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3048900000008

第8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优先选择(1)

2008年7月,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时,称赞它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为什么南方众多的围屋、土楼、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被国家主席誉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这得追溯到它的渊源。客家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文化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先民多居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等人文荟萃的中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原因,早在两晋之际,客家先民就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南迁徙。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客家人本身所保留的中原传统文化与江淮江南文化、闽赣粤岭南文化以及南方山地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冲突,融合与吸收所形成的客家文化,杂糅了中原文化、闽粤赣山区的土著少数民族(如古越族、畲族、瑶族等)文化及湘赣文化、广府文化、福佬文化等周边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实践,去糟存精,在协调人的自身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达到一定平衡的效果,可谓是“和谐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省区,各民族相处融洽,社会发展稳定,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客家人上下有一千多年的迁徙史,不论其自身内部或与周邻居民都不乏矛盾,但都能和谐共处。究其原因,自然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基石、文化根基、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合力在起作用。本章要重点探析的是客家与和谐社会的优先选择。

第一节 广西客家的起源及其生存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元朝以前,就有部分客家先民陆续远徙至广西各地。从元朝末年至明清时期的四五百年间,已在赣、闽、粤等地定居的部分客家人开始成批的迁入相对地广人稀的广西,并散居于广西东部、南部、中部各地,甚至深入桂西民族聚居地。明末清兵南进是此次大迁徙的重要政治因素。长期的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从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当时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广西、海南等地。如今,“广西有客家人700万人,遍及全广西的14个地级市以及100多个县区。”他们的到来,不仅增添了民力,弥补了迁徙地广西“地广人稀”的不足,更带动了所到之处经济社会的发展。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迁入广西,除去少数人由于做官、经商、征调驻屯之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在本乡本土失去生活依靠,或者逃避战乱而被迫背井离乡、两手空空迁徙而来的。虽然广西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十分复杂,为数不多的好田、好地、好山场多已被土著居民占有,后来的客家人要想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安居乐业,只有凭借自己的身手和技术,发扬刻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才能协调各方,制服穷山恶水,开创新的家园。这其中充满了艰难困厄、成败悲欢,而在创业过程中与土著居民的相互交流、彼此吸纳取得的骄人成绩,又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重视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物质文明,就谈不上精神文明,更不用说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许多血淋淋的明争暗斗,大多与人的自身生活物质需求有关。人生的种种苦难,莫大于生存所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的贫穷了。物质基础,顾名思义,离不开“衣、食、住、行”,只有在这最基本的几方面得到充分保障,人心才能稳定,民众才能真正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他们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凝聚了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等优秀传统,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创造了广西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共同维护了广西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一)衣着方面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先秦时期,广西叫“骆越国”,属于“百越(粤)”地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可见当时的广西处于原始封闭状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资料贫乏,百姓蒙昧无知。自汉族支系客家先民入桂后,给广西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与中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广西社会的开发,无疑应首先归功于自古就聚居在此地的各个少数民族,但汉族大量移民的到来,对广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广西土著人口长期处于停滞和缓慢增长的状态,既无开发的动力,也无开发所需的劳力。大量外来人口的徙居广西,正好弥补了这两方面的不足。由于客家人主要来自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他们的徙居不仅为广西的开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古代的广西农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经营状况,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不粪不溉,仰成于天。随着客家人的迁入,这种状态逐渐有所改变。早在宋代,广西桂林兴安已开始使用中原常用的利用水翻筒车提水灌溉的技术,到了清代象州等县已广泛运用这一技术。明代,横州(即今广西横县)接受了大量来自江浙的军事移民,他们把江浙发达的水利技术带了过来。据明人笔记,横州乡村“有田一丘,则有塘潴,水塘高于田,旱则决塘窦以灌。”

广西在明末清初遭受战争破坏较大,桂北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自平定三蕃之乱后,清廷即着手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招民垦荒。雍正年间,川陕岳钟琪奏开“招民事例”,向进入四川、广西、贵州的穷民提供“牛具、种子,令其开垦荒地。”因此,大批无地或少地的湖南农民来到桂北地区,“杂集于山谷高原、水泉阻绝之处”源于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一改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状态,农业生产飞速发展。他们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有效解决衣着材料方面的困难。在客家少数先民进入广西的宋代,广西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苎麻。陈尧叟任广西转运史时,看到农民种苎麻有好处,认为除耕种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苎麻尔”,因而倡导“广植苎麻”。经他大力提倡,苎麻种植得到普遍推广,“今树艺之民,相率竟劝;杼轴之功,且以推广。”此外,宋时广西的植棉也有相当发展。宋人周去非记载;“吉贝木,如低小桑枝,萼类芙蓉花之心,叶皆细茸,絮长半寸许,宛如柳棉,有黑子数十,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手据茸就纺。不烦缉织,以之为布,最为坚善。”当时江浙一带种棉尚少,而两广已是“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由于获利甚厚,植棉已经很普遍了。心灵手巧,刻苦耐劳的客家先民,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很快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活资料,同时也很快用上了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纺织技术,大大发展了客家社会的手工业。

