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联网时代
3017800000008

第8章 浪潮(4)

媒体在采访雅虎两位创始人时,耸人听闻地写道:“如何在硅谷轻松赚1亿美元”,煽动性的标题刺激着每一个怀揣梦想或渴望财富的人。媒体的大肆报道,让整个美国沉浸在对互联网技术的美好幻想中,每一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一个可预见的未来。

从学校到社会,从宿舍到车库,从沙丘路到华尔街,互联网成为人们谈论的主题。一场新时代的跑马圈地运动正在上演。资本的进入、股票市场的疯狂,吸引了更多追求理想或者渴望成功的人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他们来此的原因不是出于对计算机或者网络的爱好,他们所看到的是网络所提供的机会。

从1996年开始,硅谷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每天都会新增62位百万富翁。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1996年,互联网产业的投资额占当年风险资本总额的60%,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比例一直有增无减。

2000年,一场突然降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灾难波及全球。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间,4.6万亿美元的纸面财富消失,相当于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在硅谷,20万人失业,这一数字超过硅谷总工作数的20%,无数公司关门歇业,只有不到50%的网络公司活过了2004年。

原本一屋难求的硅谷写字楼,突然之间变得空空荡荡,人去楼空。写字楼的月租金从每平方米700美元跌到了不足以支付维护成本的100美元。那些头一天还开着保时捷的网络新贵们,转眼间便无家可归。

“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

玛丽·米克尔,1991年时33岁,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一位女性分析师。这位在1982年便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女人,比起男性分析师,拥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直觉,相比严谨而冰冷的分析数据,她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身感受。

20世纪90年代初,接连出台的政策让摩根士丹利的管理层注意到了互联网这个尚未大众化的产业,他们将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个产业前景的任务交给了米克尔。

1994年5月7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新闻,让米克尔认识了网景公司,在接触的过程中,网景所开发的产品——图形浏览器——让她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未来。在米克尔的极力推荐下,摩根士丹利投资了网景公司,同时促成了网景的成功上市。

两年后的1996年2月,一份名为《互联网报告》的小册子在华尔街和硅谷流传开来。这份以大量图表和数据为基础的长达300页的报告,第一次将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该报告的作者就是玛丽·米克尔。这份报告也被人们奉为互联网产业的“圣经”。

在这份报告当中,米克尔预测,在之后的几年间,互联网的使用者会以平均每7秒增加一位用户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互联网会形成一个1.5亿人的巨大市场。此外,“眼球”“页面浏览”等分析指标首次出现在报告当中,取代“利润增长率”和“毛利率”等成为衡量企业潜力和价值的重要指标。凭借这份报告,米克尔如愿地成为摩根士丹利技术股票分析部的负责人,并创造出了华尔街闪耀的新职业——互联网分析师。

在之后的两年间,米克尔陆续推出了两份针对互联网广告和电子商务类的重要报告,并且成功预测了亚马逊、雅虎、eBay等十余种网络股票的疯狂上涨。由此,米克尔成为了镁光灯下的明星。1998年,财经杂志《巴伦》称她是“网络女皇”;1999年《财富》将她列为全球50女强人的第3位,评选她的理由是“她是网络的先知”;《华尔街日报》将她归入与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的股市大腕行列,称他们为影响市场的“三大推动力”。

玛丽·米克尔,成为了华尔街的明星。

盛誉之下,米克尔变得异常忙碌。创业者和企业家们试图在飞机上拦住米克尔,哪怕只有一分钟的谈话时间;维亚康姆公司为了争取米克尔出席一场会议,不得不派出一架喷气式飞机把她接到会议地点百慕大群岛,再尽快把她送回美国,因为还有一个90分钟的演说等着她去完成。高科技公司排着长队求她帮他们包装上市,人们纷纷要求她推荐股票,从华尔街上的行人、好莱坞的明星,到沙特阿拉伯的王储。米克尔就是财富,米克尔就是点金手,米克尔就是新公司,米克尔就是股票价格。

总是排得满满的时间表,让米克尔把大部分研究工作都交给了资历尚浅的分析师去完成。在此后的四年间,以严谨和客观著称的米克尔互联网报告再未更新。

2000年被狂热催生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这时,以互联网女王米克尔为首的证券分析师们成了众矢之的。2001年8月,华尔街投资者针对互联网女王米克尔发起了两项联合诉讼,控告其有意向投资者传递错误购股建议,使他们蒙受经济损失。虽然,米克尔最终没有获罪,不过她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却从天使变为了魔鬼。曾将她奉为互联网先知的《财富》杂志,在2001年5月的一篇名为《玛丽·米克尔哪里出了错》的评论中措辞严厉地指出,玛丽·米克尔被网络经济的光环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自己仅仅是一名分析师。接踵而至的负面影响导致玛丽·米克尔的老板丹尼斯·施在2002年给她写了一封信:“你的职业生涯到了最困难的时期,你还想继续当分析师吗?”

