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同凡响的L和O,这是史无前例的L和O,这是属于分布式和包交换的L和O,这是孕育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L和O,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L和O。
三
最初的阿帕网,只在4个大学设立了它的节点。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15个节点。众多的计算机跑步般被编织入网,平均每20天就有一台大型计算机登录网络。1973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世界范围的登录开始了。
人类科学技术的全面发育,为互联网的出现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但是,整个人类的观念意识,并没有做好迎接未来互联网的心理准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地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一个个出现。这些或被称为科研网,或被称为校园网,或被称为法国网、英国网的网络们,如同16世纪的欧洲大陆,公侯遍地。如何让这些操着不同语言,遵循着不同戒条的邦国,敞开门扉、互相接纳,形成统一的网络——互联网,需要一个规范电子设备如何连入、数据如何传输的共同标准。
自始至终,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一致认为:所有的计算机生来平等,每一种差异和个性,所有不同的软件和硬件,都必须被平等地对待。
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说:“IP地址可以让你在全球互联网中联系任何一台你想要联系到的计算机,让不同的网络一起工作,不同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一起工作。”
人的集团之间的协商,总是比人与机器的协商耗费的成本更高。历时10年,在众多各有坚持的网络通讯协议中,阿帕的TCP/IP协议最终胜出。这里所耗费的时间,是发明计算机互联技术所用时间的3倍。
1983年1月1日,TCP/IP成为人类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同样是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评价说:“人永远不能预知哪种设计会被采用。但是一开始我们就很确信,这种技术会十分强大,而且会被广泛应用。”
同一年,原本意义上的阿帕网也寿终正寝。依照美国法律,所有政府出资的项目,因体现着纳税人的权利,都必须由纳税人分享。因此国防部出资并推动的阿帕网上,与国防、军事无关的年轻科学家们蜂拥而入。担心军事机密安全问题的美国军方从阿帕网分离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军网,去那里从事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以太网发明人罗伯特·梅特卡夫说:“这个项目是由军队赞助的,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赞助。因为这个研究只是基本的电脑科学研究,而不是专门针对某项任务的军事研究。8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的资金来源由阿帕变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我们把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我们做了这个改变。”
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按照TCP/IP协议,一封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意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到达德国。
“为什么我们中国也要用互联网?”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许榕生回忆当初的情形:“因为高能物理数据、实验经常是国际合作的,大家都互相往来,共享研究的数据,如果跨全球这么大的地域,大家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是很不方便的。”
对于中国科学家和教授们的要求,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说:“清华、北大和我们,三个单位很快就取得了一致,我们都同意把互联网引进来。于是我们就去跟国务院打报告,说我们要干这个事。国务院批准了,说行,你们干吧。”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
事实上,获得了全球共同语言的互联网,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属于普通人,它仍然蜷缩在专业人士的圈子,与普通公众天高地远。
带领亿万人跨越山峦的英雄是蒂姆·伯纳斯-李。巧合的是,他与寻找拉里路线的罗伯茨在人类舞台上的出场,都是29岁。罗伯茨要实现的是不同电脑之间的连接,而伯纳斯-李则使电脑连接了所有人。
当时伯纳斯-李供职的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总部,80个国家的65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你来我往,人员流动性极大。
蒂姆·伯纳斯-李说:“在那之前,人们一般都能接触到并且使用电脑,但是每台电脑上的系统都各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应该存在一个假想的、虚拟的空间,使得不同的系统能够交换数据。”
当时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对新信息技术的需求,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缩影。1991年,伯纳斯-李和他同伴的写作,开辟出了所有人在键盘面前的康庄大道。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就是电脑之间交换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当你在电脑上点击一条链接,你的电脑就会自动进入你想要查看的页面,之后它就会利用这种电脑之间的语言,与其他计算机进行沟通,这就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蒂姆·伯纳斯-李说。
此前,人类已经创造的关于文字、声音、图像的不同文本,在电脑硬盘的地层深处,依然是无法沟通的不同符号世界,但在这里,它们被共同的协议驾驭了,那就是所谓的超文本链接;此前,新生的网络世界里,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通过复杂的代码程序前往特定的地方,捕捉特定的信息,但伯纳斯-李编写的网页编辑程序,使普通人也不会迷路。
伯纳斯-李贡献的超文本浏览器及相关协议,就是我们每次键入网址时出现的http;伯纳斯-李命名的World Wide Web,就是人所共知的WWW,中文译为“万维网”。于是,网页的概念出现了;于是,所有人的登录开始了。
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这是新生命的呼吸和心跳;这是全人类的你我他。
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英国互联网之父彼得·克斯汀说:“万维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极大地推广了互联网,并且让互联网的使用得以普及。我认为这种普及性非常非常重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办人、《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则认为:“每当有一个社会是多成分的、自由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创造。蒂姆·伯纳斯-李的发明,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
万维网大功告成的时候,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创造无偿地贡献于人类。如果伯纳斯-李为万维网申请专利,他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放弃了专利,成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创造了万维网的伯纳斯-李应邀来到主体育场的中央。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在自己当年写作万维网软件的同型号电脑上,敲击出他对整个世界的高贵情感:“This is for everyone”——“献给每一个人”。
人类的掌声和欢呼,属于每一个互联网技术的伟大贡献者。
四
人类学会使用工具,据认为距今已有250万年。
为勾勒人类文明过往的脉络,执着、理性的人类进行了浩如烟海的考证和写作。尽管理论纷繁、观念万千,但在一处大致一致:人类社会运动阶段性的重大变化,背后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某种重大技术的诞生。那些重大技术的诞生,不约而同地成为人们把握过去漫长岁月的历史地标。
9000年前,人类将第一粒种子有意识地播种在后来被称为“新月沃土”的穴居旁,我们的先人就一步跨入生存发育的新境界。从此,可以成千上万地定居在同一个地方,不再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
3400年前,铁矿石与木炭在西亚某个角落里偶然相遇,从此,坚硬锋利的铁器,武装人类走上大帝国你起我落的广阔舞台。
2200年前,在中亚游牧民族中出现的马镫,使人类文明的蔓延和扩张,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阔,踩在马镫上的骑士集团被认为是欧洲封建制度诞生的重要推动力。
550年前,西欧小城美因茨的一场大火,成为点燃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重要的火种。灾难中星落四方的古登堡工匠,将禁锢在这里的印刷技术播撒到整个欧洲,知识和思考因此冲出了修道院和贵族庄园的围墙。
238年前,英伦岛上第一台蒸汽机的轰鸣,将人类社会送入了新阶段。人类获得的能量完全不同于往常,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质被精细地分析和辨认,不断化合出生物体不能望其项背的宏大力量。人类获取的财富让旧有的岁月相形失色,恰如1848年卡尔·马克思历史性的感叹:“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人类对知识理性的崇尚,旷古烁今,几乎所有人人生的三分之一,被送入了知识的大工厂。科学技术的概念系统地产生了,被奉为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力量。
人类创造的让自身都震惊的力量和变动,社会所有领域里发生的革命性变迁,使人类认识到要将蒸汽机启动的这个阶段从人类所有的经历中区分出来,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的概念因此诞生。与这个不同往常,又不同凡响的段落比较,过去的万年岁月被称作农业时代或农耕文明。
动能充沛的工业时代,发展和变动几乎是无止境的。时至20世纪中期,随着一个全新的技术登上人类活动的舞台,关于信息爆炸,关于信息时代或知识文明的表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新时代那喷薄而出朝阳般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