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兵圣:韩信
2757600000003

第3章 登坛拜将 壮志初展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后,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也杀掉了会稽郡的朝廷命官,起兵反秦。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烽烟并起的年代,秦朝的统治走向衰败,而年轻的韩信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走向自己的戎马岁月。

韩信最初投奔到项氏营中,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项梁阵亡后,韩信归到项羽的部下,任主更值宿卫的郎中。这对于满腹韬略兵法的韩信来说,根本无法展示其领兵征战的特长。加之项羽的多疑与刚愎自用,使得韩信多次向项羽出谋献策,都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因而郁郁不得志。

在韩信随同项羽的大军到达关中之后,正值项羽分封诸侯之时,韩信仍得不到项羽重用,于是在汉王入汉中时偷偷离开楚军大营,投奔了汉王刘邦的部将夏侯婴。夏侯婴曾做过滕县县令,因而人们都敬称他为滕公。韩信原想可以在滕公的帐下有一番作为,可滕公忌讳韩信是由项羽那里“逃走”的“叛将”,所以只是给他一个“连敖”职务,不过是个负责接待官吏的小官而已。这样,韩信的才干就又被压制了。

接连的不受重用,仿佛将宝剑置于地下,使之蒙尘。韩信感到命运的残酷作弄,每日醉酒,又回到当初那个备受乡里鄙夷的狂放少年。由于韩信的放荡不羁,加之始终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空负了一身本领。这一日他恰逢酒醉,便对周围的几个人说道:“主公不贤,宝剑蒙尘。”当时周围人也附和起来。有人将这件事报告给滕公,滕公恐军心不稳,就命人将韩信及其他十三个人抓了起来,依军法处斩刑。前面和他触犯同样军法的十三个人均已行刑问斩,最后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便大声说道:“汉王不想成就夺取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斩杀壮士!”这是韩信的一腔肺腑之言,就如同那掩埋地下许久的宝剑,出世的一刻放出了万丈光芒。滕公闻听韩信出言不凡,又见他相貌威武,便释放了韩信,免他一死。滕公与韩信交谈,问及兵书战理,韩信都能应对自如,并且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谓活学活用。这样就使得滕公十分赏识他,并把这一情况向汉王汇报,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全军的粮饷。对于韩信这是一次晋升的机会,不仅没有被处死反倒得到提拔。可韩信却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有多大,发誓要做出一番事业的男儿又怎肯拘于一个处理后勤事务的职位呢?为此韩信开始寻找机会,以前在项羽处直言进谏、出谋划策的经验告诉他,为人君主多少都会有些独断,自己的贸然自荐只会带来尴尬,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而在此期间如果能找到一个深得大王信任的大臣举荐,那么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一番计划思量后,他想到了一个人,而就是这个人影响了韩信的一生。他就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萧何与韩信之间的故事。

韩信任治粟都尉后,有机会多次同萧何促膝长谈,他被萧何认为是位难得的军事奇才。萧何多次向汉王推荐其人,但汉王先前就听说韩信的狂放性格,并且知道他曾被市井无赖当街戏耍,所以敷衍萧何。久而久之,韩信发现还是得不到汉王的重用和赏识,而治粟都尉一职,又不是他施展军事才能的岗位。想来想去,决定不辞而别,去寻找他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一天夜里,月明星稀,韩信悄悄收拾好行装,骑马离开了汉营。韩信连夜逃离汉营的消息让萧何知道了,他跨上马背就去追赶韩信,一则“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动人故事也就由此发端了。

先交代一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背景。当时正是汉王刘邦带领属下一干人等赶回封国,走在南郑的路上。由于当时项羽势力最大,且忌讳刘邦最先入主咸阳,所以处处对刘邦进行压制。虽说封刘邦为汉王,并赐予其封国土地,但实际上在其封国周边邻国布下许多精锐部队,以牵制刘邦势力发展。在这一路上,刘邦很多的部下都预感到事态不妙、危机四伏,悄悄地逃走了。而萧何追赶韩信却因为事态紧急并没有事先告知刘邦,这时有人在汉王刘邦面前说道:“丞相萧何逃跑了!”这下可吓坏了刘邦。要知道萧何是治国能臣,他在刘邦攻陷咸阳进入城中之前,就告诫刘邦不要贪图王都里的财富与美色,而要尽量搜集典籍地图,以备今后与其他诸侯王作战时取得先机。并且还让汉王士兵不得骚扰城中百姓,违者立斩。靠着丞相萧何的建议,刘邦才得以收拢天下民心,为今后作战提供了后勤保障。这么重要的萧何一走,刘邦就如同断了手足一般,又急又怒。

