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80后大学生赵某再读一次大学
【案例文本】
今年27岁的赵某再一次迈入了大学校园,成为华东交通大学的一名新生,但他已经是第二次上大学。7年前,赵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大学里宽松的环境使赵某产生了“上大学就等于解放了”的错觉。赵某说,那个时候的他自控能力较弱,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搁置放弃,不会做的作业越积越多,本已不高的学习兴趣在网吧、酒场消磨殆尽。在网吧通宵上网,两三天不回寝室,成绩日渐下滑,不少课程相继亮起了红灯,但他依旧选择了逃避,继续用网络麻醉自己。赵某说:“其实我对这种生活也感到很痛苦。”大学期间,辅导员和他关系很好,但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没能让他摆脱这种状况,终于“挣扎”到2009年,赵某领到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证书。拿着一纸文凭,他却始终感觉自己还没有毕业。“大学4年都在混日子,得过且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这算是毕业嘛?”他嘲笑着自己。毕业后,赵某拥有了一份工作。工作中,赵某发现自己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这让他时常感到“很自卑”。赵某坦言:“4年的大学过得太颓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感觉在工作期间变得越发强烈。”找一份工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但4年大学生活的两手空空是他始终放不下的一个心结。“我的大学不该就这么度过,我的人生不能这样抱着遗憾走下去。”就这样,他心中萌生了再次考大学的念头。
为了补习高中知识,他在工作之余兼职做了一份家教,在做家教的同时试图找回学习的感觉。2年后,他下定决心放弃工作,来到某中学跟着一群90后高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中。这个决定遭到了朋友、父母的强烈反对。赵某的朋友中有的已为人父,而他却要再读一次大学,这在熟识他的人眼中,无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补习的一年中,赵某坚持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学英语,学习到很晚才休息。靠着这股倔劲儿,2012年7月,他如愿收到了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次,一定要真正读一回大学。得知儿子再次考上了大学,赵某的父母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态度渐渐转变,开始支持他在校安心学习,朋友们也相继送来了祝福。“上一次的大学,不能算作毕业。只有自己努力了,流点汗、有所收获才算毕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赵某,兴奋地提前5天就赶到学校报到。抵达学校的第二天,他就早早起床,“吼”了大半天的英语,“我感到,现在才是读书的真正开始”。两年的工作经历让赵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取到新课本的当晚,他就只身一人来到自习室预习。赵某笑着说:“以前还真没发现上自习也可以这么快乐,让人心安,每天都有收获和进步的感觉很好。”
“如果他不说自己是1985年生的,我们还以为他也是90后呢。”在宿舍里,赵某和室友们相处得和谐愉快,看着身边比自己小近10岁的室友,赵某感慨地说:“一路走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为了这一步,我放弃了太多,但我更是幸运的。这一次一定会好好珍惜机会,过真正的大学生活。”
【问题思考】
(1)赵某再读一次大学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2)大学生涯如何过更有意义?
【案例解析】
赵某在已经拥有了一张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情况下,再一次迈入大学校园重新学习。两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付出的代价让他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赵某再读一次大学的经历说明,大学生入学后必须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目标,热爱专业、立志成才,科学地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消费、加强自我管理。确立新的目标,应注意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首先,要了解国家对人才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个人学习目标,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成才目标,把自己锻炼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术业有专攻”的专门人才。正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合格人才。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主动了解本学科或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明确该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社会意义,积极参加课余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热爱专业与立志成才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就不可能将它作为奋斗目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足所学,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教育,实践是培养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重视实践环节,勤于磨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既要在书本中学习,更要到实训基地现场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加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学的学习生活,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客观地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自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确立成才目标、科学地安排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安排消费等。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适应人生新阶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李菁莹、周盟、王勇奇/文,“再读一次大学”,《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报道改编。)
案例2一个大学新生的烦恼
【案例文本】
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王某来自北方某城市,她是独生女,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中学时期一直在父母身边,家中的生活琐事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不需要她承担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她自己洗。王某进入大学后非常想家,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安心学习,后悔不该来成都上大学,甚至还产生了转学回家乡的想法。她对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说:“我简直待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自己的家里,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里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很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样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回家了,就更伤心、更难过。”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强烈的想家情绪严重影响了王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她说:“我虽然知道父母家人希望我在大学里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希望我好好读书。我也强迫自己快乐起来,忘掉家里的一切,强迫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基本上学不进去,又怕自己被淘汰,怕别人笑话自己,只得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整天将自己塞进课本里面。看不进去书,却不敢不看。就是看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几个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她又说:“现在我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担心家里人失望,害怕大家的眼光。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后悔上大学,也不知道学了以后干什么。我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不也照样工作和生活得挺好吗?在这个大学生活中,我感受不到快乐,我完全没有了中学时代的活跃,我很怀恋中学时代的丰富多彩,现在的生活我感觉不到充实,只觉得空虚和忧愁。”
【问题思考】
(1)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有哪些显着变化?
(2)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案例解析】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还开设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大学学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都要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必须了解上述这些变化。上述案例中的王某就属于较典型的大一过渡期不适应症状,很多大学生都会有或轻或重的不适应,王某则属于较严重的情况。在“高考改变命运”的指导思想下,一些家长对高考前的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就造成了部分高中生只知道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差。针对生活环境的变化,适应大学生活就要了解大学校园里对自己有吸引力的环境和事物,了解本专业的前景,怀着对明天的希望,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到大学新生活中去。在学习上,要认识目前所学专业的性质、意义,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角度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新的目标,按照新的目标和计划展开自己的学习生活。在人际交往上,要学会和身边的同学交朋友,让自己被人了解、理解,同时也努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积极参加班集体、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扫盲舞会、圣诞晚会、元旦晚会、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这些活动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认识他人和结识新朋友的好机会。积极参加这些集体活动还可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东红,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我简直待不下去了,成天想家”,id=263,2011年8月20日报道改编。)
案例3脏衣服“打包”寄回家
【案例文本】
大连市民冷女士前两天从邮局取回一个大包裹,同事都好奇地问是不是老家寄来什么稀罕的年货。谁知冷女士的回答却让同事十分惊讶——根本不是什么年货,而是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寄回的一大包脏衣服。冷女士的儿子王某前年考入南方某大学,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他面对换下来的脏衣服大感头疼。每学期他都把从家里带去的干净衣服先穿一遍,然后再挑出相对干净点儿的衣服穿。实在找不出干净衣服了,就去洗衣店花钱洗,每学期末他都把剩下的脏衣服拎回家洗。可这学期攒了太多的脏衣服,拎回家觉得麻烦,所以想了个“高招”——把脏衣服直接“打包”寄回家。“我也知道他这么往家寄脏衣服不好,可他上大学前没让他动手干过什么。”冷女士说。“现在想让他改,我也狠不下那个心,再说当妈的给孩子洗衣服还不是应该的?”冷女士告诉记者,听说现在像她儿子这样不爱洗衣服的孩子挺多的。据了解,像王某这样寄脏衣服回家的大学生还是极个别的,但去洗衣店解决脏衣服已成多数大学生的选择。高校周边一般都有洗衣店,大学生是其主要顾客群体之一。
【问题思考】
(1)结合上述现象,你认为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