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论题上来。应该说,从宏观上,或者说从战略上,把自己要与之交际往来的众多他人都视为工具,当作工具来使用,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十分应该。然而,从微观上,从战术的角度看,却绝对不能把众多的他人视为工具的,谁要是那样做,势必要倒大霉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人,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你的一己私利全得靠他们来帮助成就的呢。可见,视为上帝也不为过。因此,为了实现你的一己私利,便有个如何与他们相处的问题了。在合作过程中,你能始终顾及对方的尊严,欲求,让对方得到他所应得之利益,才会与你合作下去。你的一己之私利也会得以实现。当然,无论怎么做文章,永远是在“关系”上作文章。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你与他们之间虽属对立的关系,却不是敌对的。而是一种在各自利益层面上互相依存、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关系。
决定一个人人生成就大小的,是人的内在而非外在,也同其人是否懂得人性,善于利用社会生活规律大有关系。所谓利用社会生活规律实则是利用人性,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成就自身。
7、人是靠自己特有的东西来谒于社会的
人都是靠自己特有的东西作为武器来谒于社会的。金钱、权力、地位、美貌、知识、技术、学问,等等,因人而异,就看各人拥有什么了。
在未有金钱以前,人们物质上的往来是以物易物。金钱出现后,金钱成为财富的象征。在社会生活里,有权可以弄到钱,有地位、权势可以换到钱,名声也可以转化为金钱,对钱的贪婪又变成对权力、权势、地位、名声、荣誉的贪婪。其实,一切都是为了钱。通过拥有足量的钱,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便是生活的本质,社会的真相。
每个人都想引人注目,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而这就得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至于靠什么,因人而异。在现代社会,不外两大途径:一是拼命挣钱,从而拥有巨额财富;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即所谓的“出人头地。”前者以财骄人、炫人;后者以才显世、名世。
然而,人类是不会以够用为满足的,也不会以已经拥有的为满足的。人类永远是追求过剩的动物。够用之后,还要争取荣耀、荣誉。而荣誉是世人给的,而不是自己封的,世人给你荣誉,靠的是你对社会、人类所作的贡献的大小。以才显世的人,他们的发明、创造,所写的著作,所做出的艺术品,或所创立的思想,便是其产品。这些产品已直接对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人们凭其作品给予其应得之荣誉。而挣钱的却不然。他们所挣的钱,是个拥有物,严格地说,还是工具,处于工具状态,得通过花出去,为社会、大众谋些利益,才能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才能获得荣誉,体现其人的人生价值,这便得转个弯儿才行。这便是富起来的人们拿出巨额财富搞基金会、办公益事业之由来。
钱、性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东西。人们的追求基本上是围绕这两大目标进行的。只有这两大目标都实现之后,人们才有心情去享受其他方面的乐趣。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人的终生追求也就是这两大目标。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乃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只属于那些特别有大志的人。这样的人永远是少数。
从世情看,人们并不问你从哪里来,所关注的是你到哪里去,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走得多远。人们看人,是看结果的,“过得海便是神仙”这句话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世态。一个人,当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的时候,世间之人是不会留意他、关注他的。然而,当他在事业上闯出一些名堂来,有些建树时,便会引起众人的注意了。曾有一领导说过,当官后亲戚突然多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功成名就之人,可以干些卑微的工作,不但不会被人看轻。相反,却会被人看重。然而,当一个人尚未有所成时,还处于默默无闻状态时,老干些卑微琐碎之事,却会被人瞧不起,说他没出息。这就是世情,社会就这样。
人都讲面子,而支撑面子的,永远是背后的实力。实力强大的,不靓而靓;没有实力的,美也不美。在众人眼里,强者矮而不矮,弱者高而不高。实力强而貌不美者,人们说他有特色。无实力而美者,人们说他空有一副臭皮囊。
世情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胜王败寇。世情是崇尚强者而鄙视弱者的,人们服从的是实力的强大,佩服的是精神的强健。人在社会上求生存、谋发展,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都是单打独斗的。但从实现形式上看,绝大多数是组织一帮人来干的,通过一帮人的共同协作来获取一己私利,或者参与其中,从中获取一己之私利。
团体与团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便有利益之间的争夺。讲理行不通便动武。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纷争、械斗在国家之间的表现形式,或者叫变种。所以,大而言之,我们可以说,人世间一切事变,都是人性相碰撞的产物。
8、世界并不荒诞,因为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人世间不存在纯而又纯的东西,一切都是混杂物、混合物,就看哪一方面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罢了。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区别,便是以其主要特征来显示的。一种特征居于主导地位,其余特征便处于从属地位,事物的性质便由占主导地位的一面来决定。人亦然。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生并不荒诞,世界并不荒诞。因为一切都是人性使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也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世间事,论本质,是古今一样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是从本质角度讲的。“太阳底下都是新鲜事”,是从现象角度说的。两句话都对。
有的人对时下的社会风气深感忧虑,不仅重弹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老调,甚至发出了“人类到底怎么了?”“人类往哪里去?”等等疑问。究其原因,无非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便幻想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来,把这一完美的设想说成是古代就是这样的,再拿这个所谓的古代社会的形象来与现实的社会进行对比,对社会中不好的东西进行抨击,实属幼稚可笑。考究历史,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人自古就有,且代不乏人。可以肯定,以后还会有。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世界不仅不完美,还百般丑陋。但却是真实的世界。没有完美的社会,社会永远是不完美的,也永远是在“不完美”中前进的。