交代完汉王刘邦那边的情况,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萧何是如何把韩信追回来的吧。萧何本是文臣,布衣轻装,按说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勇武的韩信,可也许自有天意安排,一条名为寒溪的河流阻止了韩信的前行。入夜十分,萧何赶到寒溪河边,看到一个牵马的青年正在找寻过河之路。寒溪得名于其水之冰寒刺骨之意。萧何立即下马奔向韩信。韩信见来者是丞相萧何,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是劝自己回去,可自己是私自离开汉营,和逃跑无异,再者说得不到汉王的信任和重用,就算回去不被问罪也并非自己所愿,所以韩信便先对萧何说明自己是不会回去的,以探虚实。萧何不愧有知人善任之名,他猜到了韩信心中所想,于是开始对韩信分析利弊。萧何说:“你这一走,天下人就会把你看做是左右摇摆的小人,不可能再有君王会任用你,你的抱负就不可能实现;如果你相信我,我愿意以身家性命作保,举荐你为大将军,如果你怕回到汉营会因逃跑而受处罚,那大可不必。汉王是不会追究你逃跑这件事的,你因汉王不重用而离开,且离开后又能知返,不能算是大的过错,汉王是会谅解你的。”此时看到萧何以丞相之身追来,并吐露肺腑之言,韩信终于被打动了。萧何为刘邦得到了武将韩信,韩信也看到了萧何的胸怀,这是英雄间的心心相惜,传为后世的美谈。“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成为对人才挽留、慧眼识珠的经典成语流传至今。

萧何追回了韩信,先一步觐见汉王。刘邦听说丞相萧何回来了,真是又气又喜,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分明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作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心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情面上,就封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这太好了,韩信这下会留下来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这在刘邦看来,是近乎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可一想自己丞相先前提到的那些建议,无一不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好处,于是就答应下来,命人开始准备这些事务。那些始终效忠汉王刘邦的军官们听说了这个消息,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军,可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一个平日不为人知的军中小官,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军,军中上下惊骇不已。几位跟随汉王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将军,反倒居于韩信之下,个个被弄得莫名其妙,面面相觑。刘邦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当众颁令道:“凡我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大将军当善体我意,与士卒同甘共苦,除暴安良,匡扶王业。发现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准以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大家都惊奇于为何汉王会如此器重这个轻狂的小子,其实就连汉王刘邦自己此时可能都想不清楚为什么。但是汉王心中尚存的这些疑虑,很快就消除了,因为韩信即将在全军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宝剑终会出鞘,剑气直冲云霄。

韩信拜将受封大将军以后,汉王刘邦就问道:“丞相萧何曾多次向我举荐过你,并且盛赞你的军事才能,那么将军有何定国治军的良策,请说给我听听?”韩信对刘邦道:“大王不愿蜗居于此,想要找机会向东方进兵,而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么请问大王,您自己估计论我们兵力的多寡、武器的精良、士兵的锐气这些条件,同项羽所部相比孰高孰低?”韩信接着说道:“请问在勇悍仁强方面,大王能与项王相比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恐怕不如项王。”韩信见刘邦有自知之明,不是那种目中无人、不能进言的君主,于是开始就项羽侃侃而谈。他说:“项羽虽号称勇悍仁强,但徒有其名。项羽不能用人,不择善而行,其‘勇’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表面上恭敬慈爱,谈吐也算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倍加关注,但是部下立了功,他却有功不赏,有时官印都抚摸得没了棱角还下不了封赐的决心,这就是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现在称霸天下,要指挥各路诸侯,不在关中建都,却东归建都彭城,显然是自失地利。而且,他还违背楚王原约,专以亲疏划分封地,诸侯自然生怒,并且起而效尤。试看山东诸国,已开始驱逐旧王,据国称雄,这如何制止?项王起兵以来,所过之地无不大肆杀戮,百姓敢怒不敢言。眼下人们惧怕项王威势,不敢背叛,将来各国势力逐渐强大,何人肯再服他?项羽名为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民心,项王虽强,却是极易变弱的。现在,大王如此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谋臣勇将,何愁敌人不被诛灭?率领将士,仗义东征,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破呢?”听罢韩信的一番说辞,刘邦深思许久,连连点头。韩信见刘邦点头,知道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刘邦已经开始信任自己了。

韩信继而分析了刘邦争胜天下的有利条件,说:“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虽然阻我东征之路,但他们本是秦之降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自己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掉秦朝投降的士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以脱罪免死,并且还封为王侯,秦地父老十分憎恨他们,怎肯诚心归附于他们?而大王当初率军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苛政法令,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愿大王治秦,在关中称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但项羽以势压人,迫使汉王您让位于他,此行无德无信,秦地的百姓无不怨恨项羽。在这种形势下民心所向,大王如果东入三秦,号令一声就能收复三秦之地。以三秦之地为依托,便可进图天下了!”听完韩信的论说,刘邦对韩信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次谈话,韩信初露锋芒,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利弊得失,指出了汉军必胜、楚军必败的主客观条件,并提出了东征的具体部署,使刘邦看到了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分析形势时,不是单纯从军事力量的对比着眼,而是把战争的胜负同人心的向背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如果说萧何之前为刘邦夺取天下是做了政治上的准备,那么韩信就是从军事上论证了刘邦一争天下的战略可行性。韩信的这番议论,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剩下的就是将构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了,而这场助刘邦称雄的战役就在新拜大将军韩信的指挥下,全面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