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但是子贡却说:“惜乎!夫子之谈君子也。”君子文质彬彬,不仅本质好,注意外在的形式和礼貌,也讲文。只讲文而不讲质不行,就像有人鞠九十度的标准躬,在心里却对对方不恭敬,只有文而没有质,是不正确的。然而只讲质不讲文,也是不正确的。就像有些人,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但是缺乏“文”方面的教育,乘坐公共汽车时连上衣都不穿,虽然他们有很好的本质,但是缺少外在的形式,也不会让人有好的观感。
所以子贡就说,君子应该“文质彬彬”,既讲外在的形式礼貌,也讲本质。君子话说出去,错了以后“驷马难追”,所以子贡说:“驷不及舌。”据此就成为两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告诉我们,话一说出去,是非善恶就决定了,再想后悔也来不及。
在《论语·子张篇》里也有相关记载,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不可不慎也。”一个人的心理、修养、学问都包含在言语中,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很好学,他说:“请问其目。”请给我详细地讲一讲怎样把这个要求落实吧?
孔子就说了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非礼勿言”,就是指说话要合乎礼。礼的内容包含很多,如恭敬人家、不损害人家,凡是不符合礼的话就不说。可是现在有些领导以说黄色段子为乐,完全做不到非礼勿言。
古人讲礼,对于口非常注意,教人要“守口如瓶”,因此我们平时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注意,不要说错话。诽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可以的,如果说了一句普通的话,虽然没有针对某个特定的人,但是话说出来伤风败俗,也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这个罪过也就更大了。
因此现在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要特别小心,想做社会大众传播事业,最好学习传统文化。有些不良媒体喜欢到处宣扬那些伤风败俗的事、绯闻、小道消息。这样的宣传不仅没有把人善良的一方面给引发出来,反而助长了人的恶,不能引起一个人的羞耻之心。
所以,做广播电视媒体的人要懂得应该传播什么,特别是那些公众人物说话更加要谨慎。如一个明星,当有记者采访他,问到他和一个女子不正当的婚外关系,这个男子为了遮掩自己的丑事就说了一句“这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犯下的错误”,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影响很大,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大家会认为,我们这么崇拜的人,都说这是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犯下的错误,那我们犯这样的错误也很正常了,这样就会引导大众做不仁不义不道德的事情。“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所以,公众人物说话更要谨慎。
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人对男子的道义、恩义、情义特别重视。任何一个有道义、情义、恩义的男子都不会轻易出轨,这才是我们社会需要宣扬的主旋律。
什么是虚言?很多人喜欢夸夸其谈,即喜欢自夸。自夸就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好东西,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自夸实际是由于怯懦,在别人面前感觉到有压力,因此要在别人面前展示现实中自己没有但比自己实际拥有的要好得多的东西,这样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高声叫卖的人卖的东西往往是比较差的。
如果有人向我们炫耀他的优越性,我们就要懂得,这恰恰证明他并不具备这种优越性。无论这种优越性是学识、勇气,还是财富或社会地位方面的成功,我们都可以从他的夸耀里推断出他在这方面是一无所有的失败者。
一个真正具有能力并且成功的人,是不会大肆渲染自己的成功的,因为他满足于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切。我们还发现,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失去自己已经拥有或者将要拥有的东西,并且会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挫折。
中国有一句古话:“虚言折尽平生福。”如果我们喜欢自我夸耀或者说谎,就会使得那些本来应该在我们命运中实现的实实在在的美好只能实现在自己的虚言之中。有很多人喜欢说谎,把自己想象中将会拥有的东西提前挪到今天拿来吹牛,没有得到什么就说自己得到了什么,自己租的房子说是自己买的房子,这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气,一定要改正。
自夸很难维持长久,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从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不安,所以我们如果明白“口为祸福之门”的道理,就会慎重言语,言语才不会有太多的过失。
所谓慎言,范围很广,还包括不能说粗鲁骂人的话、挑剔抱怨的话、指责批评的话、怨天尤人的话,还有勾引诱惑的话、搬弄是非的话,等等。
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语,从早到晚,如果我们在说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口吐毒舌,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影响了别人的心情。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责、愤怒,我们想一想,受到最大伤害的人是谁?不是别人,首先是自己的身体。所以,为什么要口不出恶言?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别人负责。
“讷于言”,重点是教导我们说话要谨慎,而不是该说的时候也不说话。《论语》里记载,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当过失讲,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像年少者侍奉年长的长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么样才能做好呢?“博我以文,约之以礼”,要在学礼上入手,这个礼就是平常生活的规范,侍奉君子就是侍奉有德有位的人,与侍奉普通人不同,君子或有位或有德,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那么要从哪里做起呢?要从学习《弟子规》做起。
中国自古上学先念“口而诵,心而为”,口里念诵,心里研究,必须口里念熟,才能够在生活上随时提醒自己。之所以要把《弟子规》背诵下来,就是在生活的每一个境界中都能够时时提起。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就是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被称为躁。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比如,君子还没有问,自己就先说,这就是犯了心浮气躁的过失。再比如,在集会的时候,如果在座的是你的晚辈,可以随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主席或者主人若与你说话你才可以说,如果没有人同你说话,你不问自说就是心浮气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当说而不说,被称为隐。孔安国注:“隐,不近情识也。”比如,君子已经问你了,你就应该把话明白地说出来,如果不说就是犯了隐匿之过。不论长辈晚辈若是问你问题,你吞吞吐吐,就是慢,骄慢很容易得罪人,便是过错。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谓之瞽”。这个颜色表示意向,与人说话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说,否则等于是盲人,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九、好学近乎知