据明人方瑜所记,明代广西的纺织品主要有葛布、苎麻布、络布、竹布、棉布兼丝布等。其中以麻布最多,当时麻布仍是广西人的主要衣料。明代广西宾州(今宾阳)已采用高机纺织麻布,比传统的矮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明人郭棐引用了《宾州永圃歌》:迩来女工高上机,织纴旋勤事缵织;只恨山荒不长麻,葛布官买用钱补。这首民歌表明,宾州的麻织业已相当发达。19世纪前期,西江流域各地棉麻纺织业的也相当兴盛:农妇“每日黄昏,则纫麻出棉,夜分乃息。农事即毕,机声轧轧,与小儿啼笑之声相杂”。贵县农家,耕作之外,“妇女自染自舂,深秋玷声四起,丁冬可听”。“他们的入抵,有力地提高了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程度,改变了广西的文化景观和经济面貌,为广西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

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皆为汉唐服制遗风,比较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富家用白绸缎,直至清末也大体如此。平时一般人家的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是在襟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服袖子宽长,袖口宽一尺左右。男装另一式是“长衫”,俗称“四围齐”,长度以能遮盖“脚眼仁”为准。此衫当为礼服用,讲究外面加穿“马褂”,配上小官帽(俗称“榄豉帽”),在年节或做客时才穿。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腰是用较软的布做的,穿时用纱织布带(俗称“裤头带”)扎紧,或干脆不用布带,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裤管(俗称“裤脚”)宽尺八至二尺,一条裤管穿两条腿也还很宽,如果裁去一截,就像当今流行的时装“裙裤”。客家人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物质上以饱暖为需求,精神上以安稳为目标,只求效益,不图奢华。

客家先民生活在闭塞的山区,在恶劣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刻苦耐劳、朴素节俭的优良传统。他们常讲“多衣多寒,少衣自暖,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表现出了客家人不慕虚荣、不尚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品质和追求自然朴素、简单实用的审美情趣。加之因受自然、生活条件和“富有莫忘艰苦时”观念的影响,除了富裕之家,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广西地处我国南方,除桂北冬季稍冷外,桂中、桂南广大地区,年均气温较高,终年少见冰雪,所以一般人衣着比较简单,仅够替换即可,非十分需要或在青年男女婚嫁之时,很少添置新衣。

勤俭持家,不尚奢华,是客家社会生活的好风尚。在广西客家人中,广泛流传着老人教育后生的一句俗话是:“有人笑漫,冇人笑烂。”意即日常穿着虽然陈旧一些,只要勤换勤洗,卫生整洁,就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如果满身腻垢,汗渍斑斑,虽然服饰华丽,亦难免招人耻笑。

新中国成立后,衣着随着工业的发达,生活改善,更趋多样化。女的穿红着绿,花色品种层出不穷;男的西装革履,自由选择,穿着追逐现代化,这是客家社会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穿着向时髦、漂亮、高档发展。夏天,多姿多彩的化纤、丝绸,普遍进入职工、市民、农民家庭,一般人都有内衣、外衣之分。西装革履、白袜、边衣裙、旗袍已成为男女青年夏装。冬天,老人普遍穿棉衣、毛绒衣、卫生衣,青年人穿各式毛线衣、夹克衫、西装或各式呢绒中褛。

具有“世界裤子之都”的玉林市福绵管理区也是客家人聚居地,早在唐宋时期,福绵就是一个商业重镇。明末清初,粤东、南海等地的客商来到福绵发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流江成为广西食盐进口航道,福绵船埠成了广西最大的食盐市场和玉林的重要商埠。福绵与外地的文化、语言、风习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影响,商业集散地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福绵人特有的儒商文化气质。福绵服装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服装企业经历了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档次从低到高,品牌从无到有,产品从单一到多元,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赢得了“世界裤都”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