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3048900000009

第9章 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优先选择(2)

(二)饮食方面

孔子在《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说“食色,性也。”他们直指“饮食”是人的众多自然欲望的首选。汉代班固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饮食之欲是人的本性释然。在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和社会转型变化中,汉族支系客家人充分认识到,人生的种种苦难,莫大于物质生活资料的贫乏。从表面看,粮食对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探其深意,即物质是发展的根基。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因此元气大伤,是农民碰上天灾,粮食寡收,而官府仍然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最终揭竿而起,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客家社会重视以农为本,深刻体现了“固本”理念。农为根本,各业并举,是客家人经营生活的主轴。客家人之所以对“家”情有独钟,把它视为创业兴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一是由于客家多为中原土族的后裔,深受“耕读为本”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上,工农兵学商,最稳妥者莫过为“耕读”。读书上进,功名利禄相随,可光宗耀祖;田地不怕水火,不忌兵匪,火烧不了,水淹不去,兵匪也掳不走,只要好自耕耘,总会有所收获。何况客家男女多有一副务农、做工的好身手、好技术。凡此种种,当是客家人“喜农”并且“力农”的根源所在。

宋人周去非说:“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籍于钦者。”这种西北流民,多是今天钦州各地客家先民。“杂集于山谷高原、水泉阻绝处”,种植红薯、玉米等杂粮。民国年间柳城客家人“性殊强悍,勤苦耐劳,男妇终岁不辍……闻其初来时亦殊贫苦,然能以勤俭自持,努力奋进,由雇农而佃农而自耕家,迄今成为大地主都不少。”大量客家移民的迁入,使得南方各地的农田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的到来不仅增添了人力,弥补了南方“地广人稀”的不足,更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及作物新品种。客家人把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与所在地的土著人分享。他们共同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

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德国威斯巴登1969年德文版《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说:“客家人促进了华南丘陵地区农业的显著发展。”英国学者布克斯顿(Buxton)在他所著的《亚细亚人》一书中,说客家人的优点是“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做、敢为、敢当”。美国现代人文地理学者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他主编的《国家地理杂志》中也认为“客家人的坚韧不拔,刻苦耐劳,是其男女的共同特性”。

客家社会有一句俗语:“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还有一首教子的歌谣,都可以作为中外学者对客家人勤俭耐劳的注脚:“勤俭丰足之本,耕读兴家之基。勤俭定能立业,奢侈导致贫困。春日一刻千金,季节绝不饶人。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又望早晨。有事莫推明日,今日就想就行……勤俭先贫后富,懒惰先富后贫。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水洗尘。用物检点节约,破烂要多费神。房屋田地再多,乱用不久必贫。宁可自食其力,不能坐食山空。”广西地处我国南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时长而炎热,干湿季节明显,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广西客家地区种植水稻,多是因地制宜,视水土条件选用品种,讲究精耕细作,注重冬翻晒田或泡田,促进泥土熟化,减少虫害。除早、晚稻两熟制外,还多在晚稻收割后冬种蔬菜或豆类。总而言之,客家人种植水稻,从品种选择、耕作技术到耕作制度,都比较讲究。广西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桂林甑皮岩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稻谷遗物化石,说明广西培植水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直到宋代,广西的水稻品种仍只有几种。

明清以来,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水稻品种也不断出现,清代达到了几十种。

清代,广西已有了旱稻的种植,康熙五十二年凌森美任贵县知县,他看到“邑境地高水大,不知灌溉”,于是“历乡村,相其土宜,教以种旱稻。”外国学者爱特尔在他《中国客家人种史概况》中说:客家素有“优秀的种植水稻的农民”之称。至清代中叶,广西已成为重要的产粮基地,每年向广东运销粮食200多万担。有学者认为,从闽、粤、赣迁桂的客家人,“有较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他们看准市场,大力种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他们还充分利用广西的原材料,兴办和发展手工业。同时,积极进行商业活动,促进了商品流通。”

红薯和芋头,是广西客家人种植的主要杂粮作物,也是日常除了大米之外的又一主食。因为红薯属于高产作物,既可作为主粮,其茎叶可作菜蔬,又是喂养猪、牛等的主要饲料,所以,在客家山区,往往利用整块耕地薯芋兼种。

对于经济作物,客家社会重视种蔗榨糖。道光年间博白县种植“腊蔗”和“竹蔗”,前者为本地品种,后者为福建传入,春种冬收,皆可制糖。桂林阳朔一带大种甘蔗,“皆畦种,有红白两种,邑人租地与客民种之,沿河皆是”。柳城县东泉镇,从清代、民国直至今日,多产甘蔗。目前全县40多个村街,户口近万户,居民千万人,客家居民占80%,他们主要在清代来自广东嘉应州各县。

全镇等地面积六万余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为桂中地区出产大米与蔗糖的重要产区之一。而来宾良江乡龙安村等处,因为严重缺水,客家人迁入以后,大力开垦荒地用以种甘蔗、瓜菜、棉麻、豆类榨油供应市场,棉麻自纺自织自用、瓜菜自给,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以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土著居民发展生产,使生活得到了改善。可见,客家人的迁入和土民杂居,共同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客家地区也比较重视种植果蔬。各种蔬菜,多随季节栽种,品种随季节而定,力求做到春、夏、秋、冬四季皆可自给,主供佐餐,余则作为畜禽饲料。

水果则以桃、李、柑、柚为主,多在宅边空地栽种,一可以节约耕地,二可以美化环境,三易看守保护。收获果实,少则供自己食用,多则投放市场,换钱帮补贴家中其他开支。民国《柳江县志》中说:客家人“皆务农,善治田,尤勤于时蔬、种麻,虽宅前屋畔,多有菜圃麻园,令人一看而知为客家人村庄者。”

柳江如此,其他客家地区亦然。客家人辛勤劳作,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问题,还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带动了土著居民的生产发展,大大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客家精英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方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

(三)居住方面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在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历经长期的辗转迁徙,为适应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而营建起来的。它兼容了古代中原建筑风格和南方山地居民特色,比较全面地体现出客家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精神文化风貌,是客家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广西客家在社会环境、文化迥异的南方地区创建了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客家民居建筑——围屋。

围屋是广西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形式,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载体。“围屋”顾名思义就是被围起来的屋子,是广西客家人居住、祭祀、议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巧妙地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合浦县曲樟乡、贺州莲塘镇、贵港木格镇等地的客家围屋,处处彰显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的特色。灵川江头村、长岗岭村、灵山大芦村、灌阳月岭村等建筑则带有明显的中原民居建筑特点。昭平黄姚、南宁杨美、平南大安等则是著名的古镇,而陆川谢鲁山庄、平南范家大院、武宣黄氏庄园等古宅大院,以其规模体量之大,建筑水平之高,享誉一方。

钟文典教授认为,围屋是广西客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走遍广西客家分布的城乡,没有类似福建永定、南靖等的圆形土楼,也少看到福建、广东、江西等省客家人的五凤楼或方楼。”这与广西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