肯定不会漏雨。”怎么能够用瓦来做雨衣?那是不可能的,穿在身上很重,也不方便。“听思聪”,唐太宗就明白了。谷那律的言下之意是希望自己不要经常出来打猎,那就不会被雨浇到了。唐太宗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赏了他五十锦,还有一条黄金为饰的带子。从这里我们看到,唐太宗虽然喜欢打猎,但他也熟读经书,知道打猎的害处。当谏议大夫提醒他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且鼓励人们给他提建议。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群书治要·老子》)“难得之货”是指很贵重的、难以获取的货物,譬如说金银珠宝、珍禽异兽、玉石古玩等,这些东西都会让人心浮动。“妨”是损害的意思,就是人看到这些金银珠宝、珍禽异兽、玉石古玩等起了贪心,要去追求了,有些人的一生都会耗费在物欲的追求中。很多人买房子、买车子,买这些昂贵的奢侈品,耗掉了一生的精力,最后连自己的孩子、家庭都没有照顾好,更谈不上个人灵性的提升了,最后人生也会很悲哀。

除了对自身的伤害之外,对社会风气的伤害也很大。《淮南子》记载,衰败之世的社会风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就是重视远方而来的东西,珍视难得的财物,而不注重生活必需品,使天下质朴敦厚的风气日渐淡薄,以清为浊。这种“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的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抢购、收藏这些东西,想方设法地获得这些东西,结果偷盗的现象也会愈来愈多。

《论语》记载,季康子患盗,就去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图财物,包括这些远方而来的财货和难得的珍宝,即使你奖励人们去盗窃,人们都不会去做的。上行而下效,上边喜欢什么,下边就会跟着效仿。上边的人重视伦理道德,下边的人也会注重修身;上边的人重视这些难得之货,下边的人也会跟着去收藏、抢购。《老子》中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者也。”如果在位者自己没有欲望,那么百姓之间的风气也就自然淳朴。

《群书治要·尚书》中记载,在周武王时期,西旅国来向周朝朝见时,献上了一种名叫“獒”的猛犬。太保召公得知此事后,立刻撰写了《旅獒》一文,提醒劝诫周武王。这篇文章写道,圣明的君王慎修德行,四方外族之邦来归顺朝见,不论远近都献上当地的特产,不过是一些吃穿器具之类。圣明的君王于是借此来显扬恩德于异姓诸侯国,使他们不要荒废了政事;又将宝玉分赐给同姓的诸侯国,以表达对亲情的重视。人们不轻看这些物品,因为它代表了君王的恩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弄人就丧失了自己的品德,玩物就丧失了自己的志向。不要做那些无益之事而耽误、妨碍了那些有益的事,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不看重奇异之物、不轻视实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犬马不是土生土长的不畜养;珍禽异兽不在国内繁育。不要把远方之物看得那么宝贵,远方的人就会归服;所看重的只是贤德之人,近处的人就会安心。平时不慎重对待细微的行为,最终会损害大德。就像要堆起九仞的高山,却功亏一篑。若能真诚地奉行这些劝告,百姓将永保安居,天子才能世代称王。

古人“见微知著”。看到有人送了猛犬“獒”,立刻就担心周武王沉溺于远方之物,把远方的贡品看得很珍贵,而丧失了自己的德行。所以,马上就写了这篇文章来劝谏,防微杜渐。

如果人的心思都花费在追求远方之货、难得之财上,人心就不会用在提升德行方面。甚至他会问你,什么叫“明明德”?那对我有什么用?当然能这样问的人已经不错了,因为他还知道有一个“明德”需要“明”。有些人醉生梦死、沉溺于欲望的享受和满足之中,一天一天地堕落却不自知,哪里还懂得“明明德”?

一个好的领导者的作风,会带动整个社会好的风气。古人说:“公门好积德。”一个人的影响力愈大,社会地位愈高,责任愈重,积德或者造恶也就愈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的办公室所摆的照片都是和家人的合照,由此可见,主席提倡重视家庭伦理,重视孝道,重视父慈子孝,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特别是2015年,在办公室里又摆上了《群书治要》,这本书被誉为“主席最爱读的书”。习近平总书记这也是在引导我们要重视学习圣贤典籍,重视汲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他的办公室还摆着很多的活页夹,说明做领导者的要勤于政事,日理万机;还有一些照片是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是告诉领导者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爱民。这些都是在引导一种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