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琏,字景瑚,1900年出生,祖籍福建永定,在湖南长沙度过其少年时期,因而,在他的性格里,既有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着湖南人的坚定和倔强。他的父亲是一名经营水烟的商人,在长沙开了不小的商铺,后在西方香烟的冲击之下,家道中落。在家境还好的时候,父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专门请了私塾教师教他识文习字,他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打小就给他讲《三国演义》中的传奇故事,由此赖琏喜欢上了文学。新学兴起,赖琏进到岳云中学学习,当时正是辛亥革命之后,著名革命家黄兴回乡省亲,赖琏在街头欢迎的人群当中,目睹了黄兴的英姿,十分钦佩。后又到美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雅礼大学读大学预科,那时,他是一名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学习之余,爱读陈独秀所办的《新青年》和傅斯年所办的《新潮》杂志,不满北洋政府的混乱和腐败,和同学一起在街头、乡村做过演讲和鼓动,这些和他在主持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期间,严禁学生闹学潮是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
在雅礼大学就读时期,赖琏虽爱好文学,但认为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发展工业,由此,立下了学科学技术的志向,他最好的同学是柳直荀,柳则立志学医,两人相约将来科学救国。当时,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正兴起,两人打听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一个名叫毛泽东的学生,和在北京的赴法勤工俭学组织有联系,于是相约去岳麓山山脚的一个小乡村去找毛泽东。此小山村就是今天位于长沙市新民路的新民学会旧址,即蔡和森故居,当时蔡和森一家人住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一帮“同学少年”常在这里聚会。
赖琏和柳直荀那一次并没有见到毛泽东,但见到了蔡和森,他们称之为“老学生”。“老学生”蔡和森给他们讲了关于勤工俭学的方法和各种困难,总之是不太乐观,对赖琏是一个打击。后据赖琏回忆,他之所以最终放弃赴法国勤工俭学,是他们后来了解到毛泽东不是一个对勤工俭学很有办法的人,很多去找过他的人都比较失望。一年以后,赖琏有两个同学去了法国勤工俭学,但他们一到法国,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发起勤工俭学的吴稚晖等人也没有给予援助和指导,这两位同学便转到美国留学去了,至于其他一些人,比如周恩来、陈毅等人则加入了共产党。
关于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这件事情,赖琏的回忆是片面的,事实上,当时中国有大批青年学生去了法国,大都找到了工作,发起人也提供了资助,毛泽东更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曾向章士钊借款以资助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建国后,还用自己的稿费还了章士钊两万元。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很多学生后来的确参加了共产党,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政治立场不同的赖琏在谈及这件事情时,有片面不实之言。
1919年7月,在他的一位美国老师帮助之下,赖琏去了美国留学。至于他的那位同窗好友柳直荀,走上了和他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在赖琏出国之后,柳直荀并没有去学医,而是认识了毛泽东等人,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经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到鄂西北根据地工作,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1932年9月,柳直荀在湖北监利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年仅34岁。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1957年2月,柳直荀的夫人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主席,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李淑一,并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其中有著名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诗句,表达了毛泽东对柳直荀的怀念之情。
在赖琏后来的回忆文章里,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对当时自己选择去美国留学并加入国民党深为庆幸,对柳直荀的选择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和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