我们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必须自己知道学习的意义。要读圣贤书,要学做圣人。
“好学近乎知”,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这样才能有成就。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都是自主自愿地去学习,不用老师逼迫,他自己就废寝忘食,这样的人才能有成就。曾子就给我们做出了“好学近乎知”的榜样。
《群书治要·曾子》中就给我们讲了什么叫好学:“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就是君子要能够“攻其恶”,责备自己的不良行为、自己的过恶;“求其过”,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强其所不能”,自己还不会做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加强,勉励自己去做得尽善尽美;“去私欲”,要克除自己的私欲;“从事于义”,做事情都要依照义的标准来做。
古人告诉我们义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无论是起心动念,还是言语行为,我们都能够符合这三个标准,才叫“从事于义”,这样做才可以称得上“学”。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这句话讲君子要珍惜时日来学习,古代的人学习都非常珍惜时间,只有废寝忘食地发奋读书,才能够有所成就。而且要适时地把所学的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去落实。难做的不回避,容易做的也不盲从,只考虑是不是符合道义。“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就是说白天攻治学业,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检查,一直到老死,一辈子都这样坚持,这才可谓坚守学业啊。这句话是曾子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向我们汇报,我们知道他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他自己确实是这样去做的。
后面还有一段话也是表现出曾子的好学。“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孔子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他好学,所以孔子成为圣人。他是怎么样成为圣人的呢?是靠好学而成就的。我们讲“好学近乎知”,“好学”和“知”很接近,因为知是我们本性中所自有的,通过学习可以达到接近知。
《中庸》里告诉我们,怎么样才是好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说,学就要学会、学能,没有学到能的时候,就不能放下;我们有机会提问,那就一定要问得彻底;思考问题一定要思考透彻,思出一个结论,思出一个所以然;辨别问题时一定要辨别得非常透彻、彻底明了;我们要实行就要行到十分,不要只行到八九分就停止放下了。虽然人的能力、智慧、聪明不相等,但是只要肯学、好学都能够成就,所以不要自暴自弃,像《弟子规》里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虽然我们的能力比不上人家,人家一下子就做好了,但是我们下上千倍的功夫,我们的能力也能变强,就看自己肯不肯学、肯不肯干。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必须自己知道学习的意义。读要读圣贤书,要学做圣人。所以学什么最重要呢?
学不是我们学知识、学技能,重要的是能够学圣贤教诲,也就是要读“四书五经”。中国古代的不少皇帝都很好学,我们现在人也很好学,但是学的内容和古人不一样。皇帝要学习的时候,一定是请一个对经典(包括儒释道的经典)很通达的人,给他讲解一段,带着群臣一起来学习。
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皇帝都会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诲讲给自己听,他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学习,所以全国上下思想一致,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没有生起。
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每一天也去听讲课,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每天在讲,结果听到大德们所讲的都像是在批评自己,最后她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废弃了。结果怎么样?“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人不学圣贤书,自私自利的习气和欲望就会生起来,结果就导致了清朝政府的急剧腐败,最后被外族所侵。
凡是在历史上稍有成就的皇帝,他们都尊重历史,都熟读圣贤书,以史为鉴,所以学才能够“近乎知”,才能学成圣贤。
很多人学习有障碍,成不了圣贤,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在《大学》中有一句话,“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道必须以忠信的心、诚敬的心来学习,才能够获得。如果自己很傲慢,还看老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个骄慢之心一生起来就学不到东西了。所以古人说,一个学生如果观老师的过失,这个人一定不会学有成就。
所以古人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么,“千分诚敬,就得千分的利益”,我们没有诚敬,就获得不了任何的利益。即使这个人是个凡人,你把他当成圣贤来看待,你从他身上所得到的就是从圣贤那里得到的利益;如果这个人是圣贤人,你把他当成凡夫俗子来看待,即使孔子在你面前,对你也没有帮助。
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在一个地方修学,有的人修学提升很快,而有的人却没有提高,什么原因呢?就在于我们的心不同,我们的态度不一样。所以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重点是什么呢?重点就是忠信。忠信是学习的要点,也是传授生徒的要点。比如,《大学》中说“忠信以得之”,《论语》也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述而》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是讲忠信的态度对我们求学的重要性。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学成,有的人却学无所成,主要是态度不一样。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群书治要·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