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只知道读书,生活方面都由家长代劳,离开父母就往往不知所措。大学生应当自觉锻炼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今后能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就要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积极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吴巧慧,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孙文静/文,“大学生邮寄衣服回家”,《瑞安日报》2009年12月16日报道改编。)
案例4成功青睐有准备的人
【案例文本】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对外界宣布,破格聘任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并给予100万元重奖。无数人的目光集中到了这位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数学天才”的青年身上。刘路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还带着孩子气的教授,面对着众多重量级的荣誉和喜讯,自己似乎看得不那么要紧。一个本科生直读博士,并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不禁让人心生好奇。因为破解一道数学难题就给其如此崇高的荣誉,他的研究能力是否已具备呢?这个从初中开始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孜孜以求的数学奇才,由于多年的积淀最终破解国际数学难题时为自己的研究能力给出了最好的证明。
西塔潘猜想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Seetapun)于1995年提出,关于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一个猜想,17年来国际上众多着名数学研究者一直努力研究都未能解决。大学期间刘路自学数理逻辑,大三时刘路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他通过邮件联系到南京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与该学者进行了几次沟通。刘路在研究一相关问题时发现一个方法,他意识到该方法可能对解决这一猜想有帮助,但不敢相信这一方法能直接用来解决这一猜想。一天,刘路突然想到用这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他立即跑回宿舍,连夜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投给了数理逻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对拉姆齐(Ramsey)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Seetapun)于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这一研究成果最终获得《符号逻辑》主编、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DenisHirschfeldt)教授的高度评价。侯振挺教授评价刘路:“我都不如他,在创新能力这方面。”面对媒体“一夜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的宣传,刘路说:“那个时候,中南大学本科生一夜时间破解了一道国际数学难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再次说明,我没有这样神,不是一夜破解,从接触到最终找到方法,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对刘路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学习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将兴趣进行到底。刘路初二时开始喜欢上数学。一些同学还在为初中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他便开始自学数论。上初三时,他已读完对初中生来讲等同于“天书”的《古今数学思想》,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2008年,刘路参加高考,在高考志愿表上,从“一本”到“三本”全部只填写了数学专业,并顺利考取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这里,学校图书馆里的学术书籍让他如鱼得水,院里组织精英老师的专题讲座和数学文化节也令他大开眼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学数理逻辑,还参加了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研究能力大大提高。
刘路寄语学弟学妹: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如此酷爱数学,中学却从没参加过“奥数”班,“我不太接受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方式。”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奥数”可是从小学就已开设的课程,学好了它,也许就有了加分或免试入学的资格。但刘路很有个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热爱数学这门优美、简洁、智慧的科学,享受数学带给他的乐趣,但他不愿被分数所左右。刘路说:“如果要给学弟学妹一个学习方法的话,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就这样,刘路在中南大学完成了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第一步伟大的探索。
【问题思考】
(1)刘路为什么能够在大学阶段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
(2)如何看待钱学森曾提出的“世纪之问”?
(3)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案例解析】
很多大学生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是求得出国深造的机会,考托福,片面追求高分数,却忽略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少对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看淡分数,重在兴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刘路成功所在。刘路在进入大学后,没有把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而是在不断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兴趣所在,并且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兴趣的指引下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在前进的道路上,他遭遇过挫折,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最终破解“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目标感,面对人生感到很迷茫,刘路有理想、信念、不浮躁的特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同学们要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钱学森曾提出“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刘路的作为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说:“我们一直想回答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有名,因为几百年没人解决。西塔潘猜想从1995年提出来已经17年了,很多人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假如说西塔潘猜想刘路没解决,也许再过200年,300年也没人能解决。”刘路的成功证明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牢固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同学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在大学阶段,大量的自学时间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也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为人处世。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大学阶段,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恩江、贾少英、刘欣欣,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刘银艳/文,“刘路,23岁当教授”,《湖南日报》2012年3月21日报道改编。)
案例5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
【案例文本】
吉林大学一位新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其父母竟在一周内两次往返3700公里到学校照顾儿子。其实,上大学后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是失落、茫然和空虚的新生并非只有这位吉大同学,但是有些家长却能认识到生活的转折正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下文就摘自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一封信。
小禾:
你好!这星期接连收到你的3封来信,每一封信都透露着你对新生活越来越适应,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我和你妈真高兴。记得你在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曾说自己“像在做梦一样”。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在家时又懒又任性,家务活儿一点不沾手,还爱发脾气,那时我曾悲观过,觉得我们对你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不能说全失败了,但也不能算成功。现在看来,你是能改变的,现在不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还学会了关心父母,关心同学,我们看到了你的成长。这样一个转折,正是从你上大学开始的。你信中还说,有些老师上课讲得太快,很多内容基本上跟课本不沾边,也不给划定重点。听一节课下来,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猜不透将来考什么。你还不了解,大学的教学与中学有所不同。中学教师往往对学生耳提面命,时时督促,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家长的角色,而大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好处。从高中升入大学,不仅仅是在求学的阶梯上迈上了一级,更重要的是从少年到了成年。成年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追求,只要不放弃目标,努力就应该是持久的,不断强化的。所以,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把在中学形成的依赖老师、依赖课本、照着老师划定的重点死记硬背的旧习惯克服掉,养成主动、自觉、灵活的学习习惯,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课可能还要组织课堂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目的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的锻炼会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起作用。锻炼越多,走上社会的起点越高,成才的速度越快。为什么有些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呢?在校期间的准备充足与否,意义太大了。你信上说,你开始用英语写日记,而且觉得不难,这太好了,下次给我们写信是否也尝试用英语写?
【问题思考】
(1)你向往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2)如何培养优良学风?