世界就那个样,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从人性角度看,一切也都是正常的。现实世界比小说家、戏剧家、作家笔下的世界更加无序,更加混乱,更加无常,更加出人意料。小说家讲因果,是抽调了生活中诸多偶然因素的。所以,小说家、戏剧家笔下的世界是简单的、单纯的。而现实的世界充满偶然,也不存在什么因果,故而更加复杂多变,然而却绝对真实。为什么没有因果呢?因为一切的果,都是由众多的因、无数的因共同综合作用才形成的,没有任何一个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人们往往强调其中某一个因素,而撇开其他的一切因素,也就虚假得很了。而且,偶然因素极多,偶然因素也是生活中的真实,又怎能排除呢?又怎么能抽掉呢?可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人的经验都不可靠,不可学。硬要去学,十有九是要倒大霉的。
说“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说“无知”也是力量的。其实,在人世间,无知的力量总是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无知无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无知”的力量的强大是无庸讳言的,但往往会导致自身的失败,乃至毁灭。这当然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了。
人们喜欢说“无私无畏,”却不懂得有私才有畏。真正懂得谋私的,是有畏的。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灾难的后果的话,便会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决不会肆无忌惮的。那些肆无忌惮、胆大包天、无恶不作的人,根本的原因便是“无知”。亦即:缺乏必要的人生智慧,不善于谋取一己之私利。这些人受到他人的疯狂报复,身陷牢狱,倒了大霉之后,又后悔不迭,不自检省,反而归咎于命运,哀叹人生无常,说什么人生如梦。这本身就是极度无知的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规定的是起码的、最低的要求。道德规范的是一般的要求。宗教规定的是高层次的要求。法律规定的要求是人人必须做到的,道德的要求则是一种倡导,宗教的戒律所要求的是个别优秀的人所追求的一种高境界。从人性的角度讲,三者均是来自外部的东西,而非源自个人内在的。凡属来自外界的约束、要求,都是强加的,有违人性的,因而对人行为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只有源于人自身的,即内发的自律,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才真正有效,因为它是源于自觉的,出于自愿的。人不自觉,一切都枉然。
9、通过研究社会为自己提供智慧之眼
世界,从本质上看,永远是一个样子的。人们通常只是改变了描述世界的语言而已。一切所谓的文学、艺术、哲学,无非是作家、艺术家通过某种形式描述自己所认识的世界,发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已。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是永恒不变的,既无所谓进步,也无所谓退步。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进步,或者说文明发展,主要指科技的进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手段的进步和物质繁荣。
世,不必救,不可救,亦无人能救。凡欲救世,都属无知,亦不免流于狂妄。
个人与社会是一对矛盾,为私与为公也是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便具有矛盾的属性,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而生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最终个人的发展变成了社会的发展。小河有水了,大河自然会满的。个人越富裕,社会越繁荣,国家也越富强。一句话,个人与社会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关系,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共同成长的问题。这样,个人与社会就融为一体了。可见,解决社会的问题得从解决个人的问题入手。要让人们为公、为社会多作贡献,得从帮民为私入手,而不是相反。
人类的所作所为,如果有什么错误,那一定是人文观念上的失误,与科技无关。人类未来的发达程度由科技决定,但人类未来的命运却由人文观念来决定。
科技的发达决定的是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科技成果是可以由人类全体成员共享的。但人文观念却是个体性的,各人的人文观念决定各人的命运。纵使有人发明了卓越的人文观念,也殊难普及,只能由各人自己去吸纳,得多少算多少,也就是说,人文观念是没有共享性的。谁也没有能力让人类的人文观念水平普遍提高、整体提高。人文观念永远是因人而异,各各不同的。因而,人类的命运永远是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
自从2500年前,古希腊圣哲提出“认识自己”的课题以来,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并无多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在西方国家,人们一直秉承着眼睛向外的传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围绕宇宙的生成的推动的问题,总设想有一个终极原因来推动世界运转,于是虚构出一个叫作上帝的东西让他充当第一推动者,而并不关注人类自身。在哲学界,当人们终于涉及自身时,又总是在“认识”问题上打转转,考察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终于谈到人性问题了,又一直在性善性恶上争论不休,永远走不出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局限。
倒是中国的历代圣哲们在人际关系上常发些感悟之类的言论,但也只是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而且也只是片言只语。而且,也总是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让人们如坠五里雾中,得不着要领。所有的所谓人生哲理,几乎都是这种东西。即便是这么一种极不理想的状况,也已经比西方国家先进得多了,因而,中华民族也被世界公认为最具智慧的民族了。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上的畸型。即在认识大自然上收获极丰,这便是科技上的巨大进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大发展,而在人类自身的研究上却极差,几乎没什么成绩可言。
如果说,即使进入21世纪之后的今天,就人类的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仍属盲人骑瞎马式的话,也许言之过甚,但人类普遍缺乏人生智慧的指引,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后,如果有人在人性、人生、社会的研究上,有一些独到的见解的话,就可以提供世人智慧之眼,那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这样的研究十分困难,亦非一个人,一代人能完成,需要众多有志之士参与其中,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总结,一步步推进。我的研究如果说有什么作用的话,无非是开拓人们研究的视野,即由原来的由从人伦角度谈人性彻底转到对人性自身进行研究的轨道上,探索人类的本性是什么。从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上,说这是一场革命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