短短6年时间,米克尔从被人奉为天使的网络女皇变为魔鬼一般的泡沫女皇,互联网让这位女性深切地感受到它的能量。米克尔没有失去信心,她感慨道:“我不能控制互联网的速度,它不受控制,它狂暴。”

2013年,米克尔再次发布了她标志性的互联网报告,此时的她已经离开工作了19年的摩根士丹利,加入了老牌风险投资公司KPCB,成为了合伙人。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将她的报告奉为圣经,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她的分析。在这份报告中,米克尔首次提到了“向中国学习”的观点。

网络生存试验

8848,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8848网站联合十余家媒体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策划了一场“网络生存试验”。该实验是让参赛者在封闭的空间里,利用互联网生存72小时。这个活动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即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7∶2∶1

如今,员工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的谷歌,将他们的员工以7∶2∶1的比例进行安排,70%的人负责当下的工作,而20%的人则将眼光瞄准未来5年的市场需求,而另外10%的人,则被称为一群异想天开者,他们将注意力投向更长远的未来。谷歌眼镜、自动驾驶汽车、谷歌大脑等众多让人惊叹的项目,就在这群专事未来的人们手中产生。

乔布斯与Siri

2005年,刚刚查出癌症的史蒂夫·乔布斯受邀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这位几度改变世界的男人在面对死亡时,对台下那些即将走向世界的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2010年,病榻上的乔布斯被刚刚出现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里的一款名为Siri的手机应用吸引,他激动地坐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未来。不久后,Siri的开发者接到了已经身患绝症的乔布斯亲自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在乔布斯家中的壁炉前,Siri的创始人与乔布斯进行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关于未来的秘密谈话。3周后,Siri的团队出现在了苹果公司。经过近两年的研发,Siri成为了苹果手机上的一个语音助理,2011年年底iPhone4s上市,不过乔布斯却没能等到Siri面世的这一天。Siri开发团队为了纪念乔布斯,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当使用者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Siri的回答是:“做好你自己。”

声音:

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平台,使得现在个人能够以个人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个人可以创办一家公司,并且从第一天开始,就实现全球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

创新和颠覆是一种生命发展模式。人们越早意识到这一点,接受新事物就越容易。尤其是在硅谷,创新是硅谷的生命线。因为这里的人们有着超常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预见未来。我们的风投家相信冒险,我们的企业家相信冒险,我们的工程师和开发商相信冒险,甚至于新企业的雇员都是相信冒险的。

——杨致远

(雅虎公司联合创始人)

大多数创办了伟大公司的人,其最初目标不是获得巨额利润,他们想帮助改变世界,赋予人们一些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工具。但想建立一个组织,能做大做强走得远,它就得持续下去,就必须得盈利。

——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创始人)

无论是一家公司,还是一款产品,在最初开始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新精神。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能够在创新时代生存的一点是我们都还没那么老,都很年轻。

——里德·霍夫曼

(LinkedIn联合创始人、《至关重要的关系》作者)

在泡沫顶峰时期,有某种失败是很好的。我是两个企业的联合创始人,一个企业倒下了,另一个存活了下来。失败并不好玩,经历失败的人也不开心,但是你从中获得了很多教训和经验。在泡沫终结时,失败稍微有些不同,因为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一无是处,人们对泡沫结束时所发生的一切都有些愤世嫉俗的感觉。然而,那时失败几乎就是命中注定的。

——丹尼尔·格罗斯

(美国《新闻周刊》编辑、《大泡沫》作者)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却能够洞悉是什么正在发生。这个“什么”是一个事实,它比由直觉得来的原因要好得多。我们将乐于掌握一些事实,即使我们可能得不到完整的事实。对原因的追寻常常是无用的。相比于理解事情的起因,能够利用洞悉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机会能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教授、《大数据时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