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竞争力基础理论研究,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先导性工作。本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的梳理,归整出适合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提升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从国际、国内的高度考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为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宏观的背景。
第一节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在汉语中,“文化”一词首次出现于西汉后期,《说苑指武》里有这样的记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
在西方,文化则起源于拉丁文“Colere”,意为“耕作土地”,后来被引申为培养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含义。据统计,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就有200多种。根据内涵、外延的差异,人们把这些定义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类,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者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最先形成于西方,不过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本身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获得独立,而是体现在所包含的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唱片及艺术品经营等产业中。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袖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cultural industry”,即“文化产业”(通译为“文化工业”)。他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使娱乐和传媒变成工业,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大众意识。自此,欧洲知识界出现了大量针对美国文化工业的批评理论,文化产业才得以以独立的姿态出现,逐渐被各国理论界所接受并广泛研究。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产业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诸如“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体文化”、“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等;在英国,文化产业等同于“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在日本则等同于“娱乐观光业”。短短几十年,出现了百十种不同的文化产业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席: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安迪·C.普拉特(Andy C.Pratt),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者: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时代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构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
荷兰文化产业委员会对文化产业作了四个层面的定义,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范围,服务于不同政策目标的需求:第一,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为基础的生产活动。这是最广义的定义。第二,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第三,文化产业是指与商业运作、受众规模以及文化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扩大能力有关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电影、广播电视、出版、音乐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活动。第四,文化产业即指文化企业,把文化和艺术的创作看作企业的行为。这是最狭义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业指的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目前接受面最广的一个定义。
尽管西方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概括起来,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文化产业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在本质上都一样,都以创造经营利润为核心,同样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过程,更多地涉及“精神”领域,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就是相关创意的转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属性,西欧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称为“创意工业”、“内容工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理论界对文化的认识长期集中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事业的层次,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辩证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一直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在实践层面上也存在诸多禁区和障碍,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文化产业问题上达成如下共识:
(1)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
(2)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内容,产品与服务是文化的载体。
(3)与精英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不同,文化产业将工业化的手段运用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
2004年3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下简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的集合。
《分类》的出台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件大事,它不仅首次从统计意义上对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了科学、权威的规范和界定,而且为建立科学、系统、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为推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具体包括九大类八十个小类。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设计”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并明确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
根据《分类》和定义可知,我国文化产业包括两个部分: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
其中主体产业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等;相关产业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及宁波市的实际情况,本书在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时拟采用统计局的口径,同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宁波实际,在发展方向选择时将与文化相关的工业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模型设计等专业设计服务业,以及节庆会展服务业等一同纳入文化产业体系。
根据研究需要,本书对文化产业作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指的是由市场化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
第二节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综述
一、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竞争力属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的范畴,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保证。在对竞争力的理解上,不同的主体层次会有不同的认识。在研究竞争力的理论中,有侧重国家竞争力的,也有侧重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在这三个研究层次中,各层次都有其要素组成与功能发挥特点,但产业竞争力无疑处在宏观和微观交界的中观中枢地位。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它是属于产业竞争力的范畴。因此,要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对产业竞争力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理解。从目前文献来看,学者都没有对产业竞争力给出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但各种隐含的定义有:(1)以国际贸易理论为背景的学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产业的出口或进口替代能力。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碚在《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中指出: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赢利的能力。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提出,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市场上也会出现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这时,产业竞争力就取决于绝对优势。因此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总和。(2)以微观经济或公司管理为背景的学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特定产业内的所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和。朱春奎在其《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实际上是基于同一产业的比较生产力而言的。比较生产力在概念上与一般认为的生产力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但更强调了与竞争对手相对的比较意义,它包含着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立的策略含义。(3)以宏观经济研究为背景的学者认为: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由各种宏观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又如,有学者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的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本书认为从竞争力目标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接近于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是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个产业虽是诸多同类企业的集合,但产业竞争力的目标绝不是“产业利润的最大化”,它的竞争力目标更具有宏观经济特征;从竞争力来源看,产业竞争力比较接近于企业竞争力,因为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条件分布得不均匀造成一些国家在这些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国家则在另一些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从产业整体看,政府政策和干预对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比企业更加显著。
二、产业竞争力的几个理论模型
影响各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即成本和产品的差异性,但这两个因素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间接地影响到了各产业的竞争力,几乎涉及了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为了使我们明确地界定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边界,给产业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的范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几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析范式。
(一)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分析模型
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就是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政府和机遇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钻石体系的每个点,以及体系本身,都会影响企业和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提出的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等人提出了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其基本思路是: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分析,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份额越大,竞争力越强;从原因分析,一切有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把反映竞争结果的指标称为竞争力的实现指标,把反映竞争实力和潜力(原因)的指标称为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
运用这一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成果。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简略、清晰地揭示了研究竞争力的系统思路,反映了竞争结果和原因的统一性。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某些因素对产业系统的性质、对其他相关因素,以及对竞争力结果等将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因果分析框架中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的区分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影响竞争力的重点、关键要素,体现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系